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在线-中国互联网品牌50强

冷眼看平遥

2011-2-22 16:36| 发布者:| 查看:1987| 评论:0|原作者:袁夏

今日艺术网转载 http://www.artstoday.com/new.asp?id=1939


今年的平遥,冷清,但未必不是好事。


回望过去的
100 多个年头,一切都为摄影的风声水起提供了条件,甚至有人宣称摄影的艺术功能已超过了绘画。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收藏记录似乎也证明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由旁观到主流地位的突变。 1837 年创办到 1960 年, 120 年间仅 1930 年左右收藏了约瑟夫 艾伯斯的三幅摄影作品 1950-1959 年间古根海姆共收藏了 42 件艺术作品,无一件摄影作品 。而 1990-1999 年间所收藏的 129 件艺术作品中,摄影作品居 109 件之多,世界艺术前沿已慷慨地向摄影敞开了大门。是的,摄影作品的确有了登上艺术高雅大堂的可能,哪怕是乌托邦,哪怕是遥远的梦,似乎每个展览的影像都有可能走向艺术收藏的红地毯,这的确令摄影界鼓舞与激动不已。


在中国,平遥大展因承载许多摄影草根如斯梦想而应运而生。其九年来的成长壮大成为许多摄影人挂在嘴边的话题。


九年前,那位半个世纪致力于中国拍摄的惟一一位西方摄影大师马克
· 吕布的侄儿阿兰 · 朱利安来到平遥。 2001 9 月,马克 · 吕布动带来了数位顶级人物和很多顶级原作,著名的法国 VISA 国际摄影节模式被复制到第一届平遥国际摄影节。没有谁会料到,试探性的、混乱的第一届平遥摄影节竟然在中国这块摄影热土上获得了超出任何人预期的成功。知名的摄影师、一流的展览的品质与展览规模,足已让第一届平遥摄影节坐上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摄影节的第一把交椅了,而且这还只是个开头。


接下来的
02 03 年,变 " " " " ,更多的顶尖大师、更多的国际参展者、更多的游客,纷至沓来,云集平遥。巴黎、米兰和马德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欧莱雅和阿尔卡特的赞助、明星的亮相,真的是货真价实的国际化运作。那时的平遥,真的成了政府、摄影师和游客们狂欢的大世界。


然而,好景不长,
03 年之后,阿兰 · 朱利安离开平遥。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过的话,至今值得很多人反省。他说 " 政府对艺术策展方面的干涉太多,他们希望平遥举办摄影节的目的在艺术上要少一些在商业上要多一些。最后我的意见没有赢,商业赢了。 " 的确,当艺术这个婴儿在政治与资本中长大,摘果子便变得越来越迫不及待以至于像今天这样因噎废食,有点“闺女大了,要嫁就嫁作商人妇”的意味。艺术不过是前台木偶,商业与政治才是背后的真正操纵者。


之后,中国摄影家协会来了,《人民摄影报》走了,最初来的摄影师走了,另一拨摄影师来了,平遥在大众的眼里,依然闪亮。 2004 年开始迈向 " 更大 " 的目标。参展照片方面的官方数据: 2001 年数千张, 2007 年突破万张大关,而 2009 年竟然达到两万之多。说大跃进一点也不夸张。 2 万张照片,是个什么概念,如果一连 7 天,每天 5 个小时地看照片,全部看完,每张照片前只能停留 6.3 秒! 6.3 秒,眨个眼睛,能看到什么呢? "huge " huge "2009 波兰籍摄影师拉斐尔 · 米拉齐不停地叫着,说出了所有人的心里话: " 太多了,太多了,看得头疼! "

今年,是我连续第三年去平遥,第九届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热闹了两天后便冷清起来 , 与以往两届相比,显得非常冷情。我想,该来的这一天终于来了。而这倒未必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总比虚假的热闹遮闭了真实硬撑的好。其实,又不是广交会,又不是庙会,为什么非要用热闹来衡量成功与否呢,谁让它以前太热闹了呢。广州美术馆的展览一直不错,冷清是常态的。尽管这里在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把展览变成交易市场,尽管出新招把这里弄成汽车美女摆拍的庙会,但是,人们似乎还是不那么买帐,来看的人真的少了很多很多,平遥的三轮司机比谁都有发言权。

[FS:PAGE]


盛大的摄影展览超市,让人的视觉往往只能陶醉于更多的影像,而不是更多的本质。我们的生存环境仿佛变成一个被喧哗影像密密包裹的绚丽彩蛋,热闹到极点也让人晕悬困惑到极点。引起视觉惊叹的形式在增多,而引起的震撼力却在减少,将人的感觉神经变得迟钝与麻木。视觉狂欢之后,只留下困惑的空场,太多的记录、太多的虚构如此轻易就遮蔽了反省生存本质的目光。影像俨然如附着在鲜活生活的那层透明膜,看透了却没有被戳透的奇异感觉。在阵容庞杂的影像面前一丝疑虑划过内心,摄影,并非生活之镜,相反,生活,才是摄影之镜。


无数影像繁多的表现形式实难与对于人类生存体验的发掘挂钩,倒不如说仅仅是对纯粹形式语言的追求。只有
" " 被接受的程度才能提高吗?只有 " " 才具备对眼球的吸引与冲击吗?九分的形式创新真就能刺激一分的心灵悸动吗?我所看到的只是形式上的胜利。


南方某媒体曾用
" 泥沙俱下 " 来评价规模越来越大、水准参差不齐的平遥摄影节,不少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 此曾在 " 式的纪实, " 新旧对比 "" 贫富对比 " 等简单对比的呈现,以及来源或许是 Jeff Wall 或许是 Loretta Lux 的按照规定程式做的规定动作的八股影像。观念,的确重要,但是纯粹的观念和虚空的观念,以及与时代脱节的观念都是失败的观念。思想必然反映其时代,摄影作为思想的外化,不可能脱离时空来考虑,当下所进行的摆设、概念、行为,多数是 " 虚假 " 的不堪一击的蒙盖着 " 艺术 " 谎言的游戏。一个作品,如果在拍摄时代没有什么意义,而追求十年八年二十年后的自然 " 升值 " ,好比天方夜谭。


2001 年开始,平遥摄影节往上一跃,艺术水准在 2003 年到达峰值后跌入抛物线的下落过程,参展作品的泛滥、专业人士的退出、策展水准都在下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山西资深文化记者一语道破绚丽背后的内幕,平遥 9 年,无一专职人员,每逢摄影节,出动的全部是有正职的摄影协会成员和平遥政府工作人员。 " 你知道评委看照片是怎么看吗?临时打电话问: 明天有没有时间来看一组照片啊,费用多少多少 ......' 平遥摄影节上的奖,不到最后一刻,你连谁是评委都不知道。 " 这就是中国 " 国际化 " 的摄影大展。当然,这也是中国特色,不只是平遥如此,也不只是摄影展览如此,很多的事情都如此,这也许该算作难已言说得清的中国特色之一。的联系图片社总裁普雷基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 不要因为我去了,就叫什么国际摄影节,真正的国际化不是这样的。


第三届后,平遥又挺了几年,一直到今天,已属了不起的事。巨大的政治与经济利益驱动,以及不知情的摄影者的友情参与,使其表面上看起来还是欣欣向荣。而今年,甚至连表面的欣欣向荣也不在了。我去的时候,开幕第三天,已经有人收拾作品离场
,见到认识的朋友独自守在清冷的展览前,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做过展览,就在去年,当时看的人还不少 ,比今年多很多,此时此刻,她们的遭遇如同自己的遭遇,冥冥中今年不想做任何展览似乎有先见之明 。极度同情这些为观者努力烹制视觉大餐的人们,什么都办好了,而客人呢?客人在哪里呢?在所有展场,吸引我的不是作品,而是某种难以言说的悲凉在心头越聚越重。


平遥的展览形式,也许是到了必须探讨与改良的时候
。天下永远没有一层不变的东西。当然,麦当劳此外,搞不明白那单调的几样吃食竟然征服了全世界那么多的胃口,它的魅力值得研究。说回来,平遥的展览,诞生之初,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它的形式无疑让很多人感到为之一振。但是一年如此,两年、三年如此,如今第九个年头还如此,谁还可能像一见钟情那样喜欢呢。对于展览,呈现的形式,无疑是展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与时俱进等于自己淘汰自己。

[FS:PAGE]


展览的作品,好的影像有,但不多见,无关痛痒的影像铺天盖地。好比种庄稼,生长期越长出产越好,谁都明白这简单的道理。而这里,一年一次,能够让多少人静下心来认真创作,拿出来真正让人灵魂为之一颤的东西,老牌艺术美术界一直盛行的双年展是有道理的。这的确是个快餐化的时代,快得让快餐者自己也有点吃不消了。


作为艺术展览,尽管,一届不如一届,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平遥成为无数渴望
"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 的地方政府眼中成功的典范的骄人成绩。 2007 年平遥县委宣传部有如下数据:平遥摄影节 7 年来,共有 176 国次 2.2 万人次的中外摄影师和贵宾直接注册参加大展,共有 842 个次的新闻媒体和 2310 人次的记者聚焦平遥古城;先后在法国、比利时、德国、日本、美国、印度等地举办国际新闻发布会,国内每年 6 月底在北京国务院新闻发布中心召开发布会;媒体巨头(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集团、香港凤凰卫视)参与报道;大牌赞助商(先后有阿尔卡特、欧莱雅、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云南红塔、太钢、汾酒集团等)加盟;名人(巩俐、毛阿敏、孙楠、姜文、吴小莉、许戈辉、窦文涛、鞠萍等)纷纷前人气提升只是表象,最重要的功效来自对地方经济的提升。在平遥摄影节的带动下, 2000 年至 2007 年,平遥旅游三项指标(游客人数、门票收入、综合收入)分别增长 4.6 倍、 8.4 倍和 7.2 倍,其综合收入在 2007 年达到了 6.4 亿元。在官方最新数据中, 2009 年,截至 8 13 日,共接待游客 70.33 万人,同比增长 36.61% ,比去年同期又增加了 18.85 万人。 摄影大展期间举办的 " 平遥古城招商洽谈会 " 为政府创下成响当当的政绩。据官方报道,洽谈会仅在 2006 年就签约了 11 个招商项目,签约资金达到了 33.4 亿元。即便在人气大幅下滑的 2008 年,也有 8 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 6.29 亿元。


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晋中市地方官员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过:
" 我们以前做了很多工作,想上央视《新闻联播》都无功而返。这摄影节一搞,每年都能在《新闻联播》露脸,而且是 30 秒、 45 秒。 " 无疑,每届投资控制在 300 万,搬来国际顶尖摄影大师的平遥摄影节十分划算。

平遥之前,谁都没料想到一个“摄影”杠杆,能够撬动如此大的效益,引起如此 " 国际化 " 的瞩目,衍生出如此超高性价比的政治经济功效。成功打造了 " 平遥国际摄影节 " 品牌的申维辰,由 2000 5 月出任晋中市委书记到 2006 1 月出任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走出一道狂飚的政治态势。平遥的成功严重地刺激着全国上下有着同样渴望的地方政府,以致于 2002 年以来,国内以 " 国际摄影节(展) " 冠名的地方项目达 80 个之多。


 
可以想象,在中国,一个以冠以“艺术”招牌的背后,负载着多重的政治与经济目的,你让它怎么走得纯粹怎么走的健康怎么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它同众多的 " 伪文化 " 搭台唱戏的 " 噱头 " 没什么两样。所以,来的人越来越少自在情理之中了。这也许是连无冕之王的资本与政治也无能为力的事,一切皆可操纵,唯有这观者群体难以操纵。


冷清点好 ,对于因为摄影带来的骄傲带来亢奋的平遥,以及中国无数正在摩拳擦掌准备扯起摄影大旗大打商业与政治牌的地方政府,一盆冷氺之下令大家清醒片刻,时过境迁,没有重复与一成不变的路可走,一切,真的需要与时俱进。


如此想来,艺术是什么?什么也不是,不过是政治与经济的助推手。 [FS:PAGE] 过滤掉那些虚假的功名利禄与不着边际的幻想,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做摄影,做具有独立人格与独立思想的摄影,做无需讨好评委无需讨好画廊与市场的摄影,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忠实于身边的生活。



中国摄影,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平遥的,尽管各种摄影节五花八门。平遥依然关乎无数摄影者的情感,所以爱之深怨之切。平遥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实际情况比我们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复杂、细碎得多,无数的人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努力,作为一个普通的摄影者说说心里话,只是希望平遥走好,走得长远,走得健康, 走得生机勃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