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因文生事”——一种后信息时代的写作方式

2007-11-26 10:18| 发布者:| 查看:1469| 评论:0

 

传统的写作方式,基本上都是属于“因事生文”的,用现实主义理论的话语来说,文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写作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摹仿,或曰某种“呈现”。其文本可视为是对现实的某种“提喻”。既然是“提喻”,文本则小于现实,是现实的凝缩。这是人类自结绳记事以来所形成的一个相当漫长的传统。

现实,作为写作的资源,大体包括社会现实与心理现实。

 

 

“因文生事”的写作方式则源于“文本间性”的运作,而非直接“提喻”于现实。“因文生事”式的写作,在传统的写作方式中,是非主流的,但却并不是不存在的,如李渔的小说《无声戏》中之《丑郎君怕娇偏得艳》。著名解构主义修辞学家高辛勇在《修辞学与文学阅读》一书中,曾对其进行了精彩解读,指出其故事的发展,乃是由男主人公的名字“阙不全”的不同“回文形式——不全阙和全不阙——生成的。

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写作中,“因文生事”已逐步由非主流的写作方式而进入主流的写作方式。在西方,这种新的文本生成方式,尤为后现代学院派作家所喜爱,如艾柯等。在中国作家中,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其故事便是由对“血”的几个转义——血缘、血亲、血浓于水、血气方刚、血性男儿等——的颠覆而构成的。从而把血亲与血腥——这两个在常识看来似乎是形同末路的意义之间,从而被一种巨大的“张力”紧锁在了一起。这是对于“血”的反讽(详见拙作《超隐喻与话语流变》之《血之讽喻——解读余华的〈现实一种〉》)。

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写作中,“因文生事”的写作方式,几乎成为了一种常规。如作家鬼子的小说《卖女孩的小火柴》。

而在今天这个后信息社会的多媒体时代,“因文生事”在纯文学性的写作之外,更是俯拾皆是,如手机短信、网络灌水之类中的所谓“恶搞”。

 

 

“因文生事”写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在今天这个后信息时代,文本大于现实,乃至文本取代现实的现象十分突出。福柯认为文本符号已经取代传统意义上的“人”。而鲍德里亚则提出了著名的“类像”说,认为人类已从“拟像”的时代进入到了一个“类像”的时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