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在线-中国互联网品牌50强

关于《摄影馆》个案研究的研究

2014-12-19 11:30| 发布者:zhcvl| 查看:953| 评论:0

摘要:一幅用摄影方式生成的图像被观看时,通常可能有两种被解读的方式。一种是观者被图像所传达的内容或意识所吸引,而忽略所承载的媒介本身,作者使用最平和简略的视觉形式直指内容本身,使得观者将图像笼统地作为”艺术 ...
 
      一幅用摄影方式生成的图像被观看时,通常可能有两种被解读的方式。一种是观者被图像所传达的内容或意识所吸引,而忽略所承载的媒介本身,作者使用最平和简略的视觉形式直指内容本身,使得观者将图像笼统地作为”艺术”作品来观赏;另外一种情况是,观者即能够发现图像所传达的内容,又能注意到承载媒介自身的形式语言,自身媒介的强度很突出,从而成为典型的“摄影”作品。作为一个批评者和拍摄者,我常思考这两种摄影呈现方式各自的特点和差异的问题。

      《摄影馆》丛书宣传海报。丛书由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教师撰写,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摄影馆》系列丛书的作者们应该也有和我类似的考虑,这套以艺术家姓名命名的丛书,其当代艺术家和摄影家个案选择名单,既有主编(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刘立宏教授)的趣味取向,我想更多还是各位作者自身的艺术偏好。丛书所推介的“摄影艺术家”,我暂且将他们成两类,“为了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和 “为了摄影”的艺术家。前者我们不妨称之为“为当代艺术”的图像制造者,包括贝尔纳尔·弗孔(Bernard Faucon,1950— )、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1943— ,George,1942— )、杰夫·沃尔(Jeff Wall,1946— )、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1958—)、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 1954— ),而后者我们称之为“为摄影”的图像捕捉者则有荒木经惟(Nobuyoshi Araki,1940— )、南·戈丁(Nan Goldin,1953—)、莎莉·曼(Sally Mann,1951—)。

 

       作为图像制造者们来说,他们的共性在于,首先需要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如贝尔纳尔·弗孔要四处寻找美丽或怪异的人偶,杰夫·沃尔要研读文学作品或美术史,托马斯·鲁夫则学习军事用夜间增光器的使用或和天文博物馆打交道,辛迪·舍曼则要为自己设计繁复的妆容和拍摄现场等;其次还有复杂的后期制作,如吉尔伯特和乔治将摄影图片后期处理并和绘画等媒介混合,沃尔在一件作品中使用上百张的图片拼接,鲁夫还要在为他拍摄的建筑外观上用数码技术“关闭”几扇打开着的窗户;最重要的是,这些制造者在他们的作品中极力压抑摄影语言表达的多种可能性(或者是压根儿就不擅长,或没兴趣亲自使用该种媒介,如吉尔伯特和乔治有时会请别人拍摄),仅仅选择摄影的记录和复制功能,将摄影本身绚丽的修辞方式排除在外,使用“减法式”的摄影语言,让观者忽略媒介自身的特性,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艺术家的观念或主题的表达和叙事上。

      而在图像捕捉者们看来,既然使用了照相机作为发声的媒介,一切艺术活动应该从摄影本身出发。摄影是记录时间、空间和人类面貌的绝佳机器,为什么不让照片看起来更漂亮或特别?相比艺术家的拍摄前心机复杂的准备工作,他们更愿意直接去观察、寻找和发现,在生活和生命中各取所需并关照自身。摄影捕捉者的主题往往是和社会空间密切相关的(如荒木经惟拍摄的东京或其他城市的一切),或者是就在自己身边的美丽事物(如莎莉·曼的孩子们),或者需要用拍摄的方式缓解自己和所在群体的焦虑(如南·戈丁所拍的她的生活及朋友),他们的作品语言丰富多姿、轻松愉快(如荒木经惟和南·戈丁的快照风格,莎莉·曼用大型相机拍摄的细腻画质及运用小景深的浪漫),与图像制造者最为不同的是,他们的照片基本是一次拍摄完成即生成作品本身,不需要过多的暗房或数字技术的后期再创作。和图像制造者与自己相机之外的大量合作关系相比,图像捕捉者的合作关系较为单纯,但需要对拍摄对象有深入的认识和接触,要想办法让被拍摄的人物或空间对自己完全开放而不设防,同时还要警惕自身的视觉偏见和想象。另外这类艺术家往往把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一个或极少数量的作品主题上,通过量的累积形成某一类型的视觉谱系。

     如果摄影专业的学生或从业者看完这八本丛书,应该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选择做当代艺术家还是摄影家?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选择?在全球当代艺术介入社会、问题意识的观念和工作方式深入人心的今天,很多摄影者羞于面对自己的作品没有深刻主题,没有叙事,没有批判。而艺术家则窃喜地认为摄影的门槛如此之低,可以轻松地把自己的观念或思想表达出来,并且坚决站在当代艺术家的队列里,和摄影界划清界限。如果同学们选择做当代艺术家,那么工作重心则是在于关注社会问题、学习历史和哲学,最好培养多学科的研究能力和人脉,文中提及的图像制造者们就是学习的榜样;倘若决定做一个追影捕手,则要苦练摄影技术,了解各类摄影、照明器材,探索各种可能的摄影语言,如此下来会觉得做一名商业摄影师是得心应手的事,但融入社会和群族的能力和思考仍然让同学们能够成为一个优秀艺术家。那么有没有两者兼顾的选择呢?如果你们决定让作品的摄影媒介拥有更多的魅力,既有主题内容可揭示,又能适当表露摄影美学,首先是摄影作品,同时或其次是当代艺术。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要学习的东西就更多,而与真正的“摄影艺术家”的距离就越近。

 在我看来,《摄影馆》丛书在很大程度上给摄影师、艺术家、批评家及艺术类高校师生提供了使用摄影做当代艺术或做摄影本身的若干成功样本。丛书抽取当代艺术界中使用摄影方式生成作品的风格各异的艺术家个案,试图揭示作品背后的故事和理念。该套丛书有较为完整的撰写体系,每本书基本包括五大部分内容:作者生平与作品简介、作品分析解读、艺术家自述、相关研究论文集及作品年表和简历等,从多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当代在世的摄影艺术家的作品全貌、艺术家创作观念,以及作者本人对所撰写艺术家的独立思考。这套丛书除了详尽的文本表达之外,还把艺术家的各个时期的作品精选其中,使得读者对艺术家作品有直观的理解。可以说,这套丛书的出版者,吉林美术出版社对当代艺术家和摄影家个案研究的关注,是在中国艺术类图书出版界中具有前瞻性的。

值得一提的是,该套丛书的作者大都为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的青年教师或自该系毕业的专业从业者,代表了摄影系的摄影理论建设的丰富成果。他们分别是智军(吉尔伯特和乔治)、叶红(杰夫·沃尔)、孙小川(南·戈丁)、赵功博(辛迪·舍曼)、严程和付玉竹(托马斯·鲁夫)、李子顺(荒木经惟)、卓楷罗和杨冬(莎莉·曼)、蒋建兵(贝尔纳尔·弗孔)。这些作者除了自身的专业角色之外,同时也是从事摄影实践的艺术家。让真正会拍照的人书写、批评摄影,这是我们共同的理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