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童心与性灵

2010-2-4 16:33| 发布者:| 查看:2319| 评论:0|原作者: 藏 策

  这是我21岁时写的一篇随笔,现在看起来实在是太幼稚了。当时看了老作家王昌定的一本长篇小说,名字忘记了,是学《红楼梦》的笔法写当年的“进步学生”最终去参加“革命”的,觉得只学了《红楼梦》的皮毛而无其神髓。于是心有所感,便写了这篇文章。我那时正痴迷古文,《古文观止》几乎能背诵大半,尤其喜欢骈体文,看见当年《团结报》上钱仲联写的《道教源流考·序》中有“道教集虚,焉假乎筌蹄?然柱下亦著书三千,漆园亦寓言十九……”之类的句子,便喜欢得不得了。所以我那时写文章也像个老夫子。

    我那时还根本不懂理论,但却本能地喜欢“童心”与“性灵”之说,与我今天的以反俗套、提倡解放语言的“超隐喻理论”竟也是一脉相传的。

    现在贴出这篇旧文章来,同样是因为心有所感。我这些天一直在想,我们现在的思想成熟了,可我们的“童心”还留下多少呢?在我们的见解中,有多少是“我执”和“成见”?那真的是我们的本心么?左也好,右也好,哪些是我们先天的本性,哪些又是我们后天习得的意识形态?我是个特反感“底层叙事”的人,可看到少数民族原生态的简单舞蹈,却又差点流出泪来……可见理智与情感往往并不一致。虽说真正地回到本心是不可能的,但时常想一想往事,读一读旧文,却也是不错的修身之道。


   

李卓吾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所谓“童心”,即是真心,是真实的思想感情的抒发与表露,是让作者把一颗无半点虚假的赤子之心捧献给读者。


心有所感,思及古今:若论“天下之至文”,《红楼梦》也可算当之无愧了。而曹公自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不正是“童心”的最好写照吗?——我想,既学习《红楼梦》,就要学习它的精神,它的本质,它忠实于生活的态度及处理生活的方法。曹公也说:“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本书旨,寓提阅者之意。”可见《红楼梦》重在一个“梦”字,不学这些,而是学用《红楼梦》中的一言半语,摹拟仿造,结果只能是形徒相似,神韵全无。这样只一味地学些字面上的东西,拾人牙慧,那岂不是小学大遗,买椟还珠了吗?


外国的一些大文学家,如但丁、歌德、薄迦丘、狄更斯等,尽管时代不同、风格迥异,然而哪个又不是怀着一颗“童心”的呢?但丁对贝阿特丽采的一往情深,歌德对于理想与美的无止境的追求,不都是“童心”的体现吗?


袁宏道提出的“性灵说”,基于“童心说”的基础之上,但又有所发展。他要求作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屈子的《离骚》,经世不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寥寥数语,千古绝唱,究其原因,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文章是由“胸臆流出”,甚至是“喷”出来的,是用“心”写的,而不是靠笔写的。


袁宏道还强调自然天真的情感或自然的趣味,注重赤子婴孩的自然之趣。当代作家王蒙也曾讲过:“……孩子在叫妈妈,这个声音是很好听的,这是包含一种爱的声音。母亲叫孩子也是很好听的。”又说:“春天,下雨了,是春雨。……下雨了,这样一个现象,它给予人的是一系列多么复杂多么微妙的感觉。……”


郭沫若曾说:“亚里士多德说:‘诗是摹仿自然的东西’。我看他这句话,不仅是写实家所谓忠于描写的意义,他是说诗的创造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


他的儿子看见月亮,说:“哦,月亮!”;看见大海,说:“啊,海!”郭沫若认为这就是诗。他因此作一诗道:“儿见新月,遥指天空。知我儿魂已飞去,游戏广寒宫。儿见晴海,儿学海号。知我儿心正飘荡,血随海[FS:PAGE]浪潮。”


再想那上古人民,他们的文化水平及各方面的修养都无法与今人相提并论,而他们却能写出像《诗经》那样的千古佳句。这是什么道理呢?可以说上古之人比之今人要“天真”得多,无非是人类的童年时代。他们的思想意识中“童心”的成分更多一些,他们的生活离大自然也更贴近一些。《诗》中不是经常有“采采卷耳”、“采采芣苢”、“采葑采菲”、“ 采蘩祁祁”等以描写劳动场面或大自然景物起兴的句子吗?他们虽然不懂什么“文学创作”,然而“性灵”所谴,张口一呼,遂为绝唱,搜集起来,既成《诗经》。


无论“童心”,还是“性灵”都来源于生活的启示,这就要求我们在纷纭复杂的生活中,不要失去“童心”。


——天下文章,得童心者优,失童心者劣,文中三昧即在于此。


有人说:一部好的作品当如一面社会的镜子。我想:作家的心,当似一颗明净的钻石,当生活之光照来时,它并不只是简单的反射,而是折射出一个五彩缤纷的光的花环来。我想:这样让是现实主义的。《红楼梦》之所以采用一树千枝一源万派的艺术结构,不正是为了将诺大一个社会的光通过一个小小的大观园来“折射”的吗?


我觉得《世说新语》,大可一读。写短篇小说,如能学到它的笔法,实为可贵。读一本百万字的《三国演义》,曹操这个人在心中总算似曾相识了;然而打开《世说新语》,只看一篇几百字的《床头捉刀人》,对曹操其人,便能如闻其声。


天之苍苍,地之茫茫;大千世界,万象纷呈;但假庖丁之利刃批人生之大窾,愿效北海之鲲鹏游宇宙之无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