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内心的寂静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人像摄影作品集

2017-7-25 10:49| 发布者:zhcvl| 查看:3947| 评论:0

摘要: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可以说是20世纪杰出且极具影响力的人像摄影师,他所拍摄的人像大多获得盛誉,并成为其代表作。首次出版发行的这套犹如建筑一般雄伟的收藏,涵盖了这位20世纪伟大的摄影师摄影生涯中70年的97幅人 ...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可以说是20世纪杰出且极具影响力的人像摄影师,他所拍摄的人像大多获得盛誉,并成为其代表作。首次出版发行的这套犹如建筑一般雄伟的收藏,涵盖了这位20世纪伟大的摄影师摄影生涯中70年的97幅人像作品。翻开书页,一幅卡蒂埃-布列松的自画像草图及一段手写稿作为本书的开场白,迅速引领读者进入摄影师为我们带来的“内心”世界。
 
  书中不仅珍藏了世界上众多知名领袖、艺术家、社会名流以及寻常人物的图片,还收录有大量卡蒂埃-布列松家喻户晓的名作以及一些极为不常见的影像——让-保罗·萨特和菲尔南德·普永一起站在巴黎艺术大桥边的场景;坐在长凳上的年轻的杜鲁门·卡波特被一大丛绿植所围绕。同时,书中还有若干幅此前从未公开出版过的作品,包括胡安·米罗、苏珊·桑塔格以及弗朗西斯·培根。其中一些图像定格了人物彼时的状态:卡尔·荣格吸着他的烟斗;威廉·福克纳卷起他的衬衫袖子而狗儿追随在他的身后。而另外一些则揭示了那些熟悉的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马丁·路德·金在他杂乱的书桌上一只手握着钢笔陷入沉思。
 
  入选本书的照片每一张都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拍摄手法的一种体现,极好地诠释了他为了与他的作品沟通而作出的不懈努力。这些照片如同一幅幅伟大的画作,一次又一次地邀请我们进入其中。卡蒂埃-布列松抽离出事物的表象,将古典绘画中严谨的构图方法融合其中,用手中那台传奇徕卡相机直接捕捉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正如书中所言,“我们此次展出卡蒂埃-布列松拍摄的肖像,展出他遇到的这些人物,是对这位天才摄影师的又一次致敬,更重要的是展现他人格的多面性,如田野上空萤火虫般幽幽闪动的光芒。因为这些肖像凝视的目光,那些与观者对视的目光都投向同一个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内容简介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被公认为20世纪*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他的人像摄影作品影响了无数后继的摄影人。卡蒂埃-布列松用生命中超过50年的时间记录并拍摄下了那个年代众多极富声望的社会名流,但也有许多平凡的小人物,因为某个明显不同于常人的特质而成为他的“猎物”。
 
  本书首次出版发行重现了在巴黎举办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会的展览。97幅人像作品贯穿了卡蒂埃-布列松摄影生涯中的70年,书中不仅收录了卡蒂埃-布列松一生的经典之作,同时还有大量从未公开出版过的珍贵名人影像:埃兹拉·庞德、安德烈·布勒东、马丁·路德·金、马塞尔·杜尚、塞缪尔·贝克特、杜鲁门·卡波特、苏珊·桑塔格、卡尔·荣格、威廉·福克纳、玛丽莲·梦露以及亨利·马蒂斯等。
 
  书中的97幅照片每一幅都充分体现了卡蒂埃-布列松在拍摄瞬间试图表达的想法: “我在寻找一种内心的寂静,我试图去展示人物的个性而非外在。” 他的影像再次浮现于此——朴实而平静自然——也正因如此,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美学观念再次在书中得到印证。
作者简介
  阿格尼丝·赛壬(Agnès Sire)现任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会理事。
 
  让-吕克·南希(Jean-Luc Nancy)生于1940年,1968年起任法国国立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系教授。他曾受邀到全球多所院校讲学,先后去过柏林、圣地亚哥和伯克利。让-吕克·南希的主要著作包括《非功效的共通体》(The Inoperative Community)、《缪斯》(The Muses,1996年)、《世界的意义》 (The Sense of the World,1997年)、《独一复多的存在》 (Being Singular Plural,2000年)和研究黑格尔的《思辨的评论》 (The Speculative Remark: One of Hegel’s Bons Mots,2001年)。
媒体评论
“这些技巧精湛的摄影作品构图之精细近乎古典绘画,让我们难以看到快门按下那一瞬间的自然天成。”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姿势所反映的莫过于一个瞬间静止的动作——但一旦记录在胶片上,便因此成为了永恒。” 
——《华尔街日报》杂志(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具有“决定性瞬间”摄影理念的大师都有捕捉肖像摄影情境核心的能力。”
——Black and White杂志(Black and White)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寂 静

  这是我们首次专为基金会举办展览,为了筹备这次展览,我们重新整理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全部的人像作品,甄选其中精华,以备展出。

  分类工作无限漫长,但对我们而言却是个好机会,这种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浏览,让我们对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为什么?人像摄影作品,特别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所拍摄的这些,即使在画廊昏暗的灯光下也能如此夺目,这究竟是为什么?

  是那些缺席的、被观看的灵魂,是他们的静默在发光。

  这些肖像无需装点,也不愿被品头论足—这与杂志大片急于成为八卦焦点的热情大为不同。

  最终,正所谓“肖像的凝视”—被法国哲学家让-吕克·南希用作其著作名称,这一概念借用让-吕克·南希的简单表述应该是这样的:“因此,真正的肖像画是……这样一种表达,其中的人物主体不需要动作,甚至不需要作任何表情,那些只会让人物本身光彩尽失。”1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喜欢抓拍,由此减少自己对拍摄主体的影响。他想尽办法让拍摄迅速精准,让拍摄者感觉如同“被蚊子叮了一下”2。由此看来,卡蒂埃-布列松应该很乐于被让-吕克·南希用作讨论的范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