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假照片何以杜绝

2006-4-6 17:23| 发布者:| 查看:2025| 评论:0|原作者: 柴选

   被洛杉矶时报派往伊拉克战场的摄影记者布莱恩·沃尔斯基,因为一张为了使构图更美而合成的新闻照片被解职,该报名誉也受到损害。一时间,关于新闻照片造假的讨论弥漫了整个新闻摄影界。除了对新闻照片的造假行为和造假者的功利思想进行批判外,我们是否还应该思考——

假照片为何屡禁不绝?
    假照片一直是传媒界和新闻纪实摄影圈挥之不去的话题,以前我们讨论最多的是摆拍,现在较为担心的则是数字摄影技术的应用。但是,把假照片的产生归罪于技术手段肯定有些偏颇,造假者不是技术,而是操纵摄影技术的人,利益的驱动才是造假的根本原因。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已发表的假新闻照片多产生于以下几种手段:
    摆拍造假:这是最古老也是最惯常使用的一种造假手段。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45岁的流浪汉泰勒因为没有拿到悉尼先驱晨报一位记者许诺的报酬而公开了他被摆拍的经历。这份报纸一位名叫希威特的记者事先许诺给泰勒20澳元,把他领到悉尼市中心的一幅大广告牌下,拍了一张他裹着床单躺下的照片,作为该报报道《奥运会新设项目:把无家可归者藏起来》的压题照片。我们听说和见到的类似假照片有很多,拍摄者或为被摄者歌功颂德,或许其以经济补偿,使拍摆得以成功。
    技术修改:此造假手段过去以暗房技巧为主,目前以电脑特技为最。除了像布莱恩·沃尔斯基那样记者自己修改外,还有的是编辑亲自主刀进行。如1997年11月17日,36名瑞士人在埃及卢克索惨遭杀害。美联社记者拍摄的一张水洗后的卢克索庙前的台阶照片,被瑞士《一瞥报》和瑞士、德国电视台在发表时用电脑修改,照片上的水印变成了鲜红的血印。这种改造是为了煽情,却对新闻报道的可信度造成威胁。
    假新闻的假配图:前些年有一则知名的假新闻《3000年前的木乃伊怀孕》。国内一些小报不仅转发了来自美国《世界新闻周刊》这条奇闻,还配发了这具木乃伊和看守者,据说也是木乃伊怀孕的始作佣者西塔尔的照片,照片上木乃伊裸露的腹部高高隆起。再如1991年,西方媒体曾报道,在加勒比海捕获的虎鲨腹内发现一副美人鱼骸骨,当时还刊登了其照片。从照片上看,骸骨股骨以上是人的骨骼,下身是鱼的骨架和尾鳍。这两则消息后来都被证实为假新闻,照片属人工炮制。不管照片制作得多么逼真,也证明不了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新闻的真实性。还有去年世界杯临近结束时,南方某报刊发了《意韩赛主裁惨死于乱枪?》的文章,并配发了那场比赛主裁——厄瓜多尔籍裁判莫雷诺惨死于车中的照片,随即新闻被证实为假,但这张配发的照片,天知道是编辑从哪儿弄来糊弄读者的?
    假事实配发的真图:有的照片绝对是真实的,但被一些人别有用心或无意地用作证明完全相反或时间差距很大的新闻事实。多年以前就有摄影者把某地叛乱的场面拍下来,说成是平叛后人民庆祝的场景,见报后造成恶劣影响。再如新闻摄影史上流传了数十年的《胜利之吻》20世纪末被证明造假,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说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但据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摄时间在1945年5月,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日还有3个月(当然这幅照片还有摆拍之嫌)。
    网站搞笑之作:美国有个叫扎克·艾克斯雷的人创建了一个专门刊载假新闻照片的网站www.gwbush.com,他甚至说:“目前对新闻照片进行加工处理似乎正日益成为一种时尚。”该网站制造的像美国现任总统布什拿倒书、布什与戈尔依偎在一起的照片还算制作粗俗的,如果遇上“制作精良”的网上假照片而不加分辨,是很容易被一些报刊当作新闻刊发出来的。难怪有人说,互联网正成为新闻照片赝品繁殖的温床。
    文字说明造假:这种造假手段最典型的就是将新闻照片重新演绎出一段故事,然后作为广告刊登,远的如解海龙的大眼睛照片十多年后被戴上眼镜,近的有京九铁路贯通时周寅杰所拍老农看火车的照片被当成病妇感谢药厂的场面。这种情况在报刊正文中也有出现:2001年,一份女报上刊了一位作者与体操运动员刘璇之母的合影,但文字说明中却注为“刘璇的爸爸妈妈”,后来此事还诉诸法庭。 [FS:PAGE]
    造假手段的多种多样让假照片有时几可以乱真,人们也不可能对每一张照片都持怀疑的态度而仔细查验,所以假新闻照片得空便会见诸媒体,误导读者。美国的大卫·米克尔森等人创办了揭伪的网站www.snopes.com,米克尔森为揭露伪造照片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他对伪照片进行仔细分析,寻找其可疑之处——比如用软件“模糊处理的地方”或者“看上去不甚协调的部位”,以及其它“数字处理过的证据”。 米克尔森也承认,尽管许多假照片都有着比较明显的伪造痕迹,但是有些图片伪造的技术相当高明,压根儿就找不到任何破绽,最终在网上被好事者广为传播,以讹传讹。“如果任凭这种伪造风气愈演愈烈的话,那么,要不了几年,人们就不会再相信任何照片了!”米克尔森非常为此担心。

如何堵塞假照片见诸媒体的通道?
    新闻摄影的生命在于真实,其真实性体现在:首先,必须是对真人、真事、真场景的现场实拍;其次,人物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拍摄对象;第三,图片的文字说明必须准确无误。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假新闻照片的一些显著特征:
    有合成的痕迹:布莱恩·沃尔斯基所拍的英国士兵用枪指着伊拉克平民的假照片,就是洛杉矶时报所属的哈特福德报一位编辑发现的。该编辑无意间在电脑上将此照片放大到6倍,发现照片背景中有些人是重复的,士兵用枪指向的平民的影像和一个抱孩子男人的影像被合成在一张照片里。按说这张照片事先已被估计是普利策奖的有利争夺者了,其破绽并非那么容易发现,但纸里终没有包住火。
    不合常理:好多在摄影人看来完美无缺的作品到了被摄者那里或者研究者手中,则一眼就能看出其不符合常规之处。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幅工业题材的照片曾受到摄影界的好评,画面上巨大的齿轮前,焊花飞舞,整个画面构图讲究,布局合理,主次分明。但一位工人看了则很气愤,认为加上去的电焊火花,使他们的铸件从成品变成了废品,电焊表明有沙眼,而这种大型部件是不允许有沙眼的。
    煽情过分:照片要有冲击力,要在视觉上吸引人,要有感情融入其中。这些都是非常正确且对拍摄照片有指导意义的。但如果为了吸引眼球,而通过造假让照片过分煽情,则千不该万不该。如前文提到的将水渍修成血迹的做法等就属此类。有位叫刘树和的作者在一篇《论“情”和“意”不宜作为新闻摄影的标准》的文章中提出:“为何我们的假新闻照片总是屡禁而不止呢?笔者认为,除少数个人功利所趋有意造假外,盲目追求‘情’、‘意’的‘高标准’,造成一定的思想混乱,是一个重要原因。”
    光凭技术手段是难从根本上杜绝假照片蔓延和传播的,重要的是媒体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新闻观,提高反伪识假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将假照片屏蔽于未公开状态:
    一是加强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的自律能力,遵循新闻摄影的客观规律,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国内也有必要制定类似于香港摄影记者操守守则那样的职业规范,避免一切造假的照片见报。
    二是提高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能力。这一点对图片编辑尤为重要,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速,利用网络资源已成为图片编辑的手段之一。使用网络照片首先要确定新闻源的可靠程度,然后再判断图片的真实与否,所以有人提出让那些既懂图片业务又懂电脑技术,还有较强的新闻意识者做图片编辑为佳。
    三是编辑记者要有识伪辨假的能力。经验丰富的编辑会从拍摄时的光照方向、照片的视觉透视感等来准确识别假照片。
    四是建立编辑记者相互监督和制约的管理机制。因为编辑可以客观冷静地看照片,记者虽富于激情却有实践经验作参考。他们之间互相监督和共同研讨可以成为分析、辨别乃至阻塞假照片的挡风墙之一。可以说,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的相互制衡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FS:PAGE]

对造假者如何处理?
    今年新闻界的造假之作除了布莱恩·沃尔斯基的假照片事件外,还有纽约时报的假新闻风波。前者处理结果是拍摄此照片的记者被炒,报社向读者郑重道歉,后者则连带引发了两位执行主编一同引咎辞职。日本《朝日新闻》1991年因一位摄影记者假造新闻照片被揭露,报社负责领导摄影部门的相关人员全部受到处分,记者被开除,主要领导也主动辞职。看来,国外新闻界对造假者的处理也是极其严格的。
    而国内目前用此杀手锏者还属鲜见,甚至个别报刊在发现假新闻照片后,不是当成责任事故,及时进行处理,而是极力掩饰,不想媒体因此而名誉受损,但越是如此,就越易“露馅”,越得不到受众的信任。我们对假新闻照片,尤其是产生于来稿中的见报假照片的处理,多是在媒体上予以谴责和封杀作者。难怪有人竟敢将1998年的抗洪照片在4年之后,作为广东抗洪的新闻摄影报道再次投给中国青年报。
    看来,我们对于见报的假新闻照片的责任人,应该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做出严肃处理,给读者一份真实,还新闻摄影一份清白。

相关链接:假新闻照片例证
    1919年,美国一个富翁以其妻是半个黑人为由提出离婚。律师要被告裸露上身,以提取证据,但法庭不许拍照。于是纽约《傍晚画报》编辑就在办公室导演了一个法庭场面,请演员扮演当事人,然后把法庭上拍到的真人头像加工上去。
    1945年的普利策摄影奖获得者,极具美国爱国主义色彩的摄影作品《旗帜插在硫磺岛上》,在作者乔·罗森塔尔赶到该岛之前,旗帜就已经插好了,他叫士兵重新插了一次。于是,一幅名作就这样诞生了。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很有名望的《生活》周刊在计算机上拼接了里根邀集的巴解组织领导人与以色列首脑的照片,这在当时显然纯属天方夜谭。
(文中部分资料引自相关文章,在此一并致谢)
2003年6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