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在线-中国互联网品牌50强

一些摄影的非摄影思絮

2011-2-22 17:00| 发布者:| 查看:2307| 评论:0|原作者:袁夏

一月前,QQ上闪着一串字:去连州看展不?一起去过两趟的深圳朋友在问。不想去。半月前,QQ上又跳来"2010连州展览主题:"这个世界存在吗!"像被蜜蜂赘了一下,谁在问我?我在问谁?!有点坐不住了,不记得说过的"不去",不仅想去而且还想马上弄个展览带去,因为,我发现自己实在很想说话。说干就干,马上着手选图,什么展览资格,想都没想过,大不了弄个流动摊,走鬼一样,连州不大,摆个展览的地方还是有的。晚是晚了,可有什么关系。的确是相当晚了,但似乎与我无关,依旧在这股子激情下马不停蹄地准备着。

选着选着片子,这朵很浓缩很成型的"愿望的云朵",不知不觉间被某种东西稀释,甚至漫漫淡化直到分崩离析。我的确说得清楚这朵云如何聚集起来的,但是我真无法说清楚它如何散掉漫过我的。

有点像2007年去平遥做胡同展览,曾经只是抱着我不拍,它们就跟真没存在过一样没了,快给他们存影,我几乎是命令自己。每个周末,我都在北京的冰天雪地给这帮似乎被人判了死刑的"罪犯"一一喀嚓抢拍甚至顾不上吃饭。我悲哀地见证它们倒下。因为我看见了,所以我不能装着没看见。马不停蹄地记录再记录,赶在被拆掉之前,完全没做什么展览。也是突然有一天,被我的城市身边的"拆"激怒了,我的哥们也成了被拆户,我安奈不住了,大有把自己的图片当成CCTV以为全国人民都会看然后这强"拆"能够被阻止的疯狂想法。到平遥展览去!多少人看啊。我把平遥这舞台也想的太给力了。真的七手八脚,帮我策展的新华社的陈小波老师,制作的高函老师都特给力,展览现场,老师、朋友们更是给力,留言三大本。招致《人民摄影报》访谈。回来还继续激动对平遥组委会写下长长建议。然后,没有任何响动,只是作为一项摄影业绩记录在我的个人事件与工作总结中。

我所希望的,展览对社会有点影响哪怕只是丁点的愿望,变成一粒石子丢入大海,不见任何声响,我开始反思。

2010年4月,18天策展赶在"五一"劳动节开幕的《劳动者》纪实摄影展( 鲍昆老师给予不少指点),似乎也缘于肩负太多摄影之于社会的作用而为。但事实上,一阵热闹过后,也仅仅是作为一项年度工作被有点得意地记录下来。端午节那天,重庆的陈志勇留过类似的话,与所有人说的截然不同,当时,我确实有一点感觉不舒服,现在倒觉得,这句真话很舒服,很恰如其分。真的,我想,这便是真实,而真实往往被人看不到,看到了也难以被人接受,人们的耳朵在正面意见的惯性中早已习以为常。再想想,曾经的豪言壮语,真不知什么时候雨点般散去了。

社会,如沙漠,打着艺术旗号的雨点,散得很快很快。艺术是什么?不过是社会这台无形大机器上的润滑剂,甚至都算不上。所以,那句"艺术搭台经济唱戏"真是千真万确了。艺术,尤其是似乎离现实最近的摄影,什么也不是。

为什么从希望艺术改良社会到如此悲观想法滋生呢,原来,我对社会一相情愿地太过认真了。而且,满以为摄影是一条路,能够传达个体与社会的某种交流,现在,我发现,此路不通。与我们交流的另一头,是空的,就像无人接听的电话。我们自顾自地在说,并没有人在听。社会深不测,我们不知该说什么而且怎么说。所以,我再度对沉迷多年的摄影冷落下来,并非刻意,而是自然而然地疏离。反省自己彼一时此一时的想法,才发现,行动之前想的与问的,太少太少了。一头潜入哲学、人文、史地、社会学书海中,寻求答案。读的书越多,越感到自己正离摄影那个小岛越来越远。

生活,才是每个生命真正的目的,摄影,不过是表达自我的手段之一。但现在反过来了。有点像学生上学,考试不过是接受知识的手段,但现在却变成明目张胆的上学目的。摄影,似乎也是这样,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无数后来者还在如此重蹈覆辙。也许,该彻底地放下家[FS:PAGE]伙,立地成佛。这佛,是真正的自我。必须真正在乎并且忠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与本能,这是最重要的。这是一切艺术包括摄影在内的出发点。摄影,不过是人类表达自我的无数方式之一,也是最年轻的一种方式。明白了这点,你就会找到过去那些发生在你身上的行为的答案,发现自己无数的伪真实,人云亦云,可能并没有看懂什么,记着一个形式便开始复制,我想,这就是我们看到太多外形类似的图片,无论是在展览上还是在权威的媒体上。我们浮于生活表面,摄影表面,相当可笑地进行着自以为是的什么创作。其实所从事的不过是照片生产。然后把时间一个劲地花在摄影技术上,在形式上猛下功夫,搭进无数宝贵时光以为这就是自己要为之献身的摄影事业的全部。

现在想起来,可笑,可叹,可惜。没时间读书,压根就不读书,一辈子都在光啊影啊形式啊里面转。要不就天天在街上咔嚓,在奔赴著名"摄影照片"原产地的路上。貌似敬业的不行,一刻也没停下来想想,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如果,真把摄影作为消遣打发时间锻炼身体也未尝不可,但是,你偏偏把这当成你神圣的摄影创作,那真是太大的生命误会了。

人一旦进入某个圈子,其实就是交付自己的某种自由,无论身心,你会被神不知鬼不觉地被这些圈子的无形屏障屏蔽掉你真实的意识,所以,如果要搞艺术,进入圈子,无论什么圈子,都是死路一条。你再装腔作势做的什么东西,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当然,你听到的绝对是鲜花与掌声,尤其是当你属于有钱有权阶层,你弄的画册做的展览,更没人说个不字,于是,你便会自鸣得意地以为自己怕真是把摄影做到家了。

人,难的就是自知之明。良言美语自然特享用。只是,当有一天,你安静下来,认真地读上几本好书,你忽然像猴子照镜子一样,发现一切都错了。你感觉猛然被棒喝,被潜伏于内心深处的神灵召唤,猛然警醒:生命,属于每个人多么短暂,做点真正离自己生命近些的事才是最要紧的。安静地、认真地聆听内心的声音,别在嘈杂的时代继续迷失,探寻与聆听自己最最本真的对生命对社会最赤裸的第一手的感受,忠实于自我,别担心别恐惧自己所想的与主流与别人说的格格不入。你必须在内心彻底摒弃你脑海里别人强加给你的所谓的主流,它凭什么就是对的,就要强加于任何人!认真地聆听内心自然真实的声音,不要给它套上你习惯的外衣才让它来见你。如果,你呈现的是穿着"外衣"的它,你便错了。但是,你却依然认为你很正确,而且你一直这么错着,已经习以为常了这种包裹了外衣的内心真实是对头的!千万,别让真实来到自己的门槛前被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给包装了!

特别特别想提到阿勃丝,现在,我愿意顶礼膜拜的一个人。在这以前,也读过不少这样那样介绍国外摄影大师的书,那时,我只会把这些书只当摄影书来看,看的也只是个形式。她那些怪诞的人与物,在眼前一晃而过。我的心里与大多数人一样存留的是火车站跳过水坑的人那样的决定性瞬间。但是,现在,读着孙京涛笔下的阿勃丝,我几乎觉得自己就是孙京涛,他对于阿勃丝的震撼,也是我的!

孙京涛显然不是把这个女人所做的事仅仅当成摄影来述说,而是人。我与他一样惊叹,着迷于阿勃丝对世界观看的方式。从未见过孙京涛,却如同老友,在他笔下的阿勃呈现给人类共同的精神世界面前,我们相遇,我们与阿勃丝相遇。我领受了那强大的诉说。必然地几乎是刹那间,我喜欢,不!简直是迷上阿勃丝。我甚至认为,她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告诉人们世界应该这样看,应该这样直逼世界的真实。我感知着她因这样的使命而短暂地在这个世界存在过忽然与我的生命有了关系甚至是对接。

我们在世界的一层层外衣包裹前,驻足停留甚至欣喜,截取影像,吆喝着自己截取到了生活的真实,其实,不是。我们没有掀开包裹于面[FS:PAGE]纱与面具下的生命与生活与社会的真实。甚至,当真实被包不住而"膨"地一声跳到我们面前,我们还吓得后退三步不敢接受。

之所以,曾经看这些照片与现在读这些照片感受如此迥然不同,全因为自己这块接受外在刺激的内在土壤变了,彻底变了。因为有了哲学、艺术史、人文精神的浇灌,因为有了你对自己真正的感兴趣,因为你正走在透过内在自我打量人的这条幽深僻静的路上 。因为人类精神精华的烛照,你内心的毛片才开始真正感光,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张生命里沉甸甸的照片。这个过程非常美妙,一直在延续,一直在感光,用一生的时间去认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自己。有的时候,甚至满怀深情,因为,你欣喜于自己发现了作为一枚生命内心无数奥秘的一点一滴。你不停地追问,于是就问到了:这个世界存在吗?于是,很想藉别人抛过来的这条红线,收罗自己的点点滴滴。

当今天再次读到2010连州摄影展“这个世界存在吗”的前言,又一次激发我差点搁浅的去看展览的想法。去看看,别处的他与她,如何在自己的世界里探究生命这个问题的。喜欢那句话"始于语言,但穿越语言"。

看的,不是展览。是与呼啸在语言与影像背后一颗颗心灵的际会。或许,会遇上吧。

突然发现,如果再仅仅说摄影,不觉得太局限了吗?摄影,可以走得很远,随着每颗头脑思想的气流。摄影,没有边界,也没有形式。决定性瞬间再也无法一统天下,弗兰克的无数非决定性时间片断,站在我们的对面。

生命,不过如此,生活也是。你 ,我 ,她,都是。

这个世界存在吗?我存在吗?我如何存在?我如何地感知与被感知?我想,看与不看展览,这些诘问都会陪伴我们一生。当我们常常思考这些问题,你所呈现的,便不再是照片,而是你自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