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纪实转向”:何处是归途?

2010-8-3 14:47| 发布者:| 查看:1791| 评论:0|原作者: 藏策


 近些年来中国摄影界正在发生着一场摄影的“纪实转向”,其中的关键词是:记录、人文、社会责任……一个宏大的声音在摄影家们的耳边回响着:记录才是摄影的本质,纪实摄影才是摄影的正途……于是,昔日的风光大师风光不再,沙龙风格备受置疑……

 什么叫话语权力,这就叫话语权力。在这场“纪实转向”中,纪实摄影赢得了话语权力,而风光、沙龙等则逐渐地远离了话语权力。该怎样评价摄影的“纪实转向”呢?虽然我一向主张摄影类别的多元化,并且早已预感到“新艺术类摄影”有可能是未来的一大主潮,但我仍对正在发生着的“纪实转向”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因为在当代中国的特定语境中,纪实摄影确实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不过同时应该指出的是,风光、沙龙,以及形形色色的所谓“艺术摄影”,其本身都是无辜的。但这类摄影中又确实存在着某种“原罪”,只不过罪不在这些摄影门类本身,而在于其摄影语言的被挟持。我在《沙龙摄影的“基因鉴定”报告》一文中曾说:


    找到了沙龙摄影的“基因样本”,再去“比对”时下的“沙龙摄影”,立刻就会发现:此沙龙非彼沙龙也!原来沙龙摄影在大半个世纪的话语流变中,早就已经“基因变异”了。“比兴”也好,“咏物”也好,还都是在“言志”或“咏情”,其基本立场是个人的,文化的。但在文艺被沦为政治宣传工具的年代,沙龙摄影若要继续存活,就必须按照“适者生存”的规律,来个“基因突变”,并从此洗心革面接受改造……于是“言志”的沙龙摄影变成了“载道”的沙龙摄影,“比兴”、“咏物”式的文化隐喻变成了政治宣传式的超隐喻,文人士大情怀的高山流水梅兰竹菊变成了朝霞满天光芒万丈的国家景观“东方红”……


 也就是说,若云有罪,罪不在“文体”而在于“文本”——其摄影语言的意识形态编码,已使大多数的所谓“艺术摄影”堕落为一种貌似“艺术”的反艺术。

 与“艺术摄影”相比,纪实摄影似乎更多地具有着某种天然的基因免疫力,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自觉地走出了所谓的“新华体”,形成了中国当代摄影界里最具人文力度的一个流派。这也正是“纪实转向”最重要的意义所在。所以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在观念上的差异,绝非是一种表面上的“文体”之争,而是深层上的“文本”之争,是摄影语言上的规训与反规训、挟持与反挟持、俗套与反俗套之争。

 然而,对于在“纪实转向”中,挤上或被挤上纪实摄影这趟车的大多数摄影人来说,“转向”解决的只是“镜头对准谁”的问题,也就是“拍什么”的问题,而“怎么拍”的问题却远未解决。

 当你沿着某个摄影节或摄影展的展线一直向前走,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纪实作品都太雷同了……当你湮没在这海量的大同小异的纪实影像中时,你犹如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被复制了的现实的碎片……一如既往的老少边穷脏乱差……吸毒贩毒的片段……街头彷徨的人群……

 当你看得头脑发胀,视觉疲劳之时,你会不由地想:以记录为本的纪实摄影难道就是对现实的不断复制?让摄影人拿着像素越来越高的相机和容量越来越的储存卡,每天去制造越来越多的此类影像,难道这就是“纪实转向”的初衷?

           漫漫纪实路,何处是归途?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