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摄影界年终回眸之主题词2002

2007-11-11 10:16| 发布者:| 查看:3195| 评论:0

从电脑里翻到了这篇旧文。又快到了盘点时节,一晃五年过去,摄影界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我的见解当然也有了些许进步。五年前的这些想法还蛮有意思,权当立此存照吧。

DV:摄影家“喜新厌旧”的产物。15位艺术家专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制作的《公共空间》可算作DV艺术初露头角,也是美术家参与摄影活动的试探性动作。数码影像的出现不仅导致了摄影与摄像渐趋融合,而且让平面艺术变成以反映思想观点为主,让其类别之间的差异大为减小——艺术也许会产生一个大融合。

 

人体摄影:摄影界突破禁锢的标志之一。去年烧起的人体摄影热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玩出许多新花样,什么人体彩绘、对抗比赛、三地联展、组团出国,一浪热过一浪,据闻,一份香港刊号的《人体摄影》杂志也在年内问世。不过,一轰而上的喧嚣不会长久,人体除了美之外,还可被摄影人赋予新的含义,比如区婉芳的抽象人体系列,潘育川、于晓洋等人的观念作品。

 

广告摄影:摄影为商业服务的手段之一。由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现代广告》杂志和本报承办的全国广告摄影作品展今年已举办到第四届,并首次成为中国广告节的正式项目之一。这个20余年没人问津、听凭其自然发展的行业因一项活动的倡导而繁荣昌盛:各地摄影家协会纷纷设立广告摄影师专业机构,香港广告摄影师在内地市场“猛龙过江”,商业类也在传统的“国展”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法国摄影大师马克·吕布和他的幼子迪奥·吕布(左,这小子取了个中文名叫李德,有段时间每天与我们一起在山西日报食堂吃大碗剔尖,管召集大家吃饭的我叫“饭店老板”)在平遥2002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的平遥县衙外。  

马克·吕布:国际知名摄影大师,东西方摄影文化交流的穿针引线者。据报载,平遥城里的凡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都知其大名。因为他的到来,摄影不仅让平遥红遍全球,而且让西方摄影界开始重视与中国的交流。他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给商家义务拍摄的举动,他的“平遥县荣誉市民”称号,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中国同行们时刻关注着,就连其小儿子迪奥·吕布(汉名李德)也常常面对诸多媒体记者不得不强调:“我是李德”。

 

文字记者:曾是摄影记者对只会“码字”而不知光圈、快门为何物的同行的特定称谓。当摄影记者开始重视行文时,这些昔日的合作伙伴也因有了数码相机而成为竞争对手——新华社文字记者年初就推出了他们的“两会”网上影展。摄影记者面临的竞争不仅如此,还包括报刊用图渠道的多元化、高质量的自由摄影师作品和咄咄逼人的图片网站。

 

对话:东西方摄影界平等交流的最佳方式。每次海外摄影师来访,中国同行大多要与之进行理念碰撞,最有意思的应是“傻驴”酒吧里“新摄影”群体与传统摄影人有些话不投机的争论。无论在去年的“老平遥”还是今年的“傻驴”,中国影友与海外大师觥筹交错间,不知不觉地便融入国际氛围。当然,也有相当多的摄影界“权威”、“名家”或执拗于门外徘徊,或在犹豫间悄然离去——不知是囊中羞涩拿不出好东西,还是口中“羞涩”无法与人沟通?

 

平遥:一座因摄影而闻名的古城。这份保护完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一项摄影活动而扬名全球,惹得老外、国人多有光顾,文化界人士著文探讨。走过众多“摄影节”的中国摄影人言必称这里“最专业”,来旅游的老外当然要看照片,不过他们心仪的还是这座展示华夏文明的古城。

 

召回:摄影器材厂商明智的“亡羊补牢”之举。“柯达召回75000部漏电数码相机”,“尼康Coolpix2000部分产品因电池室过热而被紧急召回”……这样的消息频见报端。柯达公司一位负责人说:“我认为召回有缺陷的产品表明一个公司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我也相信消费者能够理解并赞同公司这么做。”[FS:PAGE]

 庄学本作品中如今传播最广者之一,照片来自首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宣传网站 

庄学本:一位湮没了太久的纪实摄影家。这位上世纪早期用纪实手法拍摄民族风情的摄影家多年来不为人知,年初一经隆重推出,便引起强烈关注。有人说,他的出现有可能改写中国纪实摄影的历史。

 

《走出大山》:一幅因“评照片还是评新闻”而引起争议的照片。某部宣传干事程道君拍摄的这幅照片在白沙杯首届中国青年“我心飞翔”动感摄影大赛中被评委“抢救”,荣膺大奖,引起不少影友的质疑和争论。这样的探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半会难以辨清——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年罗伯特·卡帕那幅模模糊糊、很不起眼的照片《诺曼底登陆》?

 

针孔摄影:一种返朴归真的摄影方式,有人归之为“观念摄影”或“行为艺术”。中国摄影师史国瑞“异想天开”,把长城烽火台当成世上最庞大的“相机”,拍摄了一幅长达4的世界最大的长城针孔照片。据悉,法国文化部正在与其探讨收藏事宜。

 

评选:目前对摄影作品优劣高下的主流判定方式。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评选的合理性,但种种问题与弊端的日渐显现,引发了关乎评选机制改革的一系列讨论与报道。即便如此,包括个别评委在内的摄影界人士还在对评选中的“腐败”不时“口诛笔伐”,难道真如一位著名歌手所说,“有评选的地方,就有黑幕”?

 

欧莱雅·阿尔卡特·雅芳:与摄影结缘的3家知名企业。他们在摄影界名声大振,是因为其举动冲破了影像企业赞助摄影界的局限,前两者倾力赞助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后者为第四届全国广告摄影展提供赞助并成为指定的专题创作奖拍摄题材。其他各级各类企业也开始为摄影活动提供赞助或合作,大多取得了上佳宣传效果。当然,也有企业的确当了“冤大头”。

 

●“国展”:一项令摄影人又爱又恨的“国家级”摄影展。从高峰到低谷然后又慢慢爬升的国展,到第20届时参评作品数量又有突破。各地摄影界仍然在“国展”上为集体荣誉而战,“国展”引出的有关评选分类与归类等一系列话题,一段时间内仍会被摄影界津津乐道。有人说,纪录、艺术、商业3大类23小类的分类方法表明“国展”终于“进步了”。

 

图片库·图片网站:摄影作品走向市场的中介者。世界杯期间的新闻图片市场竞争,让包括新华网在内的国内各图片代理机构都拼尽全力。虽然谁也没能独霸天下,但不少传统媒体时不时地将“某某图片网提供”的署名随照片见报,说明中国的新闻摄影图片也开始步入市场了。

 

●“x奖”:摄影界奖项的惯用名称。中国摄影家协会有“金像奖”,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有“金路奖”,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有“金烛奖”、“金眼奖”,加上地方摄影组织为鼓励当地创作而设立的各类冠以金字头的奖项,摄影界的评奖热也许刚刚开始。

 

性别:去年开始的“荷赛”中国讲习班布置给17名中国学员的作业题目。这样的命题作文对于以抓拍新闻为主的中国摄影记者来说是全新考验:有拍同性恋的,有拍男旦的,有拍变性人的,但布置作业的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瑞泽最终的评价还是“视角有些窄”。

 

视觉杂志:足以证明图片市场美好前景的办刊潮流。从以读图为主的《中国国家地理》、《华夏人文地理》和《文明》,到以视觉艺术为宗旨的《视觉21》、《青年视觉》、《东方艺术》,再到《城市画报》、《周末画报》等图文并茂的时尚报刊,都是摄影人驰骋的阔野。聪明的摄影人应该早点省悟过来,尽快拍出适合不同“胃口”的照片。

 

●“荷赛”:中国人最关心的世界摄影赛事。中新社摄影部主任贾国荣总算又一次没让众多的中国参赛者们失望,“荷赛”与中国摄影界的“亲密接触”也更加频繁:“荷赛”中国讲习班第二期按时开课,第[FS:PAGE]45届“荷赛”获奖作品先后在上海、兰州和北京展出。

 

晏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要不是被广东一家陶瓷公司以22.8万的天价买走那幅摄影人看来很平常的照片《瀚海行》,恐怕少有人知其大名。近期报载,他因此幅照片被侵权又将湖北一家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告上法庭,索赔49万元——另一个天价。不知新疆摄影家协会建设网站对外销售图片是否与这位负责人的身体力行有关?

 

旅游摄影展:宣传旅游事业的流行方式。从平遥明清街上展出的有关山西风光的3组展览到都匀街头一字排开的5000余幅黔南风情的照片,再到像凤凰古城一样专门组织的旅游摄影比赛,摄影对旅游的宣传作用是其他手段难以企及的。正因如此,才有了为数不少的“摄影节”和“世界摄影家看某某”、“摄影家眼中的某地”之类的拍摄活动和动辄数万的奖金额。

 

资格考评:摄影列入我国“就业准入”92种职业的标志。各地的摄影技能培训学校开始与当地劳动部门联办以便获得发证权,对青少年摄影师进行预备资格培训与考评也成了各地摄影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

 

著作权:摄影人最为重视的一部法律。《著作权法》修改后不仅扩大了摄影作品的范围,明确了职务摄影作品的含义,而且加强了对摄影著作权的行政保护。与此同时,有关著作权的官司不断,社会对摄影作品的著作权意识不够,让不少摄影人为了捍卫尊严和权利费神又费心。各地摄影家协会已开始集体研究《著作权法》,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当然,打官司也不失为摄影人发财的一种手段,就看你怎样玩。

 

博览佳能:一家知名影像企业占领中国市场的“集团军”行动。这个跨国公司举办的全面展示其企业形象和优势产品的展览,将影像产业跨国公司进军中国的号角吹得更响,生产本土化、销售多元化、服务优质化已成为诸多影像品牌立足中国市场的“法宝”。

 

联谊会:摄影媒体联络影友和进行促销的有效手段。本报与佳能公司首创的这种与摄影人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已被摄影媒体广为采纳,影友们每次听听讲座、评评片子、与编辑记者见见面,再抱回一些纪念品和奖品,摄影媒体也增进了与大伙的友情,皆大欢喜。

 

策展人:为摄影展览组织、选择作品和做总体策划的一项新职业。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亮相的策展人多是美术界人士,传统摄影人也开始客串这一角色。专业策展人是摄影界发展的需要,但并不是报名参加便可挂此名头。策展人既需要较高的艺术造诣和对某一领域的宏观把握,又需要有足够的号召力和人缘。

 

摄影专业:一门新兴学科。摄影界良好的就业前景让更多的人不惜高价到处求学,也让有商业头脑,伺机而动的个人或高等院校抓住时机抢占滩头。关于摄影专业课程设置、生源素质、文、艺、理的不同专业背景等问题至今尚未形成共识。摄影界重视教育、狠抓教育是好事,但千万别只顾赚钱,匆匆上马,却误人子弟。

 

摄影节:一种陷入误区的时髦叫法。“摄影节”去年满打满算只有3家,今年一下子冒出四五个来,虽然名称五花八门,但影友们还是喜欢习惯性地使用这个亲切而俗套的叫法。不过,一窝蜂的摄影节大都是“摄影为山水扬名”,山水为摄影增色。路遥知马力,过不了多久,摄影节就能“遛”出名堂来:并不是增加了影展数量,聚集了一大帮摄影人就能称叫“摄影节”,摄影节应该有长远的规划、潜在的市场、充实的资源和坚强的后盾。

 

摄影伦理:摄影人自律的道德伦理体系。先是网上流传的车展模特透视照片让人人自危,再则新华社记者打捞大连空难黑匣子的照片引起人民网网友的争鸣,三有香港《东周刊》封面女星裸照引发的停刊危机,四是如何使用可拍照手机的话题也沸沸扬扬,再加上偷拍偷录资料可作为庭审证据的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都证明了在中国研究和注重摄影伦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FS:PAGE]

 

摄影画廊:介于摄影作品展示与销售之间的一种机构。传统意义上的摄影画廊以作品展示为主,没有自己的艺术标准、没有对外经营也没有利润。不知不觉中,一批老外捷足先登,“四合苑”、“艺术文件仓库”等经营性画廊借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和一些其他活动之机渐次介入摄影界。上海星光摄影器材城等处也办了类似机构,希望能为“中国摄影艺术商业化”做些贡献。或许摄影画廊的出现会给摄影收藏市场的规范和摄影博物馆的建设带来福音。

 

●“新摄影”·“观念摄影”:严格来讲,属艺术摄影范畴。或许这仅是标新立异式的命名,但平遥棉织厂工房中悬挂排放的180多位艺术界人士的上千张照片终究让这个非主流的摄影群体得以整体亮相。有人说政府开明,有人对此不屑一顾,也有的摄影专业报刊开始少量介绍这个群体和他们那些怪异的作品,听说海外艺术界对此也有不少评论。无论如何,他们确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赢家:不仅交易额可用10万美元计,而且获得不少国外的展览邀请。当然,“新摄影”如此火爆情势未必会延续,毕竟从事此行当的人数很少,其本身也只是摄影大家族中的小小一员。

 

数码冲印:数码影像风靡后的连带产业。从激光、CRTLCDLED,各种技术的数码冲印设备先后上马,器材展上满眼是“数码”字样,传统彩扩店都谋着开展数码冲印业务。对这一新兴市场,无论是彩扩机生产厂商还是扩印店,都不愿处于被动地位。

 数码技术特技影像:第20届“国展”的一个小类。由此而引发的影友对数码影像的关注和讨论绵延不绝,涉及数码影像作品能否与传统摄影作品能否等同参赛、国展中数码影像的归类、对摄影作品数码加工的限度等多个方面。倒是数码影像的普及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即使数年前大喊“狼来了”的有识之士也始料不及。 

影像抢救:一次摄影界自发的无奈行动。《南方周末》年末报道了因一位摄影家的病重引发的“抢救摄影家影像”的动议,其主题是:当我们不在的时候,我们的影像交给谁。中国没有摄影文化的收藏和保护机构,使得一大批具有历史价值的影像作品无处存身。其实,十余位摄影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已为建立中国摄影博物馆奔走呼吁了数年。

(此文曾刊发于《人民摄影》报2002年最后一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