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貌·似

2009-11-23 15:56| 发布者:| 查看:1712| 评论:0|原作者: 藏 策

策展前言 


      
在中国,摄影人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到处都能看到他们背着长枪短炮的身影。然而这些人中真能成为摄影家的并不多,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烧器材和拍风光的初级阶段。其实早就有人感叹,相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相机后面的那个脑袋——也就是说,重要的是操纵相机的摄影人的理念。为此,很多人呼吁:把武装器材的钱拿出一部分去武装头脑吧!然而,头脑如何武装?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花钱买两本书看看就能解决的。
与国内的其他地方一样,天津的滨海也有一个人数众多的摄影人部落。不过滨海的这个摄影部落比较幸运,因为他们这些年来一直得到老一辈摄影理论家夏放的指导,比一般摄影人更容易地解决了“武装头脑”的难题。夏放是老一辈摄影理论家中的佼佼者,也是纪实摄影理论最早的建构者之一,其实他更是一位摄影理论的普及者和教育家。他的摄影理念简洁而实用,即首先让摄影人解决“镜头对准谁”的问题。不久前,在天津的滨海举办了“滨海摄影23人展”,集中展现了滨海摄影人的实绩,这其实也是夏放老师多年来心血的结晶。本展就是从“滨海摄影23人展”中精选出来的作品,入选的四位摄影家是滨海摄影人的代表,既有长期关注、记录天津这个工业城市的老摄影家王广荣,也有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的中青年摄影家刘卫;更有长年坚持街头抓拍、记录百姓喜怒哀乐的杨斌,和老而弥坚、将自己的晚年生活奉献给“乡土七里海”的齐志良。
与其说摄影是现实的一种“复制”,不如说只是一种“貌似”。相机记录的只是物像之“貌”,而“貌”之后的灵魂,就要靠摄影家用头脑去发现了。曾作为“洋务运动”“洋务教育”重镇的天津,在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上,是有过辉煌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先锋,是孕育了“现代性”的发祥地。这样一座城市的灵魂,尤其需要摄影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藏 策


照片没在电脑里,稍后再补吧。  
先补几张刘卫的照片(拍农民工的故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