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明代王徵其人

2010-12-27 16:04| 发布者:| 查看:2134| 评论:0|原作者: 程 翔

 
明代科学家王徵(1571—1644)(程 翔    翻拍)
 
★创办西北第一个天主教民间慈善团体
★用西方语言知识研究汉语音韵的学者之一
★我国引进西欧先进科学技术的先驱之一
★引进西欧先进机械工程学的第一人
★明末维新运动的人物之一
★明天启七年(1627),王徵先生在鲁桥“崇一堂”后西园内筑起一座观测天象台,名曰“景天台”,架起天文物理学家伽利略制造的望远镜观测天象,是关西第一座具有近代西欧科学设备的观象台
★葬于陕西省三原县杨杜村

王徵字良甫,又字葵心,号了一道人,又号支离叟。明隆庆五年(1571)生于陕西泾阳县尖担王村(鲁桥镇曾划界与泾阳县,现划界与三原县)。先生自幼聪明好学。其父王应选教子有方,曾自编《浒北山翁训子歌》并以其算数术的特长教育子弟。先生七岁起随舅父张鉴读书,张以理学名关西。年十五,文章骏发,立志落落。十六岁,补弟子员,成为预简官员。十七岁,入县学读书,尝以宋臣范文正公之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自励。中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举人,时年二十四岁。次年三月赴北京参加会士,惜未被取。

先生从中举到登进士第的近三十年中,为家乡,为国为民做出了令人追忆的成绩。他一直仰慕诸葛亮木牛流马之奇,于是着手研制了虹吸、鹤饮、轮壶、自转磨以及代耕、自行车等农耕机械,帮助农民耕种和收获。先生进京会考,结识了一些达官,如当时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大比之年,先生于四十三年冬或四十四年春,在北京会见了西班牙传教士,当时驻北京为我国修治历法的厐迪我(Di  daco  de  pantoja 1571——1618),大约就在这时,先生于厐子手中接受了天主教洗礼,时年四十五岁。

天启二年(1622),王徵五十二岁时进京会士中式,擢进士第。“十上公车,始博一第”。民国二十三年(1934)秋,于右任先生在三原书肆购得王徵当年会试朱卷三册,交送陕西省省立图书馆保存。先生登进士第的同年六月,即补广平府推官(元、明制:各府置推官掌理刑狱。广平府在今河北省),是年秋,走马上任。先生官广平虽仅一年多时间(1622—1624),但政绩赫然。同时先生还以通俗俚语书写《兵约》中两款予以张挂。先生籍归里居丧之机拟邀耶稣会传教士一人来陕开教,当时在山西绛州传教的法国传教士金尼阁(Nico  Las  Tri  ga ult 1577—1628)接受任命来陕。天启六年(1626)冬,先生三年服满,又抵北京。来年,补扬州推官,时已五十七岁。

王徵先生归里后,正逢西安、关中、陕北大旱之年,他不顾年逾花甲之劳,首先于里中创立了“仁会”,以食饥、饮渴、衣裸、顾病、舍旅、赎虏、葬死七端为急务,办起了西北第一个天主教民间慈善团体。先生辞官居家,为地方老百姓所办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创修鲁桥镇城;先生致力于水利事业,膏富家乡,倡导开濬广惠渠,他又发动农家打水井设水车。 迻译西欧科技文化著述,译著四十多种书籍;先生晚年,于鲁桥镇贠家巷自己客馆建天主堂居之,题名“崇一堂”。

明崇祯十六年(1643)冬初,闯王李自成军攻陷潼关,王徵亲手给自己墓门石题字曰:“明进士奉政大夫山东按察司佥事奉敕监辽海军务了一道人良甫王徵之墓”。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先生闻知北京已失守,遂绝粒不食,卒之七日绝粒,谈笑就义。时鲁桥城百姓闻先生死,竟罢市数日,哭声蔽野,先生墓葬位于三原杨杜村东北五里辘辘耙原。

王徵先生从青年时代就以文天祥,谢枋得等先烈为榜样,以范文正以天下为己任之为人、自策。他还是多才多能的科学家、机械学家、制器刻版专家。先生制作出为民生实用的奇器多种,明末天[FS:PAGE]启六年(1626)绘图辑册,书名《诸器图说》,其中自行车是收获时用以打捆载运禾束的农具;从各有关书籍中统计和考证先生自制的器具共得五十五种:自行车、自转磨、轮壶、代耕、连弩、活动兵轮、活动轮木、活揭竿、活舂竿、活闸、运重机器、活动地平、龙尾鹤饮、虹吸、恒升等。先生还是一位刻版专家,他先于西安糖坊街天主堂资助成立刻版印书籍的“景风馆”,继又在家乡鲁桥镇崇一堂后楼成立了同名同样设施,刻版印书。“文革”中,书版全部由高陵县政府没收,视为珍宝,藏于该县图书馆。

中国明清之际涌现的实学派的一个支脉——西学派,如徐光启、李之藻、王征等人……继承中国古典科学传统,并吸收耶稣会士带来的欧洲自然科学成就。著名史学家陈垣说:“迄今言中国人习拉丁文最先者,犹当推陕西人王徵也”。他并能用西方语言知识研究汉语音韵的学者之一,是我国引进西欧先进科学技术的先驱之一,且是引进西欧先进机械工程学的第一人。明天启五年(1625),金尼阁接受先生邀请来陕后,就向先生传授了西欧机械工程学知识。先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伟大贡献是他和西士金尼阁——中西学者合著的《西儒耳目资》一书。刘复的《西儒耳目资后记》(1933)称此书刻成问世“实欧洲音韵学知识输入此土最早一书”。我们现在普遍应用的汉字拼音即遡源于此。

天文物理学家伽利略于1609年在意大利威尼斯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而1618年罗马“灵采研究院”院士汤若望来华传教时就带进了中国一架。盖汤若望于明天启七年(1627)被派往陕西传教,他与王徵交情深厚,遂将望远镜等天文仪器和有关知识传授给了先生。先生即在其鲁桥“崇一堂”后西园内筑起一座观测天象台,名曰“景天台”,观象台是关西第一座具有近代西欧科学设备的观象台。

1582年,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开辟了天主教第三次传教中华的滥觞,同时又带来了当时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诸如哲学、数理、自然科学、医学、地理、音乐等几乎博及整个学术领域。士大夫中应首推徐光启和王徵二人。徐生于上海,王生在陕西泾阳,人称“南徐北王”。梁启超写《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讲述徐光启很详,但连王徵得名字也未列及。于明崇祯十三年(1639)王徵写出了他的第三部分机械工程学专著,书名《额辣济亚牖造诸器图说自记》。王徵六十四岁时(1634),撰写了一部《仁会约》大著,本文共39页,明刻本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这也是他写的第二部专论天主教道理的著作。他以一位朝廷命官仍能躬亲传教,在他的家乡鲁桥镇、泾阳、三原一带广扬天主福音,设立仁爱会救助群众,致在他导引下受圣教洗礼者一次竟达500人之多。王徵谢官归田后,于明崇祯11年秋(1638)将以往聆听汤若望神父的修会内修奇迹等辑录成册,写序并刻印为《崇一堂日记随笔》一书行世。现国内有向达先生1936年3月抄本,台湾有影印明刻本。原来先生家庭在三原鲁桥镇(距其家尖担王家仅三华里)建有一公寓。接着,先生又在三原县北城置地修建教堂一所,供来陕传教士在三原的住地。如耶稣会的汤若望、方德望、郭崇仁、南怀仁等德、法、意、比等国家较有名的传教士先后共十人均曾住此堂管理全省教务。王征先生是明末维新运动的人物之一。(程翔根据窦匀哲先生编著的《关西一劲——王徵》整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