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看徐冰的《凤凰》——答某杂志问

2010-5-19 13:53| 发布者:| 查看:1930| 评论:0|原作者: 鲍昆

徐冰的《凤凰》挂在北京CBD今日美术馆前的停车场上,北面正有一列高速列车驶过。

徐冰的《凤凰》展出后,文化批评界有不同看法,好坏参半。在知识学术思想界,评论是相当正面的,认为这件作品是以艺术的方式对现当代中国各种问题的反映和阐释。但传统艺术批评界的反应却并不热络,甚至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认为《凤凰》不过是一件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常规作品,没有新意。我不赞同这种说法。长期以来,传统艺术批评界总是愿意把任何艺术现象都归纳进封闭的艺术史体系中去进行样式和形式的解读,甚至是纳入全球艺术史实际上是西方艺术史来谈创新意义,这恰恰是我们现在应该反思和反对的。我以为任何艺术解决的都是自身文化系统的问题,而且它不是超越现实生活的象牙塔。徐冰的《凤凰》是根植于自身文化历史语境的艺术,是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解答和回应。"全球化"这个概念在经济上也许有它普遍适用的合理性,但在文化上是不行的,中国的艺术必须放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进程看,不能抽离它的具体语境关系。即使我们认可有一个独立的艺术史,那也应该是不同文化区域的艺术史共同组成了一个大的世界艺术史。区域的艺术史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凤凰》的方式在西方有它的时间意义,在中国有中国的时间意义,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任何一部自成系统的历史,都有自身进化的程序表。中国的艺术史也需要自己的逐渐进化的过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的艺术和世界的艺术史进化没有同步的关系,也是从那时迄今,我们用三十年在快速地,压缩性地完成世界艺术史一个多世纪的进化过程,许多功课我们是没做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凤凰》在中国并不陈旧,更不是俗套。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后现代以后,艺术进入全面的观念时期,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更多地建立在思想和观念之上,也就是艺术和生活现实的关系之上。在人类越来越多地获得物质与技术的解放之后,艺术本体的问题也越来越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类凭借艺术的方式说了什么,解决了什么?能和现实建立什么关系?所以,解开以艺术本体作为圭臬的艺术史桎梏就非常有必要了。这在中国尤其有着现实的意义。八九以后,中国的艺术快速追赶世界,从"政治波普"到"艳俗主义"眼花缭乱,它在更新和颠覆中国传统政治意识形态艺术上功不可没,但它却离更加飞速发展的中国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尤其是中国艺术"当代"以来。近年来,貌似"当代"的中国艺术,话题老旧,方式俗套,无非是几套招数--性别、身份、自我、老话新说,而且只是方式从传统绘画到装置、影像的形式翻新,缺少更为前沿的人文思想和学术主张。相比之下,徐冰的《凤凰》在寓意上要复杂得多。它涉及资本主义全球化以来中国尴尬的身份。它把中国久远的历史和荒诞的现实捏合在一起呈现给我们思考玩味,让我们在经济崛起和洋洋自得的全球化后重新反观我们自己。它主题宏大却又不失空洞,方式前卫却又根植于传统,毫无疑问它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优秀作品。凤凰》把中国这些年发生的各种话题集中到一件作品中来阐释是非常难得的。中国当代艺术这十五、六年来与现实越来越没关系、尽管有政治波普等各种主义不断出现,却都是非常老套的话题,都没有像徐冰的作品那样辐射和外延出那么多话题。

至于还有一部分批评家认为,作品挂在今日美术馆前的停车场上显得不伦不类,没有形成作品的"美感"效果。我想这更不值得一驳了。观念艺术以来,艺术判定的维度早已多元和多义化。当代艺术作品早已不是像墙上艺术那样是简单独立的结构,可以在咫尺方寸之间和永恒时间中去探讨它的意义。观念艺术的最终形成的效果与作品展示的空间、时间,甚至请什么样的观众来看都有特定的关系,把这些多方面的考虑综合起来才能判断作者真正完整的艺[FS:PAGE]术思想。也就是说,当代艺术作品与空间、时间、受众等多个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意义文本。所以我认为对徐冰《凤凰》的解读,不能抛开了语境和事件的上下文关系,而只看成是一堆废铁做成的一个孤立的结构,并利用传统的美学意识来寻求"美感",这是一种武断的、粗暴的理解方式,也是过于陈腐的批评意识。

2010年4月20日星期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