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请还自然一些宁静

2006-4-6 16:51| 发布者:| 查看:1758| 评论:0|原作者: 柴 选

   这两年,摄影人要想找个别人没去过、没拍过的地界,开辟一方新天地,拍出一些盖世之作以扬名立万,简直太难了。凡是听说过的、能想到的、能看到的几乎所有奇峰异水、美景风情,都被拍遍拍滥了。常听到摄影人挂在嘴边的几句话便是:这地方不能去了,那地方给毁了,这处景致没啥新意,那早年的秘境已变本加厉地收费养活自身多年了,好像能供摄影家拍摄的风光、风情也钻进了死胡同,无新路可找了。
    这种情况固然与摄影人热衷于拍摄新鲜景致而不关注身边事物的大风气有关,但仔细想一想也是人之常情。想想以拍西藏闻名的摄影家有几个是西藏本地的,还不都是从东南沿海地区深入藏区腹地多次才有佳作诞生?再如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要不是在全世界各处“扫荡”,哪能有那么多盖世之作流传?
    可摄影家无论是到偏远的少数民族风情区,还是去人迹罕至的景区,都是为了拍出好照片,繁荣摄影艺术。但盛行于摄影界的“一窝蜂”的做法却令大多数人的初衷无法实现。但凡要是有摄影家在某地拍出了一两张好照片,影友们一见作品,先是“哇噻”几句以示赞叹,然后就询长问短:什么那地方气候如何,民风如何,要是去的话该带什么样的装备,甚至防虎狼防虫害防野人之类事宜都一一问清,不敢错过丝毫细节。过不了两天,这些咨询者就三三两两地奔先入者介绍的地方去了。多数摄影家先是坐车去,后来发展成开汽车去,骑摩托车去,最后干脆有人走着去,花样无限翻新,无非是从行动方式上也吸引一把摄影界的注意力。但后来者无论如何努力,在技术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还真是拍不过先入为主者。
    摄影人最不愿意看到而又常出现的惨烈景象应该是随后以影友为主的创作团三天两头“侵入”净土,让一个景点毁掉。虽然随着摄影人素质提高,大多数人都在注意尽量少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但人迹常至,必定会给本无一丝污迹的净土带来一定影响。久而久之,这种影响就会越变越恶劣,甚至无可挽回。比如,随着近两年旅游开发的热潮,摄影人俨然成了旅游事业的先行官,只要有摄影人事先探过路,游人就一定能循着脚步迅速跟进。近期不是流行什么探险游、自助游么,这与摄影人的做法如出一辙。看看现在西藏旅游业的红火劲你就知道摄影作品的威力有多大了。摄影家约束自己的注意事项在游人身上不一定能实现。游人增多自然会带来景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让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加大投入,搞所谓的开发,于是,成为景区的这方净土内便酒肆茶楼林立,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反倒成了闹市。
    本来摄影人发现的好景致、好资源,应得到及时保护,合理利用,但多数类似景区面临的窘境不能不说与摄影界和旅游界过分的功利性宣传不无关系。
    写到此,笔者不由想起了摄影评论家李江树先生那篇《谁是文明的主人》(见人民摄影报2002年第2期11版)中提到的“大皮靴”们,那些“踏出坚定的步子”的摄影师在亚马逊“热带雨林”和“非洲丛林”中,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一切都摄入自己的镜头,也让本来恬淡安详的土著生活秩序得以破坏,因此作者不能不怀疑“谁是文明的主人”。那么,我们的摄影人是否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反观一下我们摄影界对待原住民和其生存环境的态度;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我们的摄影行为该不该破坏自然和人民生活的原始状态呢?
想想张家界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的名分,不得不在景区内大拆除的痛心行动,想想西藏这片传统意义上的净土的环境正在一天天恶化,想想跟着摄影家脚步而爆满为患的九寨沟游人,联系李江树先生《谁是文明的主人》一文中个别有些危言耸听的忧虑,是不是我们的摄影人也该反思一下自身了:我们在记录生活、记录历史、记录一切美妙景致的时候,能不能不求新求异地去专门拍摄新景点,能不能别一窝蜂地把秘境拍得没有一点神秘感,能不能不惊动人们的生活,能不能不带去一丝一毫环境和习俗上的污染,给自然界留一方净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份惊喜?

2003年2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