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在线-中国互联网品牌50强

让摄影歇一会儿

2011-2-22 16:19| 发布者:| 查看:1457| 评论:0|原作者:袁夏

    当你自以为很用心很勤奋拍的照片与杂志、报纸上、网络上所见照片总是大同小异时,当焦灼于扪心自问这个问题时,说明你开始对自己或者对自己所接受的"摄影"置疑了,这未尝不是一个可能的好的开端。

    说明,你原先以为的"摄影"只是"别人的摄影",完全不是你自己的,你其实一直把真正的自己摆在画面之外;说明你以往的照片仅仅只是一个形式,真的,只是一个形式,是你看过的无数照片的衍生物;说明你以前所在乎的仅仅只是摄影外观上的事情。

    人人都有着一样的物质外壳无论中外,但是为什么人却千差万别。因为头脑不一样所以造就了人的不一样。同样,也必然造就了照片的不一样。

    摄影,首先看起来是件跟婴儿生来便会吃奶差不多的事情,不就是按快门。相机如此日新月异的先进,如果再加上有钱有闲这些得天独厚的摄影优势的话,挎上上好的相机,到所有见诸摄影报刊杂志的著名摄影地儿"创作"去,去的次数多了,那么美的地方或者那么破的地方,不出点像"作品"一样的照片,不在名目繁多的大赛获点这样或者那样的奖,也还是比较难的。于是,兴奋,以为自己离"家"不远了甚至已经认为自己就"摄影家"了,摄影即艺术,理所当然便也"艺术家"了。当下摄影就这么容易,容易得成为速成"艺术家"们的捷径,成为许多怀抱艺术梦想的普通人羡慕的生活在高处的"艺术家"的人间天梯。

    大千世界,从表面上来看,无论是你看,我看,还是他看,其物质构造与就像人与人一样,似乎看起来跟咔嚓一下的差不多。简单复制世界的摄影,太容易变成一张遮蔽内心真实的无形巨膜。这张膜,如能够传染病菌的空气,让许多人满足于无差异地看待身边这个世界,所以,到鸿篇巨制的雷同照片层出不穷如工业时代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这样的世界与我们眼前的世界并没有什么两样,还要这样的摄影干什么?摄影又怎能如此自以为是地便称自己为艺术了呢?

    真正的摄影不是这么回事。如果把摄影这种呈现精神的视觉方式归结于艺术的门下的话,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弄明白的第一个概念必须是:艺术,而不是摄影。是啊,艺术究竟是什么?谷歌一下,艺术,有很多诠释,但是,无论怎样解释艺术,它必然地来自人的内心而不是外部世界。艺术,因独特呈现人的内心世界而产生而存在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并成为与自然对诗的构成这个世界的两大部分之一。我们朝夕相处的自然对面,便是生存于自然之中的万千物种之一的人类所创造的伟大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与自然界一样不朽,无论创造他们的人离开这个世界多久多远,它都是所有人无论什么国家与种族的人类共同拥有永世的精神财富。在这两座高山之间,才是我们人类社会这片小小的"谷地"。

    生活于我们左右的人们,是我们的镜子,两面的"高山",自然之林与人类精神之林也是,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与宝藏。作为一个人,无论你所从事的是什么职业,自然与艺术都是值得我们膜拜与敬重的,因为,他关系着你的存在的品质,作为一个人活着的品质。

    工作,是为了活着,更好地活着不只是物质指标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生活品质。精神生活的粮食便是阅读,阅读自然与阅读人类丰富的精神财富。然而,在一个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社会,精神生活似乎并不能为你带来最直接的物质获得。所以,精神生活在现实功利之人的视界里是被自动隐没的被屏蔽,被吞没于现实目标之外的。现实目标越强大,自然与精神便退得越远,你不主动去寻找,高贵的她是永远不被你看见的,就是撞见的刹那也只是蓦然地视而不见。

    现在人的状态,实在如不久前在网络上复活的那个古老[FS:PAGE]的甲骨文"囧"字的外形一样。隔绝了动人的自然,守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抱残守缺,自己就住在自己的身体里离但偏偏盲人一样看不见自己。

    如何看见自己是个问题。人如过江之鲫,围着名利打转转而不自觉地放弃作为人之为人许多"虚无"。想看见自己,需要一道光,精神滋养。唯有这道光能够拂去蒙昧让人的天然性灵得以显露,唯有灵性的人或者说诗人,能够看见与感知并且表达人所不见的万物包括我们自己。那些名字与作品今天还被我们反复念叨的作曲家,作家,诗人,画家都不是只读自己职业行当书的人。他们的行当,仅仅是作为一个人从身体里在时光的长河里喊出自己精神的表达介质而已。

    摄影技艺,其实也就那么多招,如果按世俗的摄影来理解的话,不到半年很快就用完所有的招,也很快沦为技术派品质派的 "专家"。不知道想过没有,摄影所有的技术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就像形容词永远不是主角副词也不可能是,名词与动词才是,它们仅仅是为摄影所负载的思想的一件嫁衣裳。

    摄什么?你的对世界大大小小的看法,无论是怎样的看法,你需要坚信与忠实的是你自己内心的世界,用恰如其分的形式呈现出来。当然,从这个角度讲,艺术倒真可以让你变为"王",让这个世界以这种方式来接受你向人们的诠释。但是,必须有"你"在里面,更有无数个站在你照片前的"你"在里面。艺术,总是在不同程度上触动人类共同的神经。

    如果展览上所见照片不过是让你遭遇作者形而上的所谓为观念而观念的强暴,你便不会买他这个帐的。一定要明白的是,并非所有展出的所有照片都是很值得观看的,也并不是卖得好价钱的照片就真的那么好,更不要以为上了报纸杂志的照片、获奖的照片就都好得不行,这一切都是表象,媒体是嫁衣,让既使不那么好的东西披上似模似样的外衣堂而煌之招摇过市是其拿手好戏。如果开始有这样的置疑态度,那是真正开始在乎自己内心了。如果每个人一开始便如此思与想,摄影也许会呈现给世界更多的惊喜。

    艺术,创造的就是一种形式,如诺亚方舟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无数的艺术家为找到思想与呈现思想的手段而焦灼终身,所以,真正的艺术品是稀少的,大量的也许尚只存在于艺术家们为其绞尽脑汁的头脑襁褓里。绝不是每天叩响子弹一样按快门。借时下流行热语,让子弹飞一会吧,让摄影歇一会吧。

    干什么去?认识摄影去。"不识庐山之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最好是退到"摄影"之外,读些其闲书尤其是别的艺术门类的书。艺术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它绝对是不可复制的人类思想精华,而思想是想通的,差异仅仅在于所呈现的艺术介质不同而已。从艺术的外在特性来质问一张照片,它是否真的打动了你的心灵世界?

    如果说摄影是戏台的话,离得太近,肯定看不到全景。也许只有退远些,会看到人类思想高远天空在年轻的摄影领域依然空白很多,或许才看得到摄影的些许可能与无能,才幡然醒悟曾经理解的摄影多么浅薄而乏味。

    是的,摄影家一定拿着相机,但拿相机的绝对不都是摄影家。真正的摄影家绝对不是趴在摄影的院墙之上看这院子热闹那院子热闹,而是独守一己精神院落;绝对不是与相机在一起的时间长过独自面对书籍面对内心世界的人。

    还是要说说阿勃丝,她有一个作为诗人的哥哥,这对她来说,无疑缩短了她看待与穿越世界本质的距离,尽管生命短暂,可如此短暂的时间她都给了摄影与比摄影更重要的阅读与思考,有力量的思想不可能诞生于贫瘠之浮土。阅读,成为一个人开阔精神视野、灵感频闪的源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应该被归结为一种生活,精神上的。没有[FS:PAGE]精神生活的人,是鲜有让人动人思想的。而精神生活看不见,也不被呈现出来,是一个人没有极限的心灵游戈。籍着镜头,阿勃丝发现了远远不为人所知晓的生命花园,在看似奇花异草的那些人们的身上如儿童发现新大陆,她发现了已经泯灭于绝大多数人身上关于人的真实,逼人后退的真实。阿勃丝留给我们的,远不是照片与摄影,是观看,是对真实所向披靡的观看力度。

    也许,一个人离喧嚣有多远,才能多大程度上看见自己。这跟一个人离拍摄对象有多近,才能多大程度感知镜头里的拍摄对象一样。只是深入的方向不同而已。前者努力地深入自己的内心,后者努力深入事物的内心。我想万物应有灵,事物也有着属于它们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浮于表面的我们所完全无法感知的有着别于表像的让人惊叹的世界。

    摄影凭籍的相机有多少可能,取决于心灵有多少的可能。如雨果说过的"比海洋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没有极限。照此来说,我们应该看到一个更为丰富的影像世界才对。

    为什么看不到或者说看到的那么少?因为心灵被禁锢。也许人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无论愿不愿意,那些约定俗成的无形锁链早将你绑架。也许,正是从你拿起相机的第一天开始,也许,正是从你的某张获奖作品开始,从你雄心勃勃开始炮制类似的东西开始。

    这样的摄影,成为一道消耗生命的游戏,散发着令人痴迷的魔力。它吞没你所有的时间,让你不是在去拍摄的路上就是在拍摄,就是在后期处理,就是在为小打小闹的技巧自我陶醉而马不停蹄。没有时间停下来读点书再思考点什么,就是读,读的也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摄影书。

    对于一个人,只是读某些种类的书是无法为自己提供精神着陆地的营养土壤的。当我看到这回连州摄影展的主题:我们这个世界存在吗?的确欣喜过。终于,在摄影圈里开始讨论别的精神领域早就是永恒话题的话题,这是文学、哲学、美术、电影里永恒不老的命题。

    摄影如围城,将其他人文艺术、哲学、宗教隔绝在摄影之外。城内人津津乐道的除了摄影还是摄影,而这摄影其实多是些摄影技艺层面上的单薄摄影。

    改变,唯有从突围开始,突破摄影的作茧自缚。当摄影承载的思想变得举足轻重,而摄影语言被恰如其分地、轻描淡写地、不显山露水地一笔带过的时候,迷人的摄影也许才浮出水面,也许才会带给世界作为艺术新贵的摄影的真正魅力。

    欣赏连州摄影展艺术总监段煜婷的一句话,"始于语言,但穿越语言"。这句话,远远地朝我们的摄影走来,显然是迟到了。如果意识到"迟到",尚为时不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