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媒体写作时代的文本越界与狂欢(一)

2009-7-1 15:10| 发布者:| 查看:1987| 评论:0|原作者: 藏 策

早在1936年,W·本雅明就在其名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预言了机械复制时代对20世纪艺术的改写:古典艺术走向终结,现代艺术走向费解。在机械复制时代,讲求韵味的艺术将被机械复制艺术所替代,艺术的膜拜价值被抑制而其展示价值将凸显,读者对艺术品的凝神专注式接受也将让位给消遣性接受……本雅明的预言基本上是成功的,20世纪的艺术流变已经证明了他大多的论断。然而,当本雅明预言的时代也已成为了历史,当机械复制时代正逐步被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时代所接替时,艺术又将何去何从呢?

上周三下午,我在鲁迅文学院以《新媒体写作时代的文本越界与狂欢》为题,正式推出了我的最新理论——新媒体理论,这是我继“超隐喻理论”之后发布的最新理论成果。媒介即信息,这是一个铁律,文学史的发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当文学进入到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时代”,新的媒介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的改写,也将是必然的。

“新媒体理论”涉及了文学与摄影两个领域,我首先批驳了西方解构主义理论家德里达与希利斯·米勒的所谓“文学终结论”,我的观点是,文学的外延是在历史的话语流变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不能以某种传统文体的式微来认定文学的式微,德里达与米勒对文学的这种僵化的本质主义的理解,有悖于他们自己的解构主义观点。我继而提出了“新媒体时代”的文本特征,即文字将与图像联姻,从而生成集文字、图像、流媒体、音频乃至动漫于一身的新文体,以往各自相对独立的单一符号系统,将逐步演变成为多种符号系统的“越界与狂欢”。单一符号系统只是纸媒介时代的文本特征,而多种符号系统的越界与狂欢才是“新媒体”时代真正的文本特征

 

 

新媒体写作时代的文本越界与狂欢

 

   提要  

 

1、理论是做什么的?理论不只要对现有的文本现象做出分析和研究,同时也要对未来做出预测和分析。

早在1936年,W·本雅明就在其名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预言了机械复制时代对20世纪艺术的改写:古典艺术走向终结,现代艺术走向费解。在机械复制时代,讲求韵味的艺术将被机械复制艺术所替代,艺术的膜拜价值被抑制而其展示价值将凸显,读者对艺术品的凝神专注式接受也将让位给消遣性接受……本雅明的预言基本上是成功的,20世纪的艺术流变已经证明了他大多的论断。然而,当本雅明预言的时代也已成为了历史,当机械复制时代正逐步被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时代所接替时,艺术——尤其是文学艺术,又将何去何从呢?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西方的理论大师们又已经预测21世纪的未来了,其中最雷人的观点就是文学终结论。如德里达、希利斯·米勒等。

希利斯·米勒在中国一个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他的这个发言曾在中国学术界引发了轩然大波。随后,米勒又在《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上,发表了他的著名文章《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米勒的观点,在国内所遭到的反对之声远远多于支持的声音,但他的话也绝非危言耸听。比如其中的这段话,就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新的通信技术在形成和强化意识形态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它们通过一种梦幻的、催眠似的吁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一点虽然不容易甚至不可能理解清楚,但却很容易看到。因为理解的工具被需要理解的内容牵制住了。过去是报纸,现在是电视、电影和越来越多的因特网。有人可能会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技术在意识形态的意义上是中性的。它们只会告诉什么就传播什么。但是,正像马歇尔·麦克鲁汉(Marshall Mc Luchan)曾经说过的一句广为人知的话,“媒介就是信息”。我觉得这句话就像德里达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所说的,媒介的变化会改变信息。换一种说法就是,“媒介就是意识形态”。[FS:PAGE]

2我不同意德里达与米勒的观点和判断。这两个解构主义大师,恰恰是在“文学”这一概念上,犯了一个违背了他们的解构主义基本原理的错误。这真是一个反讽!也许这就是德·曼所说的“洞见与盲目”吧。按照解构主义的观念,文学之“源”也就是文学之“流”,不可能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僵化的文本样式。某一时代的文学,只不过是文学话语流变过程中的某种文体而已。从诗经、尚书的年代到今天,文学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如果以某一时代的文学样式而论,德里达、米勒们所说的“文学”不知道已经终结了多少回了,但是文学终结了吗?没有! 

米勒的错误大概只是混淆了有关文学的概念,他所说的走向终结的“文学”,其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或曰纸媒时代的“文学”,而非作为一种语言的特殊形式的文学话语系统本身。他没有把“文学”当成一个动态的和流变的话语系统,而是误判为某种固定化了的文体样式。比如说,在《诗经》的年代,诗歌的文体基本上就是以四言为主的……再如文言文时代……到了白话文时代,不能说……

文学其实就是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话语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不终结,文字不终结,文学也就不可能终结。但文学的文本形式却会随着媒介的改变而改变,形成新的文体以及编码方式。从文学史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书写工具、文本媒介与文体流变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学不会走向终结,文学在网络时代将浴火重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网络文学”,还远非网络时代文学的成熟文体,而在不久的未来,文学将与图像联姻,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文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纸媒时代所谓“读图时代”仅仅是一个过渡而已。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将差异化,多样化,传统的纸媒小说将如古代的散文与诗歌一样,越来越精英化,其文体不会发生深层编码的变化,但在整个文学格局中将小众化、边缘化。而即将发生深层编码变异的是上面所说的新媒体写作时代的新文体,其将如古代的小说一样回归书场——网络时代的书场。文学批评也将差异化,一方面文学研究、文化研究将进一步学理化,另一方面随着新文体的发展,新媒体的文学批评也将像中国古代的批评家一样,与文本随时互动,古有眉批,今有回帖,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文本,将是一种真正的彻底的开放性的文本。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特征,也将改变人们感受现实世界的方式,文字与图像的疆界,现实与虚拟的疆界,将变得越来越模糊,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生活语言”,同样会成为文学的话语资源。至于这种新的文学文体,会不会成为一种“文学杂耍”?在新文体形成的初期可能会这样,但当新文体走向成熟后,同样会出精品,出杰作。因为多种符号系统为文本提供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作者的创作手段也将更为丰富。具体到摄影的未来发展,我认为纪录类摄影与包括观念摄影在内的新艺术类摄影,将是代表着摄影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领域,其中记录类摄影中,静态图像与流媒体的互动关系将是最值得关注的,随着现实世界本身的日益虚拟化,记录类摄影,尤其是纪实摄影,更大程度上其实是在表明拍摄者的一种立场;而新艺术类摄影则可以利用数字时代的各种虚拟技术来表达艺术家的态度。除此之外,图像、流媒体、动漫还将与文字结合,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叙事艺术中去,与此相应的是,传统的文学理论与摄影理论,也都将因其各自的片面性而无法解释“新媒体时代”的文本,“新媒体时代”需要的是可以涵盖文字、图像等多维符号系统的“新媒体理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