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第一个印象中国 1981》苏庆强个人摄影展

2010-5-19 15:06| 发布者:| 查看:2907| 评论:0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对在香港成长的普罗市民可说并不陌生,但也随着中国大陆急速发展而显得模糊。香港知名摄影师苏庆强于1981年随家人返广州及祖籍潮州的汕头,这是他初次与祖国邂逅之旅,且引发他拍摄了一系列以中国大陆为主题的作品。是次展出二十多张黑白照片,是苏庆强对中国的第一个印象, 照片流露出他对周遭事物的好奇眼光和作为一个在香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的感伤,展览现正于香港「光影作坊」展出。

展期 二○一○年四月十七日至五月二十三日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C10

C11

C12

C13

C14

C15

C16

C17

C18

C19

C20

C21

苏庆强简介:

苏氏1994年获香港理工大学摄影设计(荣誉)学士,并荣获一级荣誉学士学位。现为专业摄影师,并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及香港艺术学院任客席讲师。作品自1980年代末起在巴黎、柏林、纽约、多伦多及香港等地展出。1995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颁发奖学金往美国深造摄影,1998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视艺发展奖,并于1997及1999 年获香港专业摄影师公会评审奖及金奖。他的「中国人」系列作品获2001年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奖。近年举办之个人展览包括「物像转移」(2007)、「交错」(2007)及「红」(2009)。作品为香港艺术馆、香港文化博物馆、香港城市大学及私人收藏。

 

负伤的新中国-苏庆强首踏中国的灰色世界

撰文:艾阮

是次展出的21张照片,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全部皆为黑白照,是苏庆强首次踏足中国所拍下的。当时的他仍在求学阶段,个人摄影风格未算成形,但亦正因如此,这时期的照片记录了他对中国的感觉,甚至是未经修饰的「直觉」。苏氏特别挑选了这21张,其整体风格及作品排列的次序有意无意间已显示了他一点点的意图。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饱历十年文革的考验后,呈现出新的气象,学术与文艺事业也开始解禁,然而,中国仍然处于一种大病初愈的氛围,这在苏庆强的作品中不难感受。作者的照片并不像他在九十年代于潮阳所拍的彩色中国,充满喜庆的气氛,而是透过举目可见的广告牌、石墙、门窗、木牌等上面的标语或文字,去展现一个被革命改造后的新中国灵魂。因此,照片的特点不在光影与构图这些摄影形式和技巧的问题,而更在于大量出现在照片中的文字和「对象」所构成的信息内容,甚至是符号意义。具备文字信息的照片达三分之二,而没有文字的照片又偏偏在传递着文字的意义(如C8、C12),这就使观影者在观看过程中自行把零散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印象。可见,作者这批照片具备了很强烈的意图,要传递一个特定的信息,这也在某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心目中的新中国形象 - 一个经由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教育所生产出来的日常生活景象,而这个新中国又如何与其年幼的一代,形成一种具有反讽效果的对照。例如作者第一张照片(C1)中的小孩,身穿小军服,头戴军帽,手握着玩具刀,站在破烂的石路,这已经很有点童子解放军的意味,加上摄影师的「俯瞰」式视角,使框里所有仅存的人物和对象、背景,产生了一种特殊效果,是「革命尚未成功,孩子仍须努力」?还是新中国的改革所留给下一代的遗产就只有这些「对象」?不能否认的是,种种具备军事意识的用语,已渗入了日常生活中多年(如C2的「革命」和C13的「斗争」)。若说C1中的孩子、军刀,与地上的裂痕构成了摄影框里一种和谐的布局与构图,倒不如说框内世界的所有物象,其实都不是一个自然的景观,正是这种被摄[FS:PAGE]人物与对象及背景之间的不自然关系,给观影者撞击出一种奇异的心理效果。

这种解读,因着第二张照片(C2)的出现,就更加实在,它正引证这种诠释的大方向。残旧的石屋上,不完整的语句仍旧醒目突出,那经典的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里的经典歌词 -「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在整个文革期间出现在日常家居生活的每一个视觉中。[1]石屋上的两扇窗,虽是监狱式的铁栅,但右边封闭,左边打开,加上左边的窗也被阳光照着,而偏偏又是左边墙上的标语文字被去掉,这个左右两边形成的强烈对照,似乎在暗示着一种衰亡和更迭的过程。这种以框内物象或文字的对照而形成的象征意义,在部分照片中也得到引证(如C19中的「毛主席万岁」与门上破烂的玻璃窗;C8中石屋墙上毛主席像的残破痕迹,与绘画于屋顶的小孩姿势和右边「风调雨顺」四个字)。因此,苏氏这些照片所展现的中国,在具备强烈倾向性的文字信息之下,不得不与照片中的视觉元素撞击,而生出猛烈的效果,这种撞击不单单限于单张照片,也是照片群的次序之间的撞击。C4的标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偏偏要出现在C3的视觉画面之后,仿如街童的一群小孩中,其中两个作出随处小便的动作,两张照片的影像与文字一先一后地撞击。这样,C4的标语就几乎有一种为C3解话(caption)的作用,产生讽刺的效果。

更讽刺的是,照片中既存在着这种好像很不协调的「解话」,又同时具备了另一种不一样的信息,就是即使世界经过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仍是会活下去,并且「活过来」,有如常沉睡的(C5),有继续工作的(C10),有继续被教育的(C17),孩子也有如常上学(C11),如常玩耍的(C20);或许,正如照片C9的对联所言,「春随人意心花放,物换星移岁月新」,时间的更迭使「新」不断去替换「旧」,冬天虽然严酷,「春光明媚」还是会来临的。中国人民经历十年文革后,仍是活了下来,人在时间的巨轮下显得渺小,却也坚强。可是,他们对自身的存在会有什么样的体验?是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还是世事如烟、蝼蚁偷生?而正在展开的「新」,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状况?这种充满「未知」的灰色的心境,似乎在作者的照片中不断跌荡、停驻、往返。

人在「物换星移」的规律下显得渺小。那甚么是伟大?照片中一再重复出现的毛主席标语、石像、道德教育宣传、巨型大字信息,具备了巨碑一般的规模,它们渗透在日常生活的视觉与场景中。人在这巨碑面前,好像微不足道,因此,照片中的「脸」就不再重要了(C5、C7、C15、C17、C20)。综观这批照片,人作为被摄的对象,作为框内的主体,往往让位给种种没有生命的标语和牌匾,让位给道德教育的训示和警告。然而讽刺的是,巨碑一般的石像,和那些象征着伟大与不朽的符号,却显得凋零、苍白无力,象征权威的标语和石像只能在一片灰蒙蒙的气氛中呈现出一种破落的色相(C2、C6、C8、C12、C14、C19、C21)。正如放在最后的一张照片所展示的(C21),象征自由与民主的女神像,也只能是独臂的石像,她左手抱着律法(Lawbook),而原先握着火炬的右手,却被砍了;后面背景中架起的竹棚,与石像撞击出甚么意义来?是暗示她将被修理或重建,还是将要被拆卸?这也只能留待读者自己去演绎了。

 

[1] 此曲由1950年代开始流行,内容歌颂毛泽东思想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流行。由郁文作词,王双印作曲。原唱者为贾世骏。全首歌的内容为:「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