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在线-中国互联网品牌50强

藏策:从巴特到“元影像”

2018-2-22 10:12| 发布者:cpnoz| 查看:2741| 评论:0|来自:全球摄影网

摘要:著名摄影理论家藏策,受法国政府之邀,在阿尔勒摄影节上做了《从巴特到“元影像”》的演讲,得到了国际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女士们先生们:诸位好!我是来自中国的藏策,我在我的国家,在汉语的世界里,一直继续着罗兰 ...

著名摄影理论家藏策,受法国政府之邀,在阿尔勒摄影节上做了《从巴特到“元影像”》的演讲,得到了国际学者们的高度评价。

女士们先生们:

诸位好!

我是来自中国的藏策,我在我的国家,在汉语的世界里,一直继续着罗兰•巴特式的符号学研究工作,继续着他对影像奥秘的探索。非常高兴在阿尔勒与诸位相聚!

我们这个工作坊的题旨——“巴特回来了”,让我联想到,巴特在《明室》中对于他母亲生前照片的精彩分析,对于当时的巴特来说,在凝视母亲照片的那一刻,他的母亲也“回来了”。巴特因而也确信:摄影的真谛是“这个存在过”(ça a été)。而刚刚马修先生则对我说:“你的研究表明,巴特也可以从中国回来。”

巴特对于摄影的分析,其实更多是从普通的私人家庭照片以及新闻照片、广告照片等切入的。他在《明室》的“私生活/公众生活”章节里甚至说:“业余爱好者通常被说成不成熟的艺术家——一个不能或不愿上升到专业水平的人。但是,在摄影活动领域里却相反,达到专业顶峰的往往是业余爱好者,离摄影真谛最近的,也正是这种没有上升到专业水平的人。”所以在这里,我也要向大家展示几张由完全没有经过摄影训练的中国农民拍摄的照片,希望大家能从中发现“刺点”。这些照片源自我们在中国进行的一个影像实验,由数十位艺术家与当地农民共同参与。农民们拍摄了大量精彩的照片,这几张只是其中极少数的代表作品。


下面让我们继续来讨论巴特。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是,巴特对于摄影领域的这种偏重个人感受式的介入,更加促使摄影转向另外一条路径。细细想来,这其实是摄影界对巴特的一种很奇妙却又富于创建性的误读(lecture fausse)。以往的摄影主要是摄影师沿着对影像自身的探索而进行的,所谓的摄影理论,也主要是对摄影经验的归纳。比如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的“区域曝光理论”、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HenriCartier-Bresson)的“决定性瞬间理论”等等。

而巴特对于摄影的探索方式则与他们不同,巴特是站在影像之上的层面分析影像的,他所探讨的其实是有关影像的影像,我称之为“元影像”(méta-image)。而这种来自巴特的符号学方式,给现在正日益受到观念艺术等思潮影响的摄影师们带来了新的启示。摄影发展的路径由对影像本身的探索,过渡到了由学术及理论所引领的摄影实验。这也正是巴特之于摄影的重要意义所在。不过在我看来最为有趣的是,以学术与理论为核心的摄影路径,最终却又挑战了巴特所谓“这个存在过”(ça a été)的摄影真谛。尤其是在被称为“后摄影”时代的今天,各种“不曾存在过”的虚拟影像正在颠覆并超越巴特当年对于摄影的认知。这大概是巴特当年所始料未及的吧。

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理论研究者和艺术家,接下来我想说一下巴特在中国的影响以及我本人所受到的启发。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巴特理论随着各种西方文艺理论的引进而被介绍到中国,此后逐渐在中国的知识界声誉日隆。然而直至今日,中国学者对巴特的研究仍主要在译介和阐释的层面上,很少有人能在巴特之后继续推进他的各种思考。在文学、艺术以及摄影的批评界,人们对于符号学以及各种话语分析理论仍然感到陌生。这种状况让我想到了古代中国对于佛学的发扬光大与“倒流”回印度的盛况。今昔对比实在令人汗颜!于是我选择了在汉语的世界中继续推进巴特式的思考。当然,我的理论灵感已不仅仅来自巴特,同时也参考了格雷马斯(A.J. Greimas)、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以及福柯(Michel Foucault)等人的理论。

我于2001年发表了以《摄影•批评•文化研究》为总标题的六篇论文,第一次将符号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国的摄影理论研究。首先,我将摄影视为一种“提喻”(synecdoque)。这既是针对摄影对空间的抽象而言,也是对其时间性的维度而言的,就如巴特所说“时间被卡住了脖子” (le Temps est engorgé)。在这些文章中,我受巴特有关“神话”(mythe)论述的启发,又参照了解构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超隐喻理论”(théorie de l’ultra-métaphore)。这是一种专门分析汉语中权力话语编码的理论,涉及到文学与艺术的“元语言”分析(analyse métalinguisque)。这些文章后来结集为《超隐喻与话语流变》(Ultra-métaphore et flexion du dixcours)一书。其后,我又提出了“元影像理论”(théorie de la méta-image),并与中国的摄影师们一起进行了多次颇具影响的影像实验。

就如巴特在《明室》中所言:“影像的本质全然是外在的,没有内心的东西,但它比最深层次的思想更难接近,更加神秘;它没有意义,却又能唤起人的一切感觉所能有的最深切的东西……”而我个人则认为:摄影本身只是一种现代科技的媒介,在摄影的层面上是解决不了摄影问题的,需要在观念的层面上解决;而观念本身又解决不了观念的问题,需要在哲学的层面上来进行思考;可哲学也同样无法寻得所谓的“真理”,哲学不过是一种认知的方式而已,所以哲学的问题又需要在思想的层面上来解决;而真正的思想是源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在灵魂的层面上进行。这正是“元影像理论”(théorie de la méta-image)的一个基本思路。

我们知道,巴特在晚年对古老的东方智慧颇有会心,他在开设的《中性》(Le Neutre)课程中借助了中国的道家思想来阐述他的“中性”。在此,我也想说一点我个人在消弭二元对立(opposition binaire)方面的心得。在我看来,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对立,就是文明与反智(contre-intellectuel)的对立。然而反智又恰恰是文明的“影子”(ombre)——因主流文明压抑而得不到分化与发展的结果。所以,纵观历史上的种种纷争,也只不过都是人类在与自己的影子作战。

谢谢诸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