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美国街头摄影鼻祖《比尔·坎宁安的纽约》纪录片观感

2016-3-31 15:41| 发布者:zhcvl| 查看:5094| 评论:0|原作者: 袁夏

摘要:纪 录 片 观 感美国街头摄影鼻祖《比尔·坎宁安的纽约》 ——袁 夏 街头,永远都是流动的大画廊,何况还是纽约呢。 在社会这张大幕前,或者说这个万花筒前,必须有一架相机,像比尔·坎宁安这样的,有意识地 ...
纪 录 片 观 感
美国街头摄影鼻祖《比尔·坎宁安的纽约》
 
                                            ——袁 夏


        街头,永远都是流动的大画廊,何况还是纽约呢。

        在社会这张大幕前,或者说这个万花筒前,必须有一架相机,像比尔·坎宁安这样的,有意识地凝固住流动的时代中他想要留住的一切。而当一本画册,一个展览,一部纪录片,或者被媒体传播的时候,这个人对纽约街头,不,是对20世纪美国时尚背后的社会洞见,被报纸分享给更多人,以及今天全世界的人们的时候,这些,便不再是个人视觉,而是时代之眼了。
 
        自称不是摄影师的坎宁安自1979年起在《纽约时报》开了两个专栏:《在街头》,展现纽约街头时尚;《夜间时分》,则是各种晚宴,呈现纽约文化生活。

        是这个叫比尔·坎宁安的人,成全了《纽约时报》这两个栏目,还是这个两栏目成全了这个喜欢以如此方式纪录街头的人,亦或是纽约街头本身呢......谁知道呢。反正,这三者恰到好处地同时出现,分工合作,然后,人们得以窥见流逝的那一切,他也得到了街头摄影鼻祖之称。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装学院院长哈罗德·科达说:街头时尚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是坎宁安拿起相机之时,他是记录“普通人不同寻常穿着”的第一人。美国著名时装设计师奥斯卡·德拉伦塔说:“这座城市中,只有坎宁安记录了纽约近40年乃至50年的完整视觉历史,全面反映纽约生活时尚。”

        坎宁安生于1928年9月,1948年哈佛大学退学到纽约从事广告业。经历几个行当之后,开始为报纸撰写时尚主题文章,同时拍摄照片反映街头时尚。其摄影生涯曾涉及戏剧舞台拍摄与时装拍摄,其专栏《傍晚时光》在《时代》杂志1989年有规律刊出后,很快成为一部当代服饰与姿态的历史样本,并成为平权主义严谨的百科全书。
 
        但是,坎宁安总是低调地躲避采访拒绝参展出版,庆幸在其暮年,由理查德·普雷斯拍摄了这部《比尔·坎宁安的纽约》传记电影,才让远在东方的我们得以了解这个老头一二。
 
        纪录片中几组镜头,深深烙刻于心,依稀一见只愿意躲在镜头后面看纷繁世界的老人静水深流的内心世界。
 

 

 

 

 
        第一组镜头:83岁的比尔·坎宁安蹬着他的第29辆自行车(前28辆都被偷了),50多年来一直穿行行于纽约大大小小街头时尚风潮之中,坎宁安在纪录片开始便这样说:“最时髦的东西就是在街头,不仅过去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他在自己简约而丰富世界里头,在他的街头,在他的镜头里,在一瞬又一瞬间里,完成着自己,记录着整整50年纽约时尚史与芸芸众生。他那镶嵌在纽约鳞次栉比高楼间的自行车上蓝色小身影,在纽约喧嚣繁华间漂浮着,也强烈地存在着,满足着。
 

 

 

 

 


        第二组镜头:坎宁安几乎一直穿着朴素的蓝外套,放下自行车,弯着腰出现在第十五大道和57街口,警觉地将需要的瞬间收入囊中。他太满足纪录这件事本身,除此之外,别的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跟专栏编辑一起排版完成见报的照片,哪张都含糊不得,这个女孩,那个夫人,很特别,应该呈现,他需要把自己在镜头后面内心经历的一切,都通过报纸这个窗口,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
 
 
        第三组镜头:在便餐店,就着咖啡送服口袋里随身携带的药丸,一边孩子似的笑着说,为了保证心脏持续转动,需要这个,好多照片等我去拍.....他太爱他的街头了,着魔一般,直到八旬一直持续着年轻时的生命活力。总是佝偻着背,总是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总是一个人穿梭于纽约街头,总是在他那些著名的照片场景面前停下来,就像知道每天会发生什么一样,如他刊登在纽约时报上面的那些照片面前一样。漂亮的、活生生的人、漂亮的衣服、别致的帽子,优雅的腿,迷人的后背、各种各样的脸,各种各样的身份,肤色人种,应有尽有.....还有慈善活动,总是被他排在某一天的几份拍摄邀请第一位.....
 

 

 

 

 

 

 

 
        第四组镜头:他一直没有流泪,而且笑得含苞待放山花烂漫,按照我们这个民族被感动的强大法则,那么多的朋友别出心裁地让他成为惊喜的主角,为他唱生日歌,请他吹蜡烛.....他硬是没有泪光点点,丝毫没有,而我已是泪流满面.....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而开始流泪,是从他接受导演问题开始的:你一辈子,难道没有爱过什么人吗?他淡定而温柔地说,真的没有.....我开始流泪,一直到刚才提到的朋友们为他过83岁生日.....这个谜一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情感世界。大概,他太爱这个世界值得他爱的一切了,而不是聚焦到某个具体的人身上,也许吧.....问他这一生是否有什么遗憾? “我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甚至没有时间去想。我没日没夜地工作。”当然他也承认,身体的欲望肯定是有的,就看你如何去把控。
 
 

 

 


 
        第五个镜头:导演问起坎宁安这个天主教教徒关于信仰的问题,老头深深地低着头,几乎把自己陷在自己里,孩子似的,半天不说一个字,我们和导演一起在等待,等待他开口.....终于,老头儿慢慢抬起头来,问,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吗? 因为,我去那里,也是为了看女人们漂亮的帽子和衣服......在纪录片的稍前部分,老头儿说过常到教堂听音乐,还有忏悔。忏悔,大概跟这件事有关吧。他说,只是希望自己能坦诚做人,而在纽约,做不到。他说:“钱是最廉价的东西。自由和解放才是无价之宝。”
 
        第六组镜头:尽管坎宁安总是身处时尚前沿,而个人生活却是南北极之遥简朴得难以想象。在艺术家公寓,他只有一个房间,像间仓库,没有衣柜,没有厨房,没有盥洗室,一张行军床,所有墙面几乎挂满了照片和底片,堆着书和杂志,堆到天花板的档案材料盒。当所有艺术家外迁出来搬到中心公园新住宅,他竟然会惊讶:要这么大的厨房和盥洗室干什么?让房东拆掉厨房所有设备,用来堆放他的档案。最便宜的午餐,仅有的四套衣服,像环卫工人穿的那种蓝色多口袋工装每天都在他身上。全部的摄影装备也只是一部尼康35毫米单反相机和一个50毫米镜头。但是,就是这架相机完成了他《在街上》专栏长达数十年的拍摄,在纽约时尚圈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连任“读者最喜欢栏目”。
 

 
        也许,人们喜欢的,并不只是一个花花绿绿的纽约街头时尚,而是这样一个扣动快门的人。他让这一切带上了他个人的品性与禀赋。坎宁安熟知时尚历史,同时以社会学的目光观察社会的变化,敏感地发现即将消逝的一切以及崭露头角的新趋向。用他的话来说:“这些实际上不是我所思考的,我只关心看到的。我让街头对我讲述什么。”有人说坎宁安像战争摄影师,不择手段地得到一切需要的镜头。说的没错,他满足于这种街头捕捉,而且满心欢喜,像与神达成某种协定,哦,拍到了,在纽约街头用相机瞄准咔嚓之后的满脸的愉悦告诉人们,他能如此一直在街头如此拍摄,对他来说,已是上苍对他最好的犒赏,远非获奖什么可以替代的。不过,他确实名至实归地接过法国文化部为他颁发了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就是在这样的场合,他也始终认为自己不是什么摄影师,“我只是捕捉我看到的,我只是记录我看到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