中国摄影在线-中国互联网品牌50强

被遗忘的影像记忆

2014-9-30 09:20| 发布者:zhcvl| 查看:1142| 评论:0

摘要:影像如何在摄影者的把控之中,又如何逃离摄影者主观意愿的路径;摄影的历史性和当代性如何在同一幅影像中同时获得存在的空间;摄影的拍摄和观看如何孕育了一幅作品后,又如何让这幅作品具有了生命一般成长的空间。 让 ...
     
      影像如何在摄影者的把控之中,又如何逃离摄影者主观意愿的路径;摄影的历史性和当代性如何在同一幅影像中同时获得存在的空间;摄影的拍摄和观看如何孕育了一幅作品后,又如何让这幅作品具有了生命一般成长的空间。 让我们重新阅读摄影师袁毅平。
 

 

编辑推荐

在中国摄影界,袁毅平,是一个熟悉的名字,是一位资深的摄影前辈。《东方红》,1961年拍摄的一幅天安门日出的彩色风景照片,既是袁毅平的传世佳作,也成了他的刻板标签。

实际上,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摄影发展的历程中,袁毅平具有多重身份:摄影师、编辑、摄影理论研究者、摄影批评人、摄影协会领导者、摄影活动组织者。这本书更多地呈现作为摄影家的一面。编者在图片选择上有三个倾向:一是照片体现的是袁毅平在那个时代的视点和想法,二是照片体现了袁毅平所在时代的普遍情感和思维方式,三是挑选生动的,更富有人性的、真切可感的影像。这些其实是不该被遗忘的影像。

内容简介

本书呈现了袁毅平先生从上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跨越50年的影像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半个世纪里构建于中国记忆之上的个人记忆,其中大多数影像是首次面世。不自觉地以专业的素质与精神,进行非专业目的的拍摄。所谓非专业摄影或者业余的摄影,核心问题是他的大部分照片拍摄不是为了发表,不直接服务于国家意志的传播。他的拍摄动机出自于一种自觉,是认为应该拍摄。他的六组近百张核心影像作品包括: 1962年江苏省苏州甪直村,三年自然灾害后期农村面貌的社会调查;1963年河北涿鹿县“送文艺下乡”影展;1964至1965年山东曲阜焦河大队“四清运动”面貌;1950年代十三陵水库等水利建设和1960年代工业生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世纪末天安门广场的活动与人的面貌;1969年天津“五七干校”等等。这些题材本身在中国的视觉档案中是缺失的,是陌生的。

作者简介

袁毅平,1926年10月生,常熟人,195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届副秘书长,第四届副主席,第五、六、七、八届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曾任《人民日报》摄影记者,《大众摄影》编辑组组长,《中国摄影》编辑组组长、执行编委、副主编、主编,摄影理论研究室主任,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代表作《东方红》于1962年获得中国摄影优秀作品一等奖,1989年获得新中国成立40周年摄影艺术展览优秀作品奖。1985年国际摄影艺术联盟授予“杰出摄影活动家”称号。2006年中国摄协授予“杰出贡献摄影家”称号。2009年中国摄协授予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第11届造型艺术成就奖。发表的重要文章有《摄影意境探索》《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等,主编有《中国艺术百科词典》摄影卷。

目录

序/ 传承/ 王瑶

往事散记/ 袁毅平

熟悉与陌生:作为摄影师的袁毅平/ 朱炯

照相馆时期 ? 上海 (1939 -1949 年)

《新华日报》时期?重庆(1950-1954 年)

《人民日报》时期? 北京 (1954 -1957 年)

水乡秋收?江苏苏州甪直地区(1962 年)

送影展下乡?河北省涿鹿县(1963 年)

“四清运动”?山东曲阜焦河大队(1964-1965 年)

“五七干校”?天津静海(1969-1972 年)

工业生产与水利建设(20 世纪50-60 年代)

北京面貌(20 世纪50-70 年代)

天安门广场(1950-1998 年)

阿尔巴尼亚(1966 年)

开放的中国(1980 年-21 世纪初)

向外的目光(1980 年-21 世纪初)

袁毅平个人肖像编年史

袁毅平大事记

后记 / 吴砚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