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因文生像”——“观念摄影”的文本生成方式(提要)

2007-11-26 10:17| 发布者:| 查看:1584| 评论:0

 

传统的拍摄方式,基本上都是属于“因事生像”或“因景生像”的,用纪实摄影的话语来说,摄影乃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记录和复制。其文本可视为是对现实的某种“提喻”。既然是“提喻”,文本则小于现实。这是自摄影术发明以来所形成的一个相当主流的传统。

“因文生像”的拍摄方式,则源于“文本间性”的运作,而非直接“提喻”于现实。“因文生像”式的拍摄,在传统的拍摄方式中,是非主流的,但却并不是不存在的,如石宝绣兄所搜集的《20年前的观念摄影佳作》(http://shibaoxiu.blshe.com/post/993/123966)以及《棉花姑娘》之类(http://shibaoxiu.blshe.com/post/993/100638)。当然,《棉花姑娘》之类虽属于“因文生像”式的拍摄,但却不是“观念摄影”,它的真名应该叫“政治宣传”。

而当今的“观念摄影”就不用我来多说了,遍地都是,大家比我见得更多。有关“观念摄影”的理论研究,记得非著名摄影理论工作者藏策曾写过《我看“观念摄影”及其相关论争》。

“观念摄影”与“政治宣传”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消解意识形态的,而另一个是图解意识形态的。所谓“因文生像”,“文”即“观念”,而像即“摄影”也。对于“政治宣传”而言,“文”其实也是“观念”,只不过不是个人的“观念”,而是官方的“观念”而已。

在今天这个后信息社会的数字影像时代,“因文生像”式的“观念摄影”已成为有别于传统摄影的一个重要的类别。

“因文生像”式的“观念摄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在今天这个后信息时代,文本大于现实,乃至文本取代现实的现象十分突出。福柯认为文本符号已经取代传统意义上的“人”。而鲍德里亚则提出了著名的“类像”说,认为人类已从“拟像”的时代进入到了一个“类像”的时代。

“观念摄影”不再是记录和复制现实,而是在超越现实,乃至“伪造”现实。

(顺便解释一下“互文性”、“文本间性”之类的东东:这篇博文与上篇《“因文生事”——一种后信息时代的写作方式 》之间便是一种非常明显的“互文”关系。呵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