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主编访谈|创意界风云人物

2023-9-21 10:19| 发布者:cphoto| 查看:1664| 评论:0|来自: 周昕

摘要:Editorsdailychoice Editor’s Interview✖️冯学敏国际知名华人艺术家旅日中国摄影家“映像诗人”Profile冯学敏 Feng Xue Ming旅日中国摄影家/“映像诗人”/日本第36届太阳赏获得者/世界华人摄影 ...
Editorsdailychoice
 Editor’s Interview✖️冯学敏
国际知名华人艺术家
旅日中国摄影家
“映像诗人”

Profile
冯学敏 Feng Xue Ming

旅日中国摄影家/“映像诗人”/日本第36届太阳赏获得者/世界华人摄影联盟副主席/在日华人摄影交流协会会长

旅日36年,冯学敏拍摄的系列作品,以梯田、茶酒、陶瓷、湖笔、丝绸、藏药等为主题,使中国各地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受到世界的关注。他的作品涉及面广,风格各异,图中有诗,诗中有情,情中有哲理。《创意界风云人物》独家采访冯学敏,回顾这位中国“映像诗人”的人生历程,探寻其创意源泉,领悟他对中日文化美学的深刻阐释。

【対 談 者】
冯学敏 Feng Xue Ming
旅日中国摄影家/著名华人艺术家

【采 访 者】
周昕(大前绘理)
DIC集团《亚洲色彩趋势年刊》主编

十万云南知青中的文化名人

周: 您曾被中国媒体誉为“十万云南知青中极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之一,请谈谈这一段经历。

 “云南知青约10万人,在全国1700多万知青中不足百分之一,但他们的影响却大大超出云南:其一是思想文化领域,从这片红土地上走出来的有王小波、钟阿城、陈凯歌、邓贤、冯学敏、晓剑等,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摘录:2009年11月24日重庆晚报)

冯学敏:当时光明日报、南方周末、重庆晚报报道“云南红土地上出来的文化人”,没想到我的名字会在其中。可能因为我在1999年获得日本摄影最高奖太阳奖,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日本NHK等报道过。这个奖是日本36年来第一次被外国人而且是中国人得到,我的作品是20幅云南组照,从400人中选出,影响很大。评委会都是日本当代文化重镇,如摄影家荒木经惟、艺术家石冈瑛子、文学家立花隆等美术、广告、摄影、文学的大家。他们的评选标准除了作品的构图和色彩,还有其背后的文化沉淀和自然生态,作者的洞察力、主题表达力和真挚情感,是对我作品人文定位的肯定。

我出生在上海,当时文化大革命,1970年17岁就“一片红”上山下乡到了云南,80年离开,青春年华都献给了云南。当时从上海坐三天三夜火车到昆明,再坐四天巴士到景洪,再从景洪坐船半天到澜沧江的橄榄坝,到了缅甸边境,在军垦农场砍伐森林,种植橡胶。记得当时下着雨,女同学们都哭了,不能想象要在这里过一辈子。我父母给我准备了五年的生活用品,美加净牙膏、扇牌肥皂等当时的好东西都带来了。欢迎我们第一顿菜是“九菜一汤”(韭菜),大米饭在大锅里煮,再在蒸笼里蒸,米汤里放盐巴,飘一点韭菜和猪油。两个月吃一次猪肉。早上五点半起床,光着膀子砍原始森林,住在山上茅草房,看得到星星,下雨时罩一块塑料布,雨流下来。

这段知青的日月很难忘,很艰苦,对我们是一段人生的历练。正因为有了这段历史,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逾越。所以我也很感谢这段经历。

▲日本摄影最高奖・太阳奖获奖作品《云南组照》之一《煮茶的云南哈尼少女》

▲云南知青生活成为冯学敏的创作源泉

周: 您后来如何走上摄影之路?

冯学敏:在云南没有学习机会,但我喜欢画水墨画,画了很多画,也喜欢书法,直到现在我办展览、出画册都是自己题写刊头和标题。还画陶板,瓷瓶等。回上海后,在上海画报社当了三年记者,最大的收获是要求我们能写能拍,一个人出去采访,自己发现题材,自己写文章,自己拍摄。我的《云南组照》就发挥了提炼主题、发现主题、表现主题的技巧。1985年作为中国新闻出版协会第一个公派生,到日本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摄影部学习一年,回国后再自费到日本大学艺术系做研究生,留在了日本发展。

来到日本这个照相机王国,使我开拓了眼界,摄影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当时讲谈社有很多杂志,摄影部58位摄影师,摄影棚7个,大卡车开得进去,什么都拍。这一年我没有休息,抓住一切时间学习广告摄影、报道摄影,周一到周五拍广告摄影,跟着去采访。中国当时刚改革开放,还没有广告,只有新闻报道。而日本分得很细,摄影学校、大学、专门学校,有33所专门学习摄影的学校。

周六周日我就去拍自己喜欢的风土人情,五花八门,如鱼得水。我拍摄了两个日本橱窗专题,1991年出版两本橱窗艺术的摄影集。橱窗艺术是个综合体,服装款式、色彩构图、文化表现,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科技、文化发展的缩影。回国看到南京路上很多橱窗都参考了我的书,很高兴。研修的一年里我用了一千个胶卷,当时柯达克罗姆胶卷刚出来,有一种油画般的厚重感。一卷980日元,冲洗也是900日元。我把作品给摄影部长看,他把摄影师们都叫来看我的作品。以后每到周末,都会给我20卷柯达胶卷,供我周末创作。后来日本的报纸报道“中国摄影家眼中的日本”我的120幅作品,以及我一年用一千卷胶卷的故事,我拍的加班夜景大楼成了代表作,受到时任日本摄影家协会主席的评价,并介绍给日本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回国后我在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办了汇报展,尼康、富士、柯达都曾赞助。

周:您的摄影作品涉及范围广,有山水、人文、建筑、艺术,视野广阔,风格各异,或气势磅礴,或风趣温馨,或抽象洗练,令人印象深刻。您如何定位自己的摄影主题和风格?

冯学敏:我的摄影风格主要是人文摄影,是报道。拍摄40年,至今举办个展42次,联合展16次,出版过23本画册。我拍过十几个专题,都跟日本和中国的文化有关。每拍一个专题,我都会认真研究其文化背景,成为入门的半个专家。所有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花费心血,研究提炼完成的。每个专题都有特点,很难忘。拍绍兴酒时,用自然光拍了一位老汉,好像自家外公般的亲切。拍的云南哈尼族少女,很艰苦的环境里给我烤火煮茶,脸红红的,很淳朴善良。蓝色和红色两个色调是我主要的基调。中国蓝,表现中国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和神秘悠远的感觉。中国红,表现善良的人心和人情。

▲代表作之一《绍兴老汉》 

十大摄影系列专题

周:您曾任日本第三大广告公司日本旭通信社(现ADK)的摄影部部长、制作本部局长,同时多次访问贵州、云南等地拍摄,创作了很多享誉世界的代表性作品,在联合国展览。请介绍一下这些经历?

冯学敏:我来日本36年,曾先后80多次从东京赴国内,拍摄与日本有关的中国文化内容,拍摄了十个中国文化专题,都是对日本有影响的中日文化交融的专题。只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才会产生有意义有内涵的艺术形象作品。我拍摄云南其实很晚,是第三部专题。之前拍过法国塞纳河,日本富士山,景德镇和绍兴,冥冥之中不敢轻易涉足云南。97年才开始拍,一拍就去了13次。拍摄云南的作品很多,如何表现这个我度过最美好年华的第二故乡?如何向日本人介绍云南?我想到将两者连接起来。日本人喜爱茶,又是农耕民族,日本的茶和稻作文化都与中国有关,我就以茶和稻作为两大摄影主题,后来在日本影响很大。

我喜欢拍摄大家没去过的地方,跟当地人交朋友,当时云贵川还在发展中,老百姓比较贫困,到他们家里什么都没有。但他们都很善良,每次去采访心灵都受到震荡,很感动。日本人问我的照片怎么感觉不到拍摄者的存在,我说你们用国外的旅游者,从高度现代文明的日本去旅游观光的视角,他们看到就要躲开,而我是用知青的平等视角和平常心走近他们,跟他们做朋友,他们完全没有任何拘谨。我不抽烟,但每次采访会带很多烟和糖。糖给小孩,烟给大人。有陪同一起去农民家里吃饭,他们会杀猪招待,而90年代一头猪等于一家的财产。所以我到了当地会去自由市场买猪肉、豆腐、蔬菜交给他们,他们招待就没有压力了。

1)拍摄“酒文化”

中国饮酒历史2500年,我的第一个专题是1988年开始拍绍兴,是送给我母亲的礼物。绍兴是我母亲的故乡,我在上海长大,我喜欢鲁迅小说中的绍兴,日本人也喜欢绍兴。1985年我公派到日本,日方请吃饭招待绍兴酒,我才知道绍兴在日本是一个品牌,因为是周恩来和鲁迅的故乡。日本第一家进口绍兴酒的是京都宝酒造,有40多年历史。我采访过其对日本清酒有影响的《绍兴酒的故乡》专题,后来每次展览他们都赞助,联合国、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都曾送绍兴酒。

我还拍过贵州茅台酒。到贵州17次,茅台酒拍了4次。茅台酒曾经帮助过长征时的红军,所以中国国宴上国家领导人请客都用茅台酒,是国酒。酒厂的酒库门口都有人拿枪站岗,我曾拿着省长和省委书记签字,旅游局长和厂里宣传部陪着一起进去拍摄。

▲浙江绍兴《夕阳晚归》

▲《绍兴酒厂冬景》(新华网)

2)拍摄“景德镇瓷文化”

我第二个专题是拍摄景德镇,去过10次。这之前在日本拍过五年的陶瓷,日本陶瓷从中国传来,日本人爱青花,青花来自景德镇。北宋五大官窑,其中4个都在北方,后来宋末,10万陶工南逃涌入景德镇,明朝才诞生了景德镇的辉煌。中国的陶瓷西周就有了,宋朝白瓷,明朝五彩,清朝粉彩、琳琅,景德镇青花从波斯传来。后来传到朝鲜半岛,1606年南朝鲜的李三白在日本发现陶土,有田陶瓷振兴,至今400多年。后来日本陶瓷发展,有了九谷烧,益子烧,唐津烧等等。我采访过有田烧第13代今泉今右卫门先生,也是中国媒体第一次报道,他很热情,陪了我两个小时,40多人的工坊,除了我的相机快门声音,安静得没有其他声音。这种神圣的感觉和敬业精神令我非常感动。

后来我去景德镇这个两千多年历史的瓷都,拍摄了世世代代无名的匠人。陶瓷作品中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默默无闻的贡献带来了灿烂的陶瓷文化。当时拍古窑24小时烧窑,“把桩”师傅吐一口痰就知道火多少度,我买了两条烟,与他们共度了一整夜,晚上师傅拿杯子给我喝茶,弟子们惊讶20多年了他们都没有喝过师傅的茶。几年后再去,他已经走了,照片就送给他家人做纪念。

▲《瓷都景德镇的匠人》之一

▲《瓷都景德镇的匠人》之二

3)拍摄贵州

2001年贵州旅游局长傅局长来日本,邀请我去贵州拍摄,我到2004年才成行。那年我在西藏出车祸,住院八个月,他几次赶来看我,令我很感动,出院后第一场拍摄就到贵州。当时文化部副部长来考察,要介绍到法国。一个村庄3000人,1200人来演出。当地媒体都跟着领导走,演员表演完也准备离开了,我就让三个姑娘站着给我拍。照片在一家小报刊出,贵州宣传部长看到,立刻发到贵州日报头版。

这件偶然的作品在2006年被送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特展《情系故乡·中国文化之旅》,中国政府办开幕式,来了25个国家的大使,3位联合国副秘书长,令人很感动,这是中国的文化魅力。作品标题为《欢迎到苗家来做客》,我想如何说明作品呢?结果观展嘉宾们说“作品中人物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世界上任何好客的民族相通,视觉艺术无需语言,可以跨越国界。”

▲代表作之一《欢迎到苗家来做客》
有一次在安顺屯堡拍摄群舞,等媒体都拍完,我让一个人跳舞,拿着面具,后面是一个600年的木雕,动静对比,新旧对比,用现代人表现古老的文化。这也是日本能面具的由来。

▲《屯堡木雕前的舞者》

4)拍摄“云南普洱茶文化”

我第四个专题是拍摄茶文化,云南是茶的发源地。我去图书馆和中文书店学习,制作拍摄计划,前后去了13次。云南是亚热带地区,生长普洱茶,茶有两种,有大叶茶和小叶茶。原来茶叶都在树上,后来为了采摘方便把树与灌木嫁接,所以云南还保存有两三千年的古茶树。从绿茶、半发酵的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再到后发酵的普洱茶(黑茶)。我拍摄了茶马古道,从西双版纳一直到西藏。西藏没有蔬菜,宋朝时散茶从云南运到西藏,用茶换马,几个月路途成为砖茶。日本的静冈绿茶就是从云南传来,近年也开始流行红茶黑茶。

▲《阿里札达——西藏》(新华网)

5)拍摄“云南梯田”

我第五个专题是云南梯田,我的梯田作品对日本影响很大,日本NHK跟踪采访我两年,专题节目《天空中的梯田-写真家冯学敏云南之旅》,50分钟的专题片,2002年播放了9次。作品在东京都美术馆和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纽约联合国总部、加拿大展览。我很感谢NHK给我机会拍摄自己的第二故乡,我当时在ADK做副部长,公司也很支持我。而日本人通过我的拍摄,看到当地的木拖鞋、榻榻米、纳豆、农家的糯米饼与日本一模一样,非常激动,感觉寻到了根,认为哈尼族是他们的祖先。哈尼族从中原战乱南逃定居在云南,是个不屈不挠的民族,用两千年的时间,利用大自然的循环和规律开垦梯田,被称为“雕刻的民族”。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三千多层梯田,山中村村寨寨名字不一样,梯田的水就是山顶上的水,完全利用自然,太阳将水蒸发,下雨了就浇灌,保护森林水源。拍云南梯田,冬天和秋天都拍摄过,联合国副秘书长称赞秋天稻作的梯田作品像梵高的油画,因而收藏。

▲代表作之一《云南元阳梯田》

▲日本NHK拍摄《天空中的梯田―写真家冯学敏云南之旅》
6)拍摄“湖州茶文化”

2023年3月,我第三次造访湖州,终于完成了因疫情耽搁三年的湖州茶文化的拍摄。湖州拥有2300年历史,素有水乡泽国之称。不仅是湖笔之乡,丝绸之乡,还是茶的发源地,唐代的陆羽曾在这里撰写了中国最早的《茶经》。今年拍摄春茶,去了山间茶田,走访了茶农,也拍摄了江南独特的小桥、流水、古树、民居,三次湖州拍摄的作品汇册《湖州印象》。

▲《南浔古镇》

▲《南浔古镇日出》  

▲《湖州安吉茶山》

▲《禅茶一味》  

▲《湖笔制作》

▲《月亮湾畔》  


拍摄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品

周:请介绍一下您为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拍摄文物藏品的经历?

冯学敏:平山郁夫曾经沿着丝绸之路走访了西至罗马,东至日本的37个国家和地区,藏品包括陶器、瓷器、纺织品、雕刻、青铜器、金银制品及各种硬币等近万件。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位于山梨县,成就了这批丝绸之路的文物收藏。美术馆很偏僻,山清水秀,像个世外桃源。我在1985年公派留学时曾采访过平山郁夫画伯,2007年再访,他送给我一把签名的扇子。之后很可惜他79岁去世了。平山郁夫去世后收藏捐给国家,其家族运营文化基金会和美术馆。平山夫人是名誉会长,儿子是早稻田大学教授,儿媳妇是馆长,是希腊文物专家和考古专家。

平山郁夫夫妻两人用40年时间跑遍37个国家,丝绸之路一路走过来,他去写生,当地很多人知道他从日本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人把古董拿来给他,他真的假的搞不清楚,就都买下。他去过敦煌一百多次,日本佛教来自敦煌,中国当时还未重视敦煌文化,一片废墟,为敦煌的修复,他说服了当时的首相竹下登,自己拿出两百万美元,然后动员日本政府花了十亿日元修复莫高窟。

后来黄山美术社的陈建中社长找我,他看过我很多专题作品。平山郁夫是画家,大慈善家,还是东大校长,日中友协的会长,我为他的精神和对中国的友好情怀感动,有份亲近感,所以立刻答应了。拍摄从2021年11月开始,半年拍了3000件作品,作为馆藏记录,出版了画册。文物保存非常好,收藏太丰富了,可以办很多展览。拍了半年,我等于走了一趟40年的丝绸之路,了解到景德镇青花的蓝从希腊和波斯传来,唐三彩,曾叫古三彩,色彩也是来自波斯。陶瓷、土罐、金属、钱币按不同分类拍摄,用的器材、镜头、灯光、背景、布都不同。2022年8月照片到敦煌展览,因为疫情我没能成行。

▲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文物藏品


记录中日文化交流的历程

周:您曾为许多访日中国要人拍摄,记录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历程。从摄影家的角度,您如何看两国的特色?

冯学敏:我在日本36年,作为艺术家,用摄影这种视觉表现根源,表现中日文化交流。几千年来,中日民间交流源远流长。日本保留了很多东方文化,京都有西安的缩影,鲁迅的作品一直在人们记忆中,日本的徐福也有两千年历史,而日本也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201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10月举办了《中国日本印象》展览。2022年7月我拍摄了鉴真大师的铜像。2023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我举办了《湖州印象》展。作为在日华人,希望中日友好,我们对中日文化了解,把中国文化传到日本,把日本的传到中国,有责任做好民间文化交流。

人民网曾经采访我,让我用一个字形容日本。我用了一个“细”字。不像中国与美国是大陆文化,日本是岛国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民族性,生存空间比较小,因而比较精,比较细,办事有计划,周到细致,认真仔细。日本人做事都有条约合同,法律保证,我觉得这样很好。

周:请介绍一下您的生活习惯和喜好,对摄影色彩、造型的看法?在数码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您怎样看摄影艺术的变化?

冯学敏:我喜欢画画,写字,喜欢看摄影展、艺术展、听音乐,也喜欢打乒乓球,虽然是小学生水平。1991年全日本广告界乒乓球单打获得第四名,2022年7月代表在日华人文联获团体赛第三名。我办展览都会放相关的音乐映衬情景,每次拍摄回来,我会在家里放当地的音乐来激发一种灵感,怀念和回顾。

绘画的色彩、光线和构图对摄影影响很大,所以懂画画的人拍照如鱼得水。我看展览,会先粗看一遍,再对自己感兴趣的三四幅驻足凝视,回去能画出构图,消化后变成自己的。我对光比较敏感,光与影是摄影的基本语言,光和影里面有故事,以小见大,在细节中寻找独特的点。平时养成视角,积累沉淀,当你发现一样东西突然闪过的时候,就会抓住瞬间。新冠疫情以来,我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了140篇《散步印象》系列作品,表现平时不经意的身边的花草树木和街头建筑。感受到了蕾切尔・卡逊的名言:“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东京街头的《散步印象》系列作品
海曼说过,“当你按下快门的一瞬间,首先你要知道是什么吸引你,你要表达什么,想告诉读者什么”。如果没有感动你,吸引你的话,不要按快门。画画跟摄影的区别是,画可加,摄影简为重,画上没桥可以加,摄影就不行,一定要到现场。日本的“写真”就是指用照相机现场记录此时此刻此景。摄影不是用最贵的器材才好,最差的器材也能拍出最好的作品。以前胶卷很贵,要冲洗出来才安心,否则忐忑不安。现在数码摄影,随时可以删掉重拍。中国文化元素丰富,摄影技术多样,如今有更多中国摄影师走向世界,用独特手法展现中国文化魅力,十分可喜。IT高科技发展这么快,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跟上时代,创作出更有表现力、传播力的作品。


Editor’s postscript 主编采访后记 

一位出生上海,历经云南知青、画报记者、旅居日本的摄影师,大都市和原始森林的生活经历,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背景,使他与众不同。他热爱祖国,富有情感,善于发现闪光的瞬间。他有跋山涉水的魄力,展现山川河流的壮丽,他有一份友善的平等心,捕捉得到人们浑然天成的笑容。他拍摄的云南、贵州、绍兴、湖州等系列作品,将各地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传递到世界。

山水、人文、建筑、艺术,我们无法用一个词汇将他的创作风格归类,他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他既慧悟自然万物的神韵,也精通现代艺术的抽象化和设计感。我们期待通过这位中国的“映像诗人”独特的视野和浑厚的内涵,不断探索中日文化的美学。


周昕(大前絵理)
DIC《亚洲色彩趋势年刊》主编

出生于中国上海,在中国和日本编著有散文、小说集,以及色彩和材料研究专著。曾为众多国际品牌提供CMF 设计方案。2008年创刊《亚洲色彩趋势年刊》,在分析全球趋势的同时,采访了近千名亚洲艺术家和匠人,将东方美学介绍到世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