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2021-1-8 14:31| 发布者:cphoto| 查看:2931| 评论:0

摘要:内容简介  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是中国第一家以世界艺术为收藏、展示、研究对象的公益性国家文化事业机构。该馆通过与全球其它艺术博物馆、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旨在向中国民众推介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推动 ...

 

内容简介

  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是中国第一家以世界艺术为收藏、展示、研究对象的公益性国家文化事业机构。该馆通过与全球其它艺术博物馆、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旨在向中国民众推介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推动文化交流和艺术教育的发展,成为世界艺术展示和多文化交流的平台。
  约翰·汤姆逊(1837~1921)生于英国爱丁堡。在他出生两年之后,摄影术的始祖——银版照相法问世。同年,福克斯·塔尔博特发明了卡罗版摄影法(亦称碘化银法)。爱丁堡的两位著名苏格兰摄影家奥克塔维厄-希尔和罗伯特·亚当斯运用这种新技术拍摄了近3000幅照片,题材涉及城市景观、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这些作品无疑对汤姆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就在汤姆逊成为职业摄影家之前的短短二十年中,摄影术的发展堪称日新月异。而诞生于1850年的火胶棉湿版法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降低了曝光时间和摄影的成本,生成的影像也更加清晰锐利,因此迅速取代了银版照相法和卡罗版法。正如汤姆逊所说:“火胶棉湿版法的底版影像细节纤毫毕现,过度自然,冲印出的照片质量更是任何现有技术所无法超越的。”但是火胶棉湿版法本身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因为曝光之前需要在玻璃板上涂布火胶棉乳液,所以摄影师不得不随身携带大量笨重的设备。
  但是汤姆逊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作为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他所受的严格的教育使他养成了不畏难苦、坚韧不拨的个性和强健的体魄。同时,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他与许多同代人一样为刚刚开拓的非洲和亚洲而感到激动;他们对探索异域它乡充满了热情。他深信摄影“不仅能给探险家带来更多的乐趣,也使他们的工作具有不朽的价值。”而“在这个以知识和教育至上的时代,照相机应当成为教育这个时代的强有力的工具。”
  1862年,汤姆逊启程前往新加坡,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照相馆,成为一名专业人像摄影师。在此期间,他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随后汤姆逊到马来亚和苏门答腊拍摄了不少风光与人物照片。1866年汤姆逊迁居曼谷,并首次前往柬埔寨和印度支那(越地)拍摄。这些柬埔寨与暹罗题材的摄影作品使他成为了一名有颇声誉的旅游摄影师,他也因此被选为伦敦民族志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
  1868年,汤姆逊第二次来到亚洲,居住在繁华的英国殖民地香港。在这里,他学习了汉语和中国文化,并几次短暂前往广东。而汤姆逊最为重要的中国之旅始于1870年,为时两年。在这两年中,他从广东进入福建,然后游历了华东和华北,并到达了都城北京;然此后他又南下长江流域,其行程长达5000多英里。他此行所拍摄的作品在图像质量、内容的深刻性、广泛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他在北京拍摄那些以街头和社会为背景照片时所积累的摄影经验和技术为他五年后创作《伦敦市井图》奠定了基础。而后者不仅使汤姆逊成为了纪实摄影的先驱,也是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家之一。
  参展照片均摄于北京、广东和福建。汤姆森在广东和福建拍摄的是他风光照片中的代表作。这些照片不仅再现了美丽的风光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体验。而那些反映穷苦人民的照片更加充分地反映了作者的充满人性的同情心。从在广东和福建的拍摄开始,汤姆逊便关注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随着旅程的展开,这种关怀也越发深切。从北京的照片来看,汤姆逊不但在人像摄影方面的才艺卓著,他的街头摄影也是同代人中的姣姣者。在20世纪,能够拍出这样生动的街头纪实的影象的大师也仅有柯特兹、布列松和杜瓦诺而已。更重要的是,这些照片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19世纪末在挣扎中刚刚开始步入现代社会的中国和普通中国人的当时生活。

作者简介

  约翰·汤姆逊(1837~1921)生于英国爱丁堡。在他出生两年之后,摄影术的始祖——银版照相法问世。同年,福克斯·塔尔博特发明了卡罗版摄影法(亦称碘化银法)。爱丁堡的两位著名苏格兰摄影家奥克塔维厄-希尔和罗伯特·亚当斯运用这种新技术拍摄了近3000幅照片,题材涉及城市景观、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这些作品无疑对汤姆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862年,汤姆逊启程前往新加坡,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照相馆,成为一名专业人像摄影师。在此期间,他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随后汤姆逊到马来亚和苏门答腊拍摄了不少风光与人物照片。1866年汤姆逊迁居曼谷,并首次前往柬埔寨和印度支那(越地)拍摄。这些柬埔寨与暹罗题材的摄影作品使他成为了一名有颇声誉的旅游摄影师,他也因此被选为伦敦民族志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
  1868年,汤姆逊第二次来到亚洲,居住在繁华的英国殖民地香港。在这里,他学习了汉语和中国文化,并几次短暂前往广东。而汤姆逊最为重要的中国之旅始于1870年,为时两年。在这两年中,他从广东进入福建,然后游历了华东和华北,并到达了都城北京;然此后他又南下长江流域,其行程长达5000多英里。他此行所拍摄的作品在图像质量、内容的深刻性、广泛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他在北京拍摄那些以街头和社会为背景照片时所积累的摄影经验和技术为他五年后创作《伦敦市井图》奠定了基础。而后者不仅使汤姆逊成为了纪实摄影的先驱,也是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家之一。

目录

序一 王立梅,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馆长
序二 杨琮,福建博物院院长
序三 程存洁,福建博物馆馆长
序四 钟长永,东莞展览馆馆长
人类的汤姆逊
约翰·汤姆逊:从伦敦到中国,从中国到伦敦
汤姆逊的中国照片和维尔康姆图书馆
图版
后记

前言/序言

  我初次听到约翰,汤姆逊的名字是在伦敦维尔康姆图书馆的威廉,舒巴赫所主持的一场关于汤姆逊生平的讲座上,看到这些影像的第一眼,我就被深深地打动和吸引了。几个月之后,我在某个展览的开幕酒会上再次遇到了威廉,我先生不经意地问他汤姆逊的照片是否在中国展出过。威廉否定的回答令我们大吃一惊,同时也想到如果这些照片能够在中国展出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这已经是四年前的往事了,140年前,汤姆逊带着重重的三大箱玻璃底版回到伦敦,今天,这些19世纪中国的真实记录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我想今天的观众可以从这些影像中获得不同的灵感摄影爱好者会为汤姆逊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得如此精美的影像所折服;设计师们可以欣赏到图中的服饰、发型、家具和建筑并观察到其细节,历史学家们可以从图中的市井与家庭看到人们生活的变迁。汤姆逊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女性照片,这使我对他超越文化和语言障碍的沟通能力尤感赞叹。为了使这次展览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的团队不遗余力地编写了信息丰富、引入入胜的说明,向大家介绍每张照片的时代背景。我衷心地希望观众们能够喜欢这次展览并在参观中有所收益,能够更加珍爱我们的传统与历史。
  筹办这次展览完全是出自我的兴趣与热情,展览能够成功举办离不开许多朋友和赞助人的帮助。我在此感谢他们的热情鼓励和慷慨支持。

内页插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