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晋察冀画报·一个奇迹的诞生:中国红色战地摄影纪实

2021-1-8 14:30| 发布者:cphoto| 查看:2889| 评论:0

摘要:(重温历史记忆,品味中国战地摄影的华丽与高雅。)编辑推荐《晋察冀画报》是那个时代享誉国内外,蜚声根据地、国统区,中国最时尚的抗战画报,用镜头记录了最鲜活、最清晰、最震撼的历史画面。中国战地红色摄影先驱 ...
(重温历史记忆,品味中国战地摄影的华丽与高雅。)
 

编辑推荐

《晋察冀画报》是那个时代享誉国内外,蜚声根据地、国统区,中国最时尚的抗战画报,用镜头记录了最鲜活、最清晰、最震撼的历史画面。
中国战地红色摄影先驱——沙飞,以及一群饱含爱国热情和理想主义情怀的年轻知识分子,以相机做武器,投入到70多年前那场血与火的全民族抗战中,演绎了属于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也属于他们个人的,绽放着天才创造力和梦想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内容简介

1942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中共第一位战地摄影记者沙飞和一群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年轻知识分子,满怀抗战热情,在晋察冀边区聂荣臻大力支持下,在日军一次次的扫荡且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在华北敌后创办了《晋察冀画报》社,被当时国内外称为“奇迹”、山沟里绽放的民族抗战 “鲜花”,成为抗战中中国形象的一种标志。
《晋察冀画报·一个奇迹的诞生:中国红色战地摄影纪实》是《晋察冀画报》的一本画传。双色印刷,分5个章节,以数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亲历者的口述,介绍了《晋察冀画报》社从1942年创立到1948年拆分短暂而光辉的历程。《晋察冀画报》作为中共武装有史以来创办的第一份画报,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也记录了70多年前那场关乎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年代。
本书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大量图片为首次公布。

作者简介

  田涌、田武分别为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栏目组编剧、导演。该栏目以纪录片的形式,深入而立体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全新曝光。一段段难忘的记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穿越时空的隔阂,触动无数观众的情感,带给我们深刻的反省和思考。著有《将军一去》。

精彩书评

这样华丽的画报,竟然是在敌后那样艰苦战斗的地方出版的么?当我们看到晋察冀画报的时候,不能不大吃一惊,它叫我们珍贵,叫我们再三翻阅,不忍释手,对着那五彩套版的木造纸封面一再凝视。……自然这些纸张是战利品,敌后艰苦的军队不但从敌人那里夺取武器来武装自己,而且夺取物质来充实自己的精神食粮,因为他们在艰苦战斗的情况下,也不忘记在文化上的教养与提高。
——文健(1942年重庆《新华日报》)

目录

第一章 沙飞与《晋察冀画报》 
第一节 小村镇的街头照片展 
第二节 中共第一位战地摄影记者 
第三节 沙飞与鲁迅 
第四节 沙飞与白求恩 
第二章 画报社的人们 
第一节 画报社成立的日子 
第二节 石少华与 条步枪 
第三节 顾家姐弟与赵银德 
第四节 北平来的高级技工 
第五节 金子换照相器材 
第六节 在牲口槽里洗照片 
第七节 画报的力量 
第三章 照片背后的故事 
第一节 “土包子”学摄影 
第二节 生命换来的真实 
第三节 石少华和美军观察员 
第四节 蔡尚雄的遗憾 
第五节 照片冲坏了 
第六节 沙飞为什么摆拍 
第四章 画报社蒙难 
第一节 寻找“项俊文” 
第二节 宝贵的底片 
第三节 《光荣牺牲》歌 
第四节 回不了北平的何重生 
第五节 不要锯我的脚 
第五章 沙飞和《晋察冀画报》的命运转折 
第一节 一封绝交书 
第二节 沙飞的“绯闻” 
第三节 夫妻重逢 
第四节 唯一的合影 
第五节 古怪的举动 
第六节 带着鲁迅的底片走了 
尾声 
代跋 沙飞与中国摄影

精彩书摘

赵银德:我给沙飞当警卫员后,在上庄,有一次他病了。我说,让厨房给你做点病号饭吧。他不要。后来我跟何重生等人说,沙主任病了,我想让厨房里做点病号饭。他们说行,我们给你买点白面,你做点面片汤。做好了后,我给沙飞端去。他问我,哪儿来的?我撒谎说,这是技术人员吃不了剩下了,给你端一碗。
沙飞之所以对这些技术人员另眼相看,是因为出画报、制版等技术是关键。当时边区头一回出画报,懂技术的人很少。据说当年边区奇缺技术人才,一个技术人员的牺牲竟意味着一项事业的夭折。
王雁:他们都是故宫博物院印刷厂的师傅,所以沙飞对他们特别看重。他说,没有他们,画报就出不来。我们都不算啥,他们最重要。这些技术人员原是晋察冀军区下属的平西军区为在边区印钞票,专门从北平请来的。其中何重生是位制版专家,在学校读书时就与中共地下党有接触。
何瑞(何重生之女):他在学校时就结识了中共地下党。1940年,根据地需要人,要调一批技术人员到山里去,他离开了家。
当时何重生已30多岁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投身根据地不是件容易事。
何瑞:我父亲离开家的时候,正是中年,家里有我奶奶,有母亲,还有我两个哥哥,当时我母亲正怀着我。他毅然进山去了。家里边靠着我妈妈一个人养家糊口。
何重生离家时,听说边区缺少制版器材,特地把自己珍贵的制版镜头也带到了根据地。
……
最终,是何重生从自己家中带来制版镜头,才解决了难题。由于画报社缺少印刷、制版用的设备和器材,何重生还和康健、杨瑞生等技术人员一起发明了照相制版机和轻便印刷机。
何瑞:那时日本人经常扫荡。鬼子一来他们就得跑。可印刷机特别沉,根本带不走,只能就地掩埋,很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画报社就让我父亲带着几个北平来的叔叔们,一起研制一个轻便一点的印刷机。原来的石版印刷,变成木头做的;原来要用很多铜板,铜多贵啊,为了节省资金,改成铅皮版。资金省了,化学药品也省了,机器也很轻。
裴植:他们发明、研制的印刷机只有几十斤重,提起来就可以走,轻便多了。
根据地自己发明的轻便印刷机,现在珍藏于北京印刷博物馆。
何瑞:发明成果出来以后,特意给我父亲发了奖状,还发了奖金。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