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媒体时代的摄影走向------------[藏策]

2011-2-21 15:09| 发布者:| 查看:2064| 评论:0

(来源:藏策博客  作者:藏策)

    破解“新媒体理论”的“万能钥匙”是什么?其实就是一句话,只要把这句话彻底研究明白了,运用自如了,“新媒体时代”至少在理论上就不再神秘。这句话只有五个字,可以当成“新媒体理论”的五字真言:“媒介即信息”。

    如果能把“形式即内容”的道理理解透了,“媒介即信息”也就容易明白了。我在数码相机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准备写一篇文章,想谈数字技术对 摄影话语规则的改写,拖来拖去一直也没写。当时也有朋友对我的观点表示怀疑——数码技术不就是把相机里的胶片改成电子感光元件了嘛,其他方面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我说,莱卡不也就是把胶片改小了,相机也做小了嘛,为什么会对摄影的发展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因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媒介,从而也就改变了话语规则。从文学史的发展上看,为什么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字数越来越多?还不是因为书写的媒介变了(口耳相传的不在此列,如“楚辞”在汉以前主要以民间流传为主)。在西方,印刷术与长篇小说的兴起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摄影与文学又不尽相同,因为摄影本身就是现代工业技术的产物,摄影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会促进摄影本体语言的丰富和完善。比如胶片感光度的提升以及快速镜头的出现,就为摄影语言增添了时间的维度,否则就不可能出现“决定性瞬间”这样一种编码规则。我在前面之所以说——也许永远都无法全部破解摄影语言的编码规则——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摄影科技日新月异,摄影语言的可能性在不断地突破,怎么可能全部破解呢?所以摄影语言可能永远都会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着的系统。

    从传统相机到数码相机,这样一个摄影科技上的划时代发展,比以往任何一次影像科技对摄影的影响都更大。然而若是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相比,则又小巫见大巫了。影像的数字化,不过就是“新媒体”技术中的一个环节而已。“新媒体”对于人类文明的改写,应该不亚于当年印刷术的发明,对文学、摄影以及诸多的艺术门类都会发生难以想象的改变。比如说文学,绝不可能仅仅是从纸媒文学到网络文学的改变,肯定会出现集文字、图像、流媒体等于一身的全新的文学文体。至于摄影,就可预见的未来而言,我以为一是“新艺术类摄影”的崛起,二是 纪实类摄影的分流。

    数字影像相对于传统影像而言,改变最大的其实是影像的后期制作,数字暗房所拥有的巨大空间,可以说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根本就不是传统暗房所能比拟的。数字后期的这种几乎永无止境的可能性,对记录类摄影的用处有限,但对“新艺术类摄影”则无异于提供了一个可供影像实验的天堂。真的是心有多远影像就能走多远。而社会现实本身的日益虚拟化,将是“新艺术类摄影”最大的灵感资源。

    至于纪实类摄影的分流,则与相机数字化后的一项新功能相关,即高清动态影像的日益普及和强化。我们知道,单就记录性和叙事性而言,静态影像无论如何也难以超越动态影像。在纸媒介时代,由于媒介本身的限制,静态影像与动态影像被各自分割到了不同的媒介平台,自然可以暂且相安无事。但当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这两种图像就将不可避免的遭遇,而静态图像则完全不是动态图像的对手。

    我在前面论述纪实摄影语言编码时分析过“间离”程度与风格及“艺术”含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一般性的新闻摄影“间离”程度最低,影像所携带的实用性信息也最大。那么进入“新媒体时代”后首当其冲的也正是这类摄影,因为动态影像所能携带的实用性信息更多更丰富。也正因如此,新闻摄影界的新锐们对流媒体等动态影像的兴趣才会如此强烈——今天的新闻摄影记者只会拍静态影像已经远远[FS:PAGE]不够了,他还必须熟练掌握动态影像的拍摄。由于新闻摄影在摄影语言上排在了“间离”程度和“艺术”含量最低的一极,于是也就最先开始了分流……

    那么接下来,纪实摄影还会不会继续分流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那些“间离”程度和“艺术”含量都不太高,而只偏重于事件叙述和实用性信息采集的纪实摄影,同样面临着动态影像的挑战,甚至会最终演变成依附于动态影像的标签式的截图,就如电影的剧照……

    只有“间离”程度和“艺术”含量都较高的纪实摄影,因为其图像文本自身已经达到了高度的自足性,具有了只有静态影像才可能具有的影像的诗性,才会拥有动态影像所永远都无法替代的独立性。真正的诗是不可译的,具有着诗性的影像同样不可替代。静态影像是摄影的根本所在,一旦被动态影像替代就变成摄像了。今天的摄影,尤其是纪录类摄影,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迟早都会被动态影像所覆盖……而永远都不可能被覆盖的那部分,也恰恰是摄影的真正的灵魂。

    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说,“新媒体时代”同时还会使社会现实进一步虚拟化,鲍德里亚的那些“类像”理论在今天看起来似乎是“科幻”,而在未来却注定会成为较为普遍的现实。当纪实摄影面临无“实”可纪的时候,“真实感”将成为人们唯一可操作的东西,而“真实性”只能被永远地放逐……由于传统纪实摄影中那些“间离”程度与“艺术”含量较高的拍摄风格,与实用性信息的关系最远,所以只要在物象真实的前提下,自可以继续“间离”,延续“经典”……而社会景观摄影作为现实幻象的讽喻,也将凸显其日益重要的地位。至于“新纪实摄影”,恰恰有可能是发展和变数都比较大的一种,因为它和“新艺术类摄影”一样,都有着不同于传统摄影的后现代文化基因,既是“仿真”又是“颠覆”,既是营造“真实感”放逐“真实性”的一种隐喻,又可以说是超越于物象的非纪实的“纪实”。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