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在线-中国互联网品牌50强

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

2020-7-21 10:38| 发布者:zhcvl| 查看:15773| 评论:0|来自:中国摄影家

摘要: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摄影/邬毅 访谈/邬毅 曾星明禅意如冬,冬韵如禅。冬季,景象虽是万物肃杀,万籁俱寂,意境却空灵缥缈,辽阔高远。长风涤荡尘埃,大雪屏蔽喧嚣,空明驱散浮躁,无边宁静融入万古苍天。 ...


中国内蒙古    邬毅  

冬之禅——邬毅的风景摄影观
摄影/邬毅    访谈/邬毅  曾星明

禅意如冬,冬韵如禅。
冬季,景象虽是万物肃杀,万籁俱寂,意境却空灵缥缈,辽阔高远。
长风涤荡尘埃,大雪屏蔽喧嚣,空明驱散浮躁,无边宁静融入万古苍天。
净与静是冬的风景,敬与境是冬的内涵。
冬,寂静凋落是表象,却是四季轮回的全新起点:每一个冰冷严寒的冬日,都孕育着生命复苏的时刻。
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奇迹,一切,正在悄然到来——
无声,无言,无怨,宿命轮转,自然而然。
天地寂寞,是对心灵升华的至高考验,唯有耐得住寂寞,灵魂才会超脱超越超然。
冬,涤荡污浊,净化心灵;冬,积蓄大爱,经历非凡。
它用坚毅刚强悄然等待春风的温柔,它用深沉含蓄默默守望世间的温暖。
冬,以无色纳万色,纯白包容世界;冬,以空境蕴万境,空白孕育大千。
求道天地,何不问禅冬天?
请与我的目光同望,请与我的心灵同行——
以禅品冬,以冬悟禅。


中国内蒙古    邬毅  摄

编者按:摄影术发明180多年来,风景摄影的流变不曾停歇。从模仿绘到艺术自立,从呈现壮美山川的自然风景到揭示人化自然的社会风景,从对外在景物的审美表现到返回内心的观念表达,不一而足。在当代艺术的今天,一些摄影师借助于网络的资讯通道,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与影像资源当中寻求灵感,从自己的生存经验出发,自由地利用功能强大的数字技术和各种媒介材料,营造出了丰富多样的个人化视觉表达的风景影像图式。邬毅如斯,邬毅的《冬之禅》如斯。《冬之禅》不为叙事,也超越了简单的美和“好看”。它不仅仅只是审美对象,而是作为一种媒介,引导我们去思考:人是什么?自然是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在这里,风景已不是自然的风景,而是被重新建构的风景,是人的风景、社会的风景、文化的风景。

曾星明:邬先生好,你是什么时候接触摄影的?

邬毅:我最早接触相机是在初中,当时借用同学的一部海鸥牌双反相机拍摄并冲洗黑白照片。那时,相机对我而言就是一个魔术宝盒,用手一按,人物、场景就在镜中反向呈现。在暗房里红色灯光照射下,影像很快就呈现在纸上。这种神秘而梦幻的感觉一直陪伴我到现在。1980年我进入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学习,主修建筑专业。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我系统地学习了构图原理、素描、水彩和水粉画等课程,也选修有关摄影的课程。学习和工作的关系,断断续续拍摄了一些有关建筑和景观的照片。

曾星明:你可以说是摄影科班出身。在上大学时选修的摄影课程都有哪些?大学毕业之后,拍照片拍的多吗?

邬毅:确切地说,我只能算是半个科班出身吧。我选修的与摄影相关的课程有:摄影技术、照相机与暗房,以及中西艺术简史、绘画、设计基础、构图原理和平面构成等。大学毕业之后,我拍照片不算多,以拍建筑和城市规划相关的片子为主,主要是为工作积累图片资料

曾星明:你面世的影像大多是有关风景或者说风光的影像,对这类影像的集中创作,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邬毅:我真正系统地有目的进行风景摄影的艺术创作是最近几年的事,拍摄区域以我的家乡东北为主。这和我年纪渐长,有了阅历,也更有闲暇时间有关。

中国辽宁    邬毅  摄

中国辽宁    邬毅  摄

曾星明:在摄影的众多门类中,风景摄影是国内很多摄影人喜爱的一个门类。这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风景摄影在感受美、体验美、传播美,有游历名山大川之凭借,等等,不一而足。甚而有风景摄影相对别的摄影门类而言,容易操作之说。你怎么看风景摄影?

邬毅:摄影术发明180多年来,风景摄影作为摄影的一个门类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19世纪时,风景摄影的主要功能是记录,把自然景物、建筑转换为平面,用作纪念品、植物、动物和探险家的标本。在这点上,它和当时的风景油画的功能大体一致,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并不高。把摄影推向艺术层面的是画意摄影的兴起,其宗旨是通过摄影表现唯美主题,包括人物和风景等。直到今天很多摄影师还在遵从这一理念。20世纪以来,随着其它艺术门类的发展,风景摄影在记录和艺术的两个功能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摄影流派。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摄影当成一种媒介来使用,推动了风景摄影的创新,涌现了不少名家名作,他们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着风景摄影的艺术创作。由于文化上的原因,中国摄影人对风景摄影偏爱有加,很多摄影人的摄影之路始于风景摄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便利,摄影人跋山涉水,追风逐影,创作了很多展现世界各地自然景观的优秀风景摄影作品。如今,越来越多的摄影人已经认识到了风景摄影不再是简单的景观再现,而是要赋予更多的内涵和更高层次的主观表达,这也使得风景摄影的表现变得丰富多彩。对风景摄影赋予更多的情感表达,做到风景中有人文情怀,有多元的主观表现,更多地展现其艺术特质也成为了我的追求目标。

日本北海道   邬毅  摄


日本北海道   邬毅  摄

曾星明:从摄影术发明后的将近一百年间,作为科技产物的摄影是不是艺术,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求证之路。诗人、文艺评论家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在《现代公众与摄影术》中说:“现在是摄影回去履行自己义务的时候了,即作为科学与艺术的仆人。“而学院派画家H·保罗·德拉罗什却断言:“达盖尔式摄影法的出现将是绘画的末日。” 从“美国现代摄影之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的“纯粹摄影”到保罗·斯特兰德,F64摄影团体的爱德华·韦斯顿、伊莫金·坎安宁、安塞尔·亚当斯等以自然风景、静物、人体等为拍摄对象,科学理性的实验,作品在影调上达到完美境界;从安德烈·柯特兹、马丁·慕卡西到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出版,用摄影把事物的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恰到好处地呈现。至此,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的语言系统建构完成。摄影的精确描写、丰富细腻影调,以及不同于绘画的独特的观察表现方法,确立了摄影的美学标准,使得摄影被公认为一门艺术。这其中,风景摄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到当代艺术的今天,从表现到再现,从客观到主观,风景摄影一直处于流变之中。怎么做风景摄影?你的经验是什么?

邬毅:拍出好的风景摄影作品,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立意,或者说确定拍摄主题,要拍什么。这个主题要有思想性,要传达作者的情绪和观念。其所传递的信息要超过画面呈现的具象内容,并能与观者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进而唤起观者的联想、思考和情感互动。立什么样的意,定什么主题,这和一个人成长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性格、教育背景、审美取向等密切相关。艺术家往往会通过作品把自己对人生的感受和经历映射到其作品中。如日本摄影家山本昌南的作品,立意于表达日本在二战之后人们复杂的心态和情绪。而英国摄影家迈克尔·肯纳则是通过所拍景物,用隐喻的方式表现了与人相关的联想和暗示。


中国新疆   邬毅  摄

曾星明:拍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接踵而至的就是怎么拍?

邬毅:怎么拍,利用摄影的要素如何达到表现目的,也就是表现方法的问题。在长期实践中,人们摸索和总结出了多种自然现象对人心理感受和影响的理论和学说。我个人觉得要具备与艺术原理有关的构图学、色彩学、光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对我影响很大的是本·克莱门茨和大卫·罗森菲尔德的《摄影构图学》,它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摄影构图的原理和实践,探讨了摄影与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联系,强调对自然界各种形状的抽象表现,从混乱中找出秩序。比如,几何图像也是一种语言,它们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一条直线和一条曲线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同样是光线,强光和漫射光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是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觉心理分析理论让我受益匪浅。该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所感知到的客观形象是经过知觉系统组织过的,与真实的形象可能会有所区别,甚至是错觉。这个组织过程是有大脑的感官先验参与进来的,“先验”受人的年龄、民族、学识、阅历等诸多因素影响。人们感知到的形象是一个尽量趋近简化的整体样式,不是各部分元素简单的和。“完形”具有变调性,即如果改变某些元素的属性,整体的形式不变。在我的摄影实践中,用到的一是图形与背景关系,这和我国传统的“计白当黑”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接近性和连续性,位置临近的元素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形式;三是相似性,视觉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方向等属性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感知为一个整体;四是完整和封闭,有些视觉样式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或残缺的图形,知觉系统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完整样式;五是好图形倾向,观看者在感知图形元素时,会尽可能把一个图形看作是一个“好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和稳定。
再有是移情说对我的启示。移情说首先由德国美学家费肖尔提出,用来表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加诸对象,使对象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审美色彩。这种理论后来成为李普斯的心理学美学的核心内容。“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因此,要想把照片拍好,让照片“说话”,就必须了解这些法则,掌握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


中国吉林   邬毅  摄


中国辽宁   邬毅  摄


曾星明:实践是要靠理论来指导的,工夫在诗外。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管是内行还是外行,人们看到一幅照片“好看”,原因在于这幅照片有让其好看的“法则”在其中。我一直以为,摄影很难。摄影者要把一个三维的空间,有时候还得加上时间,融进他的观看和想法,再得通过相机这个工具,才能定格在一个二维平面上。立意、表现方法等问题解决了,技术层面如何操作?


邬毅:摄影是科技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这要求我们熟练掌握摄影器材的功能和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摄影人对于自己的武器——相机的每项功能要做到了如指掌,用哪个功能拍,怎么调图,能得到什么效果,要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同样是拍水,用1/500秒拍摄的大浪给人震撼、势不可挡的感受,而用3秒以上时间的拍摄的水则给人一种幽静、舒缓的感觉。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现在有了以Photoshop、Capture one为代表的图像处理软件。这些软件功能强大,为摄影表达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有些摄影人只用相机的P档拍照,也不学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自己做不了后期调图,这都会影响好照片的获得。

曾星明:在全民摄影时代,拍照片的人多了,而雷同的照片也多了起来,千人一面。这种状况,风景摄影尤甚。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邬毅:艺术在于创新,摄影师永远都要有一颗好奇心,勇于探索,善于探索。模仿之作,扎堆拍摄而雷同的照片不会是艺术作品。艺术比的是头脑、想法,有好的立意、好的主题,用与之适合的表现方法呈现出来,就会是你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的不一样。想法、立意哪里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可以从别的艺术门类借鉴,比如绘画。绘画有着千年的传承,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洋绘画,都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养分。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杰夫·沃尔对绘画的“挪用”等都对摄影进行了创新。同时,就像你说的,工夫在诗外,要提高自己的素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东方哲学观对人自身、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都有深刻的阐述。这些我们都可以很好地学习、借鉴。有自己的想法、思想,才能创新。

曾星明:确实,创新是艺术永恒的主题。艺术发展到今天,就像刘树勇教授说的:“有关风景的影像表达,另有一种自觉的表现,则是摄影师从对外部公共话题的关切与视觉表达,从那种负有责任的社会担当与想象,重新回到个人化的立场与内心经验中来。他们不再关心流行的影像趣味是什么,也不再关心历史上有关风景的影像表达实践,他们只是服从个人的趣味和诉求,遵循个人的内心指引,依赖于个人独特的知识构成,借助自然风景这一媒介,来完成自己的思考与视觉表达。”在我看来,你的《冬之禅》如是。谈谈《冬之禅》?


邬毅:今年春节,我对拍过的片子进行梳理、编辑,准备出本画册。恰赶上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有了更多独处的时间,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冷静思考,让平日里因忙碌而无暇解决的问题有了答案。在编辑照片过程中,我也在思考风景摄影的目的。我一直认为风景摄影绝不只是简单的景观再现,而应该是更高层次的情感表达,这也是摄影成为艺术的立足点。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对冬季情有独钟,拍摄雪景更是我的偏好。于是我尝试将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工具,如同画家手中的笔、雕塑家手中的刻刀,通过对照片后期图像处理,融进我的所思所想,编辑并再创作出了《冬之禅》专题。


中国辽宁   邬毅  摄


曾星明:情感的表达,主观的表达。具体你是怎么做的?

邬毅:我被冬季的自然景物和现象所感动。这里的一树一草、一山一水、一白一黑都在进行一种情感表达。它们的表情丰富,或萧瑟肃杀,或空灵寂寥,或洁白神圣,或神秘梦幻,或动或静。它们都在用自己的语言发声,或与自然和谐相处,或与恶劣的气候环境顽强抗争,或静静地隐忍,等待春天的到来。每每看到这些,我好像能听懂和读懂它们。我要将这种情感通过摄影表现出来,更要将这样的自然带给观者,与之互动,进而激发出观者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行动。

雪景可以给摄影人带来独特的创作灵感和广阔的创作空间。雪景有其独特之处,大面积的白雪既可以当作留白的背景,也可以当成表现主体。同时,每年的雪景都会有所不同。通过分析雪景的这些特点,我确定完成一组体现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哲学理念,表现灵动飘逸、空寂高远的禅意作品——《冬之禅》。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画面布局、意境、山石肌理、树木形态、水墨韵味以及蒸腾雾霭等的表现,在呈现手法上注重留白,计白当黑,以无衬有等,这些,我都借鉴用之。同时,也运用了构图学原理中的图形、光影、影调等元素对人们情绪影响的方法来结构图像。在色彩上我选择了黑白,一是我个人偏好黑白照片,着迷于黑白照片中影调的变化;二是黑白照片更适合表现雪的质感和特性。

我通过“观察景物——分解——重构——再现景物”的过程进行创作,这个过程贯穿于照片的前期拍摄和后期调图制作。自然界的景物丰富多彩、纷繁杂乱,要通过观察对景物进行取舍、分解并找到适合表现主题的景物进行刻画,重构景物。这一过程既可以在前期拍摄时完成,也可以在后期使用影像处理软件再创作来实现。对于主体景物,我大多选取一些常见的、普通的小景物,如单一的小树、旧船、冰块、石头、云彩,雪面上有强烈图案感的车辙印、围栏和冰面等等。在画面的布局上,我把景物抽象为点、线、面、体来经营结构,考虑不同形状对人的感官刺激作用,以便在观者的心理反应上引起共鸣。在影调方面,我以要得到的画面渲染效果为出发点,选用高调、中调或低调。同样的雪,既可以用高调表现,也可以用中调、低调刻画,以传达直接或隐晦的情感和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摄影师的立意,对画面的预设,对相机的熟练操控和用图像处理软件再创作的有机结合,才能一气呵成完成一幅你自己想要的作品。


中国辽宁   邬毅  摄


中国辽宁   邬毅  摄

曾星明:你用什么相机拍摄? 

邬毅:目前,我在使用索尼阿尔法系列的相机。我认为目前流行的相机的性能都很优秀,功能也很齐备,我们大多时候只使用了其中的一部分功能。所以,买相机,应当只买对的,适合自己的,不买贵的。

曾星明:你对后期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再创作有什么心得?

邬毅:数码摄影时代,风景摄影的艺术创作离不开对作品后期处理和输出效果的把控。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能用上Photoshop、Capture one这些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软件,让摄影人有了更多的再创作手段,如虎添翼。但这也对摄影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熟练地使用这些软件,我们才可以根据立意,强化主体,确定画面的影调,去除影响主题的元素,添加画龙点睛的元素,使得作品主题突出,表现到位,让风景摄影不再只是自然景物的重现,而是自己的思考和视觉表达。

摄影人在电脑、软件上的投入和在相机拍摄设备的投入需要相匹配。我的经验是对图像处理软件的熟练掌握会改变我们前期的拍摄习惯。摄影人只有亲自上手制作,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作品,调图师替代不了摄影人本人。对图像制作,这些年来的实践,我总结了一整套工作流程,包括:一是修图流程,如何剪裁画面比例,调整影调,添加亮度蒙版,降噪和加锐等。二是软件的色彩设置,个性化快捷键设置,动作设定,外挂软件的使用等。三是文件编辑和归档,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命名习惯和归档方法并定期进行备份,有效的编辑方法对选片大有帮助,特别是在编辑组照时。四是色彩管理,包括显示器和输出设备的色彩和亮度设置。这些操作流程和习惯一旦形成,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掌握各种输出介质的不同要求也是摄影人为其作品增加艺术表现力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一幅摄影作品是用于网络,还是用于纸媒印刷、展览制作,其分辨率、尺寸、色彩空间等的差别及不同的文件格式、文件之间的转换对画面素质产生的影响等都需了然于心。


中国内蒙古   邬毅  摄


中国内蒙古   邬毅  摄

曾星明:数码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成就了当代摄影,也成就了《冬之禅》。李·弗里德兰德说:“摄影乃是一种慷慨的媒介”。媒介即信息。《冬之禅》作为一种媒介,引导我们去思考:人是什么?自然是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在这里,风景已不、是自然的风景,而是被重新建构的风景,是人的风景、社会的风景、文化的风景。最后,请谈谈你的摄影感悟?



邬毅: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我的摄影实践让我感悟到风景摄影追求的正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在大自然怀抱中,大自然也在人的眼睛中。通过选景拍摄,把大自然定格在镜头中,在创作者和欣赏者心中实现“物我相融”。这种感受很奇妙,是一个把身外景色纳为心中景象的过程,也是一个容物于心的过程,更是一个以艺术觉悟人生的过程。正是对拍摄题材不断进行思考与艺术提炼,让我从大自然万千景象的“色”中体悟到心灵深处万法归一的“空”。运用西方发明的摄影术,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理论,创作出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视觉表达的艺术作品,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风景摄影是美好的。如果我的摄影作品在给观者带来美的感受之余,还能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中国吉林   邬毅  摄

中国辽宁   邬毅  摄

作者简介
邬毅,辽宁营口人,建筑学博士,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多篇作品,并在国内外摄影比赛中获得奖项。在罗马尼亚奥拉迪亚FIAP展览中心举办《永恒》摄影专题展,摄影作品在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塞尔维亚、奥地利等多国展出。2020年,出版《冬之禅》画册。

原文刊载于2020年7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