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梦:刘香成摄影三十年》

2017-3-14 10:06| 发布者:zhcvl| 查看:2574| 评论:0

摘要:作者:刘香成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公司出版年:2013-9书籍简介:《中国梦:刘香成摄影三十年》一书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很多当今的中国人来说,1978年经济改革的曙光仿佛 ...

作者:刘香成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3-9

书籍简介:

《中国梦:刘香成摄影三十年》一书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很多当今的中国人来说,1978年经济改革的曙光仿佛就在昨天,在刘香成,这位普利策奖获得者的摄影图片中,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中国距离今日已如此遥远。照片捕捉到的大江南北的一幕幕日常景像,对那一代中国人来说,是无比珍贵和熟悉的生活写照。三十年间,现代化进程已经渗浸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和瞬间,刘香成也在持续地记录中国的巨大变化。

名家推荐:

“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黄永玉,画家、作家、诗人

“刘香成的北京之行似乎一举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陈丹青,自由艺术家

“对刘来说,中国不只是一个值得发现的真相,更是一种尚待阐明的爱。”

——帝奇亚诺.坦尚尼(Tiziano Terzani),前《明镜》(Der Spiegel)周刊北京分社社长

“刘香成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忠诚,给予我们的不是明信片式的中国,而是真正艺术家的敏锐、感人和真实的刻画。”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前《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北京分社社长

“刘通过镜头把标准的‘西方的思索’带到了中国,却又不失中国气息,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关心政治,这样的纪实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一无二。”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当代艺术评论家

“刘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没有颂扬,也没有贬低,没有隔膜,他把人当作是人,认识的准确,会有一种辛辣钻到人心里,但又被幽默和寻常化解了,看他拍开会照片,中国人会有一种菀尔一笑的亲切。”

——柴静,中央电视台记者

“这样一个摄影师,和用他的相机所解读的那个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有多么的稀缺和重要……因为他的普遍性和独特性,我以为,他成为了迄今为止对中国一个时代的最完整、最深刻和最彻底的记录者,以前没有,以后也很难有。”

——连清川,FT 中文网

作者简介:

刘香成,1951年生于香港,1975年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人文和政治科学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刘香成师从《生活》杂志著名摄影师基恩.米利(Gjon Mili),1979年,成为第一位被派驻中国的《时代周刊》记者。加入美联社,作为摄影记者驻留北京(1980~1983),后被派驻洛杉矶(1984~1985)、新德里(1985~1988)、汉城(1989~1990)和莫斯科(1991~1994)。

作为首席摄影记者和编辑,刘香成拍摄了大量照片,内容涉及中国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的经济改革、斯里兰卡宗教冲突、苏联出兵阿富汗及苏联解体。

1989年,获得美国“全美最佳图片奖”。1992年,因对苏联解体的杰出报道,刘香成与同事一起荣膺“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与“美国海外俱乐部柯达奖”。1989年,被美联社执行编辑协会评为“最佳摄影师”。2004年被《巴黎摄影》杂志遴选为当代摄影界最有影响力的百位摄影师之一。

小编书评:

刘香成的这本小书,是配合他在中华艺术宫的大型摄影展览而出版的。是他历年摄影作品的精粹选集。全书分为由凯伦.史密斯撰写的出版前言《刘香成的中国摄影三十年》、顾铮撰写的评论《真水无香:关于刘香成的新闻摄影》、凯伦.史密斯与刘香成的访谈,刘香成致谢、刘香成摄影作品及附录图片说明、刘香成简介组成。这其中,前面的文字部分,以粉底纸张印刷完成;图片部分,由白底纸张印刷完成。

 

看刘香成的照片,感觉不仅仅是一幅幅珍贵的中国社会历史图录,更是一个新时代开启的鉴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传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从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桎梏中挣脱,转而变得更为向往个人化与自由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于革命的典型icon,譬如毛泽东的画像,在刘香成的照片中依旧有显露,但再也不是以往红色主题宣传画般的存在,而更像是一种旧时代的遗迹,一种残留的固执凝视。那时候的人们,虽然物质不丰裕,依旧穿着典型的蓝布衣服,千篇一律而有些呆板,却渐渐开始注重起日常生活,并接受西方的文化。诵诗、演奏肖邦的音乐、公开恋爱、烫头、建立大型广告牌这些变化中的场景在刘香成的作品中都有涉及,极其普通而微小,在现在看来却非常有意义。这些场景,每个现在已是中年,当时尚是青年的人也许都经历过并深有感触,年轻人们模仿西方的流行文化,男士们穿起哈雷装,戴起雷朋眼镜,女士们烫起大波浪,穿时髦裙子,一切变得活泼而富有生气,人们有了娱乐活动,逛公园、玩滑冰,参加舞会,也开始有了经济头脑,纷纷下海经商,成为一名名“万元户”……这在毛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影像是独属于中国的传奇式社会景观,有时透着强烈的戏剧冲突性,有时又透出苍凉的荒诞感,正如刘香成在采访中说道“三十年持续的经济改革是中国专注弥补‘失去的几十年’的一种方式。中国在与传统彻底割裂的过程中经受了苦难,重新回到‘真实的本质’需要时间。”

 

 

当然,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刘香成也会拍一些大型的党政会议,领导人会晤之类的主题,这时的大部分照片给人的感觉是严肃而刻板的。政治生活的肃穆与人民生活的活泼之间,真是对比显著。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张照片是1982年,邓小平在北京迎接美国企业家阿默德哈德以促进国外投资时无意间露出的那透着俏皮和可爱的眼神,这在领导人肖像中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幅时代影像正似一个奇妙的隐喻,喻示着中国必将走上的剧变发展道路。

刘香成也拍过很多名人,他的名人肖像系列中有许多现在已是非常知名大牌的人物,譬如张艺谋、姜文、陈凯歌、洪晃、陈逸飞、蔡国强、郭敬明等,只是刘香成的视角非常亲民,他没有显示出某种众星云集的华丽感,而是拉近了这些电影、艺术、传媒工作者与普通人的距离。她们是日常而活生生的。

作为一名经典派的纪实摄影师,刘香成对于摄影的历史及现状也有很独到的认识。他在采访里提出“随着Photoshop的发展,摄影将会向绘画回归。一张不朽的照片需要能唤起观众的某种情绪,我们可以将摄影视为一种视觉语言,但是我们只能将视线对准那些我们有一定见解的话题或主题,然后将它尽可能多地向观众进行展示。如果摄影能有这样普遍的认同感,它就能得以继续存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