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两项大奖评什么?

2006-4-6 17:27| 发布者:| 查看:1727| 评论:0|原作者: 柴选

   因为有两家国际知名企业的鼎力相助,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便多了两个品牌性节目——“中国优秀摄影画册阿尔卡特大奖”和“中国当代摄影师欧莱雅大奖”的评选与颁奖。虽说国内摄影人对评奖之风屡见不鲜,但此两项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奖还是引起中国乃至国际摄影界的关注。
    由于2003年度的全封闭评选,笔者只能从采访到的两位评委的介绍中去解读两项大奖评选的来龙去脉,解读评选的标准和原则,解读这两项大奖给中国摄影的长远发展带来的影响。这两位评委,一位是参加阿尔卡特大奖评选的上海汉源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摄影家尔冬强,另一位是担任欧莱雅大奖评委的著名摄影评论家王瑞。

“中国味”、国际化、学术性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认为两项大奖的评选“相当精彩”,“目前在海外已经得到了相当高的评价。”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摄影师却针对获奖者黑明和卢广的作品说:“从摄影语言和影像上没有什么新的贡献,它们的卖点是国外对中国的好奇心,少林寺和艾滋病无疑是题材的成功,而不是摄影的成功。”
    我们不能说那位摄影师的个人观点不可取,但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作为国际性的摄影大奖,无论画册评选还是摄影师评选,评委都是具备国际水准和摄影专业水平的。应该说,就评选本身来看,公正性与学术性并存。两位评委对获奖的几位摄影师及其作品的评价中,使用了3个
关键词:“中国味”、“国际性”和“学术性”。
    据王瑞介绍,欧莱雅大奖的评选首先是由3位国外评委提出了一份由10余位参展摄影师组成的入围名单,几位评委经过短暂讨论后,认为这些作品既有“中国味”又具国际性。后来,他和另一位中方评委安哥又提出了几位人选,其中王福春的《中国人的故事》、胡武功的《关中百姓》体现出中国摄影人的特点,顾铮的《都市印象》则在艺术摄影方面有突出表现,但均未获得评委共识。“我们之所以提出这几个人选,是希望中国化的东西能在获奖者中占据一定比例。当然,从评选结果看,颜长江的作品不存在不同文化色彩;黑明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很中国化,同时又有现代感,外国人会非常欣赏;卢广的艾滋病表现很深入,题材很严肃,这几个人的作品在整个平遥的参展作品中是比较突出的。”
    阿尔卡特大奖的评选中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尔冬强把阿尔卡特画册大奖的设立看作是评论中国摄影水平的一个坐标,并对评选的国际性多次加以强调。比如,王苗获奖的画册《世间人》采用《国家地理》杂志式的拍摄方法,肯定是有国际性的,表现的却多是中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徐勇的《小方家胡同》获奖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主要活动项目,两项大奖的国际性和学术性及评选本身的严肃性是不容置疑的,正如王瑞所说,中外评委是在“有争论但无明显分歧”的情况下评出获奖者的。尔冬强也认为,阿尔卡特大奖的评委们“摆事实,讲道理,在比较热烈的气氛中形成统一的意见。”

记录历史与表现艺术
    纵观两项大奖评选,多数获奖者都是凭两类作品折桂:一是记录社会和历史发展的纪实作品,二是具有个人表现意味的纯艺术摄影作品,还有的这两种特性兼具。其他诸如风光、人像等题材的参展作品和摄影画册尚难以在获奖者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这种格局,我们从评委对获奖作品的介绍中不难看出其深层缘由:
    尔冬强说:“获阿尔卡特大奖金奖的《小方家胡同》和银奖作品《缪晓春》都带有观念摄影的意味。徐勇的《小方家胡同》用一种非常质朴的画面语言来表现,拍这本画册也许只需要一天时间,不费太多的精力。但它却通过对小方家胡同里居民的拍摄,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发展的思考,为我们传递了很多信息。他的形式可能太过规矩,但却是对他以前拍摄的纯纪实的胡同摄影作品的提升,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发展进程对人的生存产生的影响。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虽然没能解决,但画册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却是明显的。获银奖的画册《缪晓春》也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该画册以一个古代模特在不同场景中的出现,使你感觉到历史与现代的冲突,并通过画面强化了这种视觉效果。王苗的铜奖作品则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FS:PAGE]
    王瑞介绍道,黑明用非常现代的手法,拍摄的是中国传统的佛教文化的东西,内容和形式都很具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味道,他的中国人物画挂轴的表现方式在所有展览中很突出,受到几位评委的一致好评。卢广作为自由摄影师,拍摄《艾滋病村》这样的题材有难度,能坚持拍摄本属不易,加上他的作品体现出的人道意义、题材的社会性和表现手法上的到位,自然能获得评委青睐,何况作为纪实摄影,也应给一定的获奖比例。颜长江的《夜间动物园》,技术手法和用光、拍摄上都有创新,做得很好。宋朝的作品之所以获得评委特别推荐奖,是因为首先得到几位外国评委的首肯,但因为他们二人的作品表现手法有雷同之处,相比较之下,宋朝作品又比黑明稍逊一筹,于是宋朝作品不再进入等级奖,授予此奖以资鼓励。

不同题材孰轻孰重
    针对欧莱雅大奖获奖者是题材的成功和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好奇心所致的质疑,笔者重点请教了评委在不同题材的作品把握上是如何平衡,从而最终让优秀摄影师及其作品脱颖而出的。 两位评委阐述的评选理由或许能解去许多人心中的不快和不解。
    在欧莱雅大奖评选中,评委认为:颜长江的作品是不包含任何社会性的,侧重于技术和表现手法;黑明的作品也是非情节化和故事化的,不属于典型的纪实,应算作精彩的艺术摄影;而卢广的作品作为纪实摄影,有难度,获奖也是恰当的。王瑞在解释大量的沙龙摄影作品未能获奖的原因时说:“从题材上看,参展的风光摄影作品都很好,我个人认为也不错。但作为权威奖项,不能非常突出风光,而应注重表现手法的创新和纪实摄影的拍摄难度。风光摄影作品和其他沙龙性质的照片,拍得很好的东西很多。像广告摄影在平遥也有一个存在空间,但在综合性的评奖中,它肯定是难以获取大奖的。颜长江的获奖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评委对纯影像的东西是有较高鉴赏力的。”
    在阿尔卡特画册大奖评选中,评委们也注意到众多参评的风光题材画册,比如王苗的获奖画册中就不乏漂亮的风景。不过,与一般的风光作品相比,王苗的风光照片中加入了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尔冬强说:“我们时代变化这么快,我们必须关注时代的变迁,时代在向前发展,我们可能将来会对像风光等纯艺术的摄影作品越来越关注——其实,北京和上海出现的一些画廊对此已经开始关注了,只是目前精品还没出来。相对于国际水准来说,中国的风光摄影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纯艺术的层面上中国的风光摄影还显不够。虽然摄影师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拍去做,但在艺术的把握方面还有欠缺,对于目前的风光画册,我们惟一的印象就是艳丽。”

影响评选的其他因素
    尔冬强针对风光画册未能获奖的情况,还谈及另一个原因:“外国的评委多数有搞新闻的背景,我也有新闻背景,可能会对评选的方法产生影响。”由此不难看出,尽管评选是公平公正的,但来自评选现场内外的一些因素还是对评选结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王瑞介绍了进入欧莱雅评委眼帘的其他入围作品未能获奖的理由: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在中国和世界上都很有名,拍摄得也很好,但发表很多,有了很多的荣誉,作为成名作再评大奖不太合适;大食的参展作品《无·朦》很有些俄罗斯味,宋朝的作品跟阿威顿的表现很相像,何况又与黑明有一定渊源;其他诸如宋刚明的《吾土吾民》、王云武的《山·河》、贺子毅的《山西晋中东阳百姓》以及周明的《卸装》、王耀东的《双面上海》、马晗的《平滑的描述》等也因种种原因未能最后获奖,毕竟奖项只有3个。王瑞为此特别强调:“国际上的展览,设有评奖项目的比例极小,展示的机会本身就不错,把没有可比性的摄影作品在放一起也不好评。” [FS:PAGE]
  作为评委,王瑞浏览了所有展场中近200个展览,他最大的感觉是展览数量太大,虽说各有特色,但让观者生理上有些承受不了。因为多,因为布展不太讲究,在一些场馆中便有杂乱的感觉,比如棉纺厂架在机器上的摄影作品受干扰太大,王瑞说:“杜英男的《铁路之西》是混在纺织机中的我惟一记得住的一个展览。”——展场环境的干扰让评委都难以记住展览内容,免不了对这些展出作品的参评产生影响。
  王瑞还提到,展览的布局有些不合理,采光达不到要求,展场外缺乏标志,有的展览没有指示牌,这样就可能造成放在有利地位的展出作品评委看到了,放在不利地位的看不到。他尤其提到,在文庙展区博物馆展厅内展出的黎朗的《凉山彝人》因为采光的问题,使放在背光部分的作品可能大受影响。
  “在参展作品的幅面上不统一,放到12至16寸的展览照片很常见,在平遥这些特殊环境的展场里,照片放得大的,画面形式感强的,有视觉冲击力的,容易被评委重视,其他幅面小的作品易被忽略。”王瑞随即举例说明,“张左的《城·乡》的拍摄和制作质量很高,合乎国际标准,作品本身也很上乘,但在这样的展场里,就可能被淹没掉了。”

评选之外所欠缺的
  设立“中国优秀摄影画册阿尔卡特大奖”和“中国当代摄影师欧莱雅大奖”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创举,但两位评委也分别对参评作品乃至评选的组织工作提出了个人的意见。
  尔冬强认为,参评画册的数量和水平都不尽人意,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家,130多本画册参评,应该说少了一点。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说明我们的摄影出版业还有广泛天地,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真正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点什么。”
    尔冬强提出,参评画册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信息量不够的问题,他说:“设立这个奖项,说明中国在摄影出版方面尤其是大型画册的传播方面正在努力。画册不同于报刊,可能在50年上百年后还有人读。作为纪录历史的载体,我觉得参评画册不论视觉影像还是文献价值都还不太到位。出版者和编辑者也没能很深入地去思考,去运作。虽然画册的拍摄水平总体感觉在进步,但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上比较单一,一个流派有几十本,另一个流派几十本,多数画册没有艺术的个性。”
    王瑞认为,“展览很杂乱”是个大问题,他肯定的方面有:照片的制作水平有很大提高,摄影师在组织和结构照片时有了想法,不成熟的展览较少,很少有展览看完却不知所云的。他的意见除了针对照片布局外,还有:“一般的摄影展览是以相纸来表现,很少喷绘成广告形式的,但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参展作品中大量用这种方式做,无法与相纸载体的照片作比较。”
    尔冬强不无遗憾地告诉笔者,只设3个奖项有点可惜,难以反映中国摄影画册的整体水平。建议在3个大奖之外设立入围奖,给更多具有一定水平的画册和摄影作品一个获奖的机会,可以不给物质的奖励,但从入围作品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摄影画册的整体水平,做相关评论可能会更客观一些。
    作为国际性的评奖活动,“中国优秀摄影画册阿尔卡特大奖”和“中国当代摄影师欧莱雅大奖”给中国摄影界带来的悸动,给中国摄影师带来激动和希望的同时,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摄影行业的一些问题。两项大奖是动力,也是压力,愿更多的摄影师有实力角逐这两项大奖,也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不要只是关注谁五万谁三万地拿到奖金。
 
2003年10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