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下的中国文化语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期待或要求是什么?

2011-9-6 16:35| 发布者:g562211| 查看:2613| 评论:0|原作者: 鲍昆|来自: 鲍昆博客

摘要:鲍昆 随着2008年底华尔街金融风暴爆发,火爆了十多年的所谓当代艺术终于冷却,这时大家才真的意识到,当代艺术的火爆并非是一个纯粹的艺术现象,而是和市场与资本大有关系。同样,作为国际艺术市场在这十年中几乎是唱 ...

鲍昆

随着2008年底华尔街金融风暴爆发,火爆了十多年的所谓当代艺术终于冷却,这时大家才真的意识到,当代艺术的火爆并非是一个纯粹的艺术现象,而是和市场与资本大有关系。同样,作为国际艺术市场在这十年中几乎是唱了主角的中国当代艺术,自然也黯然失色。今年,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巨贾尤伦斯宣布撤出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市场,无疑为这些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商业品性彻底贴了一个标签。

其实指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商业特征早有人在,但是大家充耳不闻,睁眼不见。原因是太多的人希望以当代艺术之名脱贫致富。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在这一维度上满足了相当多人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体制的态度显得暧昧和滑稽。在早期体制对当代艺术是鄙夷和反对的,但很快就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因为他们发现中国的当代艺术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并不大,也谈不上有什么危险的倾向。体制偶尔干预的只涉及所谓的色情和几个历史偶像符号的戏用,其实这些都是多年的老生常谈。

于此现象同时,在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为大众所关注和积极使用的媒介是互联网写作和与之上的各种新文本传播,而艺术不过是一个小资追捧的圈子文化与财富人士感兴趣的商业买卖。冷静观之,艺术其实与热闹的公众现实生活没什么大的关系了。

这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怪诞的关系。比如公众看到的艺术界热热闹闹,但又觉得和自己毫不相关,即使对其有所关注,也是当成调剂生活的娱乐八卦。可悲的是,艺术界自得其乐,仍然我行我素。只是买家和赞助人的收缩,让很多人感到失落。大部分艺术家们似乎从未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已经远离了作为有知识的群体责任。

当下的中国是一个从经济分配到文化蜕变的一个非常时期,最为深刻的是民众由过去的屁民开始觉悟成为公民。这个过程中最重要,最本质的是民众开始建构自己在社会中的主体意识,包括对社会改革、经济进程的发言参与权利。对这些权利的争取既有尊严的问题,更有实际利益的捍卫。艺术作为自古以来的一种言说方式(当然还有娱乐和发现属性),在当下的社会文化建构中,自然应该有所担当,应该为公民意识的建立做点什么。如果艺术界还是站在自己的小圈子视域内自慰,那么在更为便捷和有效的新媒体社会中,它必然会最终沦落为一个古典过时的形态。艺术的生命是它和社会公众的关系,如果它在公众的各种关系中权重日愈低下,那么它实际上已经接近死亡。虽然对于各处寻找投资升值的资本来说,艺术现在的"玄乎"还多少有点用处,但随着技术条件的日益民主化,想拿艺术忽悠生财在未来恐怕越来越是件不容易的事儿了。艺术的价值甚至价格,会随着时间由技术和唯美向话语价值偏移,最后获得承认的艺术一定是代表了历史的声音的。其实这早就是被历史证明的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