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黑镜头:走过青春——100名知青的命运写照》

2008-7-8 10:58| 发布者:| 查看:1731| 评论:0

编辑推荐
这100位知青,到现在我还没有读完。经常是读一个就哭一回,再大夫一再警告:有心脏病的人,情绪千万不要过于激动。所以,在哭过几遍以后,只好暂停。等缓过气以后再看,再哭。
摄影评论家——狄源沧
看了《走过青春》,我被深深地打动,曾彻夜细读,泪读满面。这些肖像拍得很精彩,把肖像置入情节场景中,使作品表情刻划与故事性并重,让人;从一帧照片的有限瞬间中,能够感知人物在几十年时间跨度中的内涵,有些照片是拍得幽默有趣,唯幽默,更让人心酸。
艺术评论家——栗宪庭
黑明的影像追踪更是他对知青的记忆。在他的镜头前,知青们一个个老去,他们苦笑、成熟,或面无表情,岁月留驻并同时抹去了他们被污辱、被损害的印记,既不像当年的知青,也不像世代的农民——这是人的容颜,超越了意识形态、浪漫情怀与伤感主义,也超越了知青自己的记忆。
老知青 画家——陈丹青
当我们透过这些已经不再年轻的,甚至几近苍老的面庞回忆我们的青春时,悔与无悔都近于多余,因为这些照片要我们记起和思想的,并不固定是谁的青春,而是青春,是所有的青春,是青春必然的身影、路途或消息。 
作家——史铁生
黑明是盛世难得的优秀作者。镜头幽远精锐,文字力透纸背。《走过青春》以一代青年的无谓牺牲为镜,促人反省,是中国进步的动力。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
新华社高级图片编辑陈小波说:“黑明不喜欢重复,他似乎没有影像标杆,也没有固定模式。”的确,黑明的影像在不同时期根据题材有着完全不同的变化,仅《走过青春》《少年僧人》《100年的新窑子》《西藏影像》摄影集,就充分证实了他运用和把握多种影像的实力
平遥国际摄影节创始人——司苏实
这是第一次以独立的表达方式,来体现对知青群体命运的关注。不管人们对这段历史如何评价,它总会为社会的未来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线索。缺失了图片记录的历史,是不完整的历史,这便是我看重黑明工作的意义所在。
中国工人出版社副总编辑——陈幼民
《走过青春》朴实无华的图像让人忘记了艺术的存在,当我们随着黑明的图像沉浸在那些人物命运变迁之中时,视觉表达的艺术价值便充分体现出来,越是朴华无实的视觉语言,越是激动人心,当然也更见功力。
VISION青年视觉杂志社社长——王林
令人感动的堪称佳作,令人震撼的应为绝品,而黑明的《走地青春》正是难得的一本震撼人心的书!当梦想碰撞残酷现实,当青春遭遇凄凉风暴,上一代人的命运,揪住这一代人的心。它让人不忍卒读,却又无法放下……
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副局长——彭波
毛泽东当年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知识青年”这个词日后会成为一个群体的符号。当今天再谈起知青们面对过、逃离过、爱过、归过、奋斗过、失败过的黄土地时,当他们百感交集成语言之时,多变得平常如水,但给人的感觉却凝重如山。
中央宣传部培训中心副主任——李子壮 
  历史上,有一段共和国颠簸的断代史。这在历史的浩瀚中只是渺小的一个点滴。然而,对那一代人来说,却改变了全部,一生的全部。从1966年到2006年,40年过去了,他们过得如何?!100位知青的人生历程,其中可有你曾走过的?你无法遗忘的?或者,是你无法忽视想要了解的?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极度精彩又极度无奈的那一代人生缩影……
 内容简介
有一段共和国颠簸的断代史。
有一代人以理想主义为起点,却在现实中辗转起落。今天的他们,既有普通工人,也有科学家;有的默默无闻,也有的驰名中外;有的去了陕北就再也没有离开,还有的出国就像串门;有穷困潦倒的,也有腰缠万贯的……
100位知青的人生历程,其中可有你曾走过的?你无法遗忘的?或者,是你无法忽视想要了解的?他们是极度精彩又极度无奈的那一代人生缩影。
名家史铁生在本书的序中写道:“每一代人都是独特的,有其史无前例的困境、伤疤和创造。” [FS:PAGE]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而书中的照片和文字已留下了他们的深深足迹。
 作者简介
黑明,男,汉族。1964年生于陕西,1990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曾获全国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和首届全国百杰青年艺术家称号,并获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出版有《走过青春》、《走进北大》、《走进清华》、《塬上情歌》、《古城平遥》、《古城丽江》、《看陕北》、《新窑子纪事》、《传说西藏》、《毛泽东时代的红卫兵》等多部图文集。在中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多次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会,并有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现在中国青年杂志社供职。
 目录
风雨历程40年
季节的律令 
个性化的历史影像 
无名者的青春与凝视的社会记忆 
结语 陈丹青
附录 原27000名北京赴延安插队知青部分名录
 书摘插图
赵丽媛我这一生回北京是没有可能了,我希望儿女长大后能体谅我,等我死后将我的骨灰送回北京陪伴父母亲,也就心满意足了。
  赵丽媛,女,1952年生于北京,北京50中学六八届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运动开始时,原本留京的赵丽媛听从名好伙伴的请求,带着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情于1969年1月初来到了延安县万花山公社罗崖大队插了队。由于该村水质的原因,当地不少人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延安县有关部门以照顾来自毛主席身边的革命小将为由,当年将赵丽媛调到了柳林公社延河大队。第二年县里对知青大调整时又把她换到了廿里铺大队柳树巷生产队。虽然她两年换了3个村,可是所干的农活儿并没有什么变化。下地干活儿,她始终走在婆姨们的前面。
  1972年底延安县开始招工了,老支书认为她接受再教育速度快.首先推荐她去当工人。报上去审查没几天,她第一个被卡了下来,随后的几次招工在政审时还是没有过关。她认为是自己个性强,说话不让人,有一次得罪了住队干部,所以她比别人多接受了好几年的再教育。一次次的招工受阻使她彻底失去了信心,她觉得命运驱使自己将要长时间留在农村。为了有个依靠.她在村里和延安知青郭安交上了朋友,从此,他帮助她、关心她、也保护着她。她深深地爱上了他,1974年初她嫁给了郭安。
  1976年初赵丽媛因病住院,按规定是应该退回北京,但郭安为了保住那个三口之家,把她办好的回京户口迁移证偷偷落到了延安县南市派出所。她没有回成北京,由一名农村青年变成了已婚的城镇待业青年,整天在家里看孩子。1978年底,延安县再次招工,她终于被招进了综合公司,并安排在百货门市部成了一名集体所有制营业员。在此期间,她工作积极肯干,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不久当上了百货门市部的主任。1986年按有关文件规定,凡在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的北京知青律可转为全民所有制工人,没想到公司领导以集体单位不能存在全民职工为由,要求她调走。正在她焦急的时候,不慎摔伤,造成腰椎间盘突出,住进了医院。出院后,她的工作早被别人接替。她没能找到国营单位接收,自然又成了一名待业人员。
  10年来,她没有单位上班,也没有分钱的工资。她曾无数次向有关部门递交书面申请,要求安排工作,以保证正常生活,可是至今得不到解决,也无人问津。赵丽媛说“我爱人多年来一直在离延安百余里路的延长县工作,也常不回家,他觉得10年来我分钱工资也不挣,心理很不平衡,近两年,我们的夫妻感情已出现了严重危机,如果他一旦不给我生活费,我就无法生存了。这些年我真正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是什么。”她还说:“我这一生回北京是没有可能了,我希望儿女长大后能体谅我,等我死后将我的骨灰送回北京陪伴父母亲,也就心满意足了。” 
  1995.9.30采访于延安
  2006.5.2修订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