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在线-中国互联网品牌50强

数码随想之:为什么“不得改变原始影像”?

2008-10-8 13:35| 发布者:| 查看:4712| 评论:0|原作者:柴 选

照片打假的话题虽然仍集中在谁是周正龙拍虎的幕后黑手等层面,但与前半年的举世关注相比,目前的情况是风平浪静.在这个时候把一年半以前的一篇旧文拿出来,只想立此存照,希望大家能够就此问题探讨一下,补充俺认识的不足,也让理越辨越清. 

    以下是发表在俺所就职的媒体上时的编者按:

再谈数码影像的话题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湖南壶瓶山、夹山、崀山风光摄影作品征集活动设立影像技术鉴定环节,对入选佳作是否符合征集细则中“改变原始影像的作品谢绝提供”一条进行资格审查,最终取消了54幅改变原始影像的入选佳作资格,其稿费将用于建立中国摄协影像技术鉴定中心(详见本报3月9日1版报道)。作为这项规模大、影响也大的活动节外生枝引出的新话题,此举无疑是为了让活动更为严谨和规范。不过,一下子取消这么多的入选佳作资格,个别当事人难免有些不解,摄影界对于类似“不得改变原始影像”的细则也多有探讨。
    为什么“不得改变原始影像”的规定在群众性参与的摄影征集活动中越来越多?为什么大家明确规则后还要尝试用数码手段对照片“修修补补”?到底什么样的照片可以用数码软件进行调整?调整的限度又是什么?影像技术鉴定环节会不会成为此类活动的一种常态?即将成立的中国摄协影像技术鉴定中心又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想必参加或没参加影像主题征集活动的影友,都对这些话题感兴趣,尤其是在目前电脑已成为摄影人影像处理重要工具之时。互联网的摄影论坛的热门话题,已从始时的“电脑制作的照片是否摄影作品”等,转为如何理性地使用数码手段,如何正确理解影像的真实性等。在这种情况下,再谈一些有关数码影像的具体问题,也是有必要的。本报从即日起,不定期地就“由湖南“三山”摄影作品征集影像技术鉴定引出的话题”进行探讨,既希望能使广大影友对数码影像的应用范围和方式等有更明晰的认识,又希望插上数码翅膀的摄影人能飞得更高更远,更希望能给公众提高影像书写能力以参考。

由湖南“三山”摄影作品征集影像技术鉴定引出的话题之一
为什么“不得改变原始影像”?

     不仅是取消了54幅有改变原始影像之嫌的入选佳作资格的湖南壶瓶山、夹山、崀山(简称“三山”,下文同)风光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其他同样以城市形象或景区宣传推广为目的摄影征集,都有类似关于“不得改变原始影像”的规定。本来摄影人学会数码影像手段,就是为了使照片更为美观更为耐看,专家们强调的不要把颜色调过了,不要乱添加景物等基本常识,影友们也在思考和实施了。为什么这些摄影活动仿佛商量好似的,跟越来越普遍采用的数码影像处理手段过不去?
    作为一项被更多摄影征集活动采用的常态游戏规则,“不得改变原始影像”自有其道理。我们不妨来简要地分析一下这个有些老生常谈的话题。

从业基本要求
    笔者初步判断,“不得改变原始影像”之类规则应该是从新闻摄影的类似活动中借鉴而来的。
    新闻摄影不容许任何改变原始影像的“造假”行为。这与摆拍一样,成为传统新闻摄影界铁定“人人喊打”的不良行为(当然媒体应用的越来越多的人像和插图摄影不在此列),过分地压暗背景都能让新闻信息失真,使当事人遭到处罚,何况对影像元素的改变呢?
    对于新闻摄影从业者来说,“不能改变原始影像”是其保持新闻照片真实性的最低要求。在国内摄影界传流甚广的美国《华盛顿邮报》图片处理“15条军规”中,就有这样的规定:“纪实照片的完整性具有最高优先权,纪实照片边框内的所有内容都不能改变,包括改变背景,增加颜色,制造图片蒙太奇或者拼接图片。不能对图片中的内容做任何的增减,这意味着即使是一只手或者一根树枝出现在图片中的不合适的位置,我们也不能去掉他”,当然“允许为了使图片有更好的效果而对于锐度和对比度的一般性调整。为了增加清晰度和精确度而对色彩或灰度进行的调整必须被限制到最小程度。”[FS:PAGE]
  在传媒对于影像手段的应用越来越丰富的前提下,数字图像技术也被广泛地用于制图、插图摄影等领域。因而“军规”里同样有“数字图像改造技术的使用必须明显地显示出其虚构性。如果必须使用图片说明才能让读者明白此图片经过了数字技术的处理,那么这张图片不能被采用”这样的规定。最有意思的是,摄影记者要是参加类似摄影征集活动,“所有在本报刊登过的照片”都必须”遵照本报图片处理原则,依照原始图片加以调整”。
    目前需要积累图片资料的各类摄影活动主办方,看重的也是照片的记录功能,参照新闻摄影的操作惯例做出类似规定,虽然有些笼统,但却是对影友提出了如同新闻记者般的真实性要求。

实景宣传需要
    前段时间本报曾登过一条消息,大连一位社区里的老影友要发起成立一个原生态摄影组织,起因是有朋友拍摄的某个景致引起了他的兴趣,但到现场后,发现那时有一个避不开的电线杆,无论如何也拍不出跟朋友一样的画面,原来朋友把画面中的电线杆用电脑修掉了。
    同样,与那位影友一样,游人对于景区的影像宣传也越来越挑剔,他们更看重实景,而不喜欢印象派的宣传画。实践证明,在美丽的花朵上加个蝴蝶,在空灵的山中加个人影之类做法,不但会破坏原生态意味,而且因为技术的不过关弄巧成拙。况且,主办单位一旦对“改变原始影像”不加限制,参与者说不定真会造出没边没沿的景致,这种影像对于景区来说,只能是废片,不会对景区宣传起到任何更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有的景区喜欢邀请新闻记者或摄影名家去拍摄照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代表性和宣传上的便利便利,另一方面恐怕也有对他们对于影像真实性控制上的信任。
    经历过此类摄影征集活动的影友在网络上的讨论话题很多,从什么是“改变原始影像”到二次曝光和两底合成哪个算“改变原始影像”都有。也有网友说,这种活动是“功利目的大于学术目的的”,“可以把它当回事,但不要把它跟‘摄影艺术’挂上钩。艺术能那么“群殴”式的比么?”的确,这种摄影征集活动更多类似于“超女”般海选,主要目的是想选择出让主办单位满意的宣传用途的好照片甚至影像素材。当然,此类活动的评比仍以摄影界专家占主导地位,因而对于影像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控制还是很严格的。  
    也有人说,“不改变原始影像”的根本诉求在于“不改变被摄物的本来面貌”,这话同样有道理。既然是实景宣传,景区自然希望将特色最鲜明的一面展示给公众和游人。如果参与者将红色的山体改为碧绿,将夏天的景致用电脑幻化成秋天等,以同样的山水风光概念来切入不同景区的拍摄,肯定是难以符合主办单位需求的。
    因而,主办单位的类似征集活动,但凡限定拍摄题材尤其是拍摄地域者,多数希望得到最为生动、最为贴近其现实的景致,使观者从照片中就能看出这是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中的哪一个。即使征集启事中明确有“摄影艺术大展”之类名称, 但并不能掩盖其征集实证性图片的目的,与“艺术”与否真没有多大关系。另外,此类摄影活动虽然名曰“风光”,征集细则中明确允许表现的人文景致有时也会占据上风,即使是风光照片,其记录性也不言而喻。
    当然,也有景区需要概念炒作式的海报之类,但此类需求更多地由平面设计师或广告公司来解决。

回归摄影本体
    在数年前一次全国性广告摄影评选中,上海摄影师张善夫的《深山处处有人家》获得“最佳摄影奖”。这幅作品在评委中引发争论,争论的主题是,这幅用数码手段完成的作品是否符合“最佳摄影奖”的条件。一番争执之后,基本统一的意见是,在广告摄影中,数码影像处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况且作者的修改和处理已臻于完美,不露痕迹。[FS:PAGE]
    虽然广告摄影师广泛应用数码手段,且与平面设计等紧密结合,摄影有时只是取得素材的手段,但奇怪的是,包括广告公司创意总监在内的许多专家都更青睐于用相机拍摄的照片,电脑制作的同样优秀的广告摄影作品只能退居其次了。这既有从拍摄完成的难度上来考量的因素,也间接体现了大家更青睐回归摄影本体的手段的应用。
    所以,即便在某些没有限制是否“不得改变原始影像”的摄影活动中,那些用相机拍成的作品永远比用数码手段制作成的作品更受欢迎,更易引起专家注意,在同样以数码手段制作的作品中,不露痕迹者往往更胜一筹。
    现在许多读者和影友对一幅照片好坏的判断,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用于什么用途,经常会问是否摆拍,是否用数码制作过,可见在大家心目中,那些经过电脑后期加工处理的美妙图像远不如那些一次拍得的影像。虽然数码影像处理已成为摄影师必需的能力之一,但手法的更加纯粹化的照片终究是摄影人的最爱,为什么纯摄影这两年有些凤毛麟角般金贵,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其采用了更为传统的摄影操作流程。
    回到大量摄影征集活动的话题,亦是同理。

规则仍需探讨
    有摄影爱好者认为,不改变原始影像“应该是不能改变原始底片的面貌”,因而叠片之类暗房特技就“改变了原始影像”,用相机两次或多次曝光拍摄的照片,则因为没有改变底片的面貌,应该不算改变原始影像。
    也有人说,拍自己喜欢的东西,没必要为了此类活动中的荣誉,也没必要在别人面前炫耀,这才是最原始最纯洁的摄影。此言有道理,但对于大多数参与活动的影友来说,遵守特定的“规则”可能是第一要务,只有所有参与者在同等条件下竞争才能彰显出水平和公平,尽管这种竞争的公平性不是绝对的。
    “不得改变原始影像”已成为绝大多数摄影征集活动细则中的必备条目,但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上,目前尺度掌握并不尽相同。在这种大气候下,影友难免会对原始影像的概念提出质疑。本文的标题如果改成反问口气,相信也代表了一部分影友的真实想法——大家其实更想得到一个有关“改变原始影像”的范畴界定。
    当然,如果同类摄影征集活动的主办单位如果有勇气,专设创意类别,使各类手法拍摄的影像都有其归宿,这“不得改变原始影像”之类规定也不会让影友们产生微词了。
    有影友说:“如果规则阻止了想象力的发展,那就打破它。”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