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现实的此岸与彼岸

2011-10-27 16:49| 发布者:cphoto| 查看:2232| 评论:0|原作者: 藏策|来自: 藏策博客

摘要:左至右:朱春生、藏策、王彬、邵燕君、肖鹰、李建军、王兆胜、秦岭 2011年10月16日,由中国社科院、北大、清华、鲁院等单位专家学者参与的“中国文学论坛”以“现实的此岸与彼岸”为主题,召集了一个对话会。 我 ...

      

左至右:朱春生、藏策、王彬、邵燕君、肖鹰、李建军、王兆胜、秦岭  

 

        2011年10月16日,由中国社科院、北大、清华、鲁院等单位专家学者参与的“中国文学论坛”以“现实的此岸与彼岸”为主题,召集了一个对话会。

      我的发言整理如下:

 

藏策:

 
    作家们没有不想贴近现实的,但今天的问题是,作家越贴近现实,却越不“现实”。为什么?就因为还是用那种旧的思维定势,去观察和理解今天的现实,在观念上彻底落伍了,根本就看不懂今天的现实。我记得有个搞当代艺术的画家在反思现实主义时说过,我们的现实主义只是把诸如农村的老屋,农民的吃食穿着等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貌似“生活气息”很浓,但却与真正的中国现实没什么关系。这话说得一语中的。以前人们的思想都比较封闭,对现实缺少深刻的思考,你写得比别人细节“逼真”,你就作家了。而现在不一样了,如果你对现实的观察还不如一个读者,你细节写得再“逼真”也没有用。摄影、视频等影像媒介再现的细节比小说更“逼真”,社会上真实发生的那些事件比小说更精彩,人家为什么还要读你的小说呢?其实文学真正的强项是表现人的心灵世界,这才是其他媒介永远都无法替代的,但这恰恰又是我们当代文学中最大的弱项。真正的文学其实是个人的,内心的,文学中的现实,应该是作家个人心路历程中所知所感所梦所幻中的现实。可今天的很多作家却总是按照想当然的样子去写心灵,把内心世界中真正隐秘的奇妙的东西遮掩了起来……再加上心灵本身就不够强大,对今天的现实犹如雾里看花懵懵懂懂,自然也就只能人云亦云地编故事,再把“体验生活”时收集来的一点“生活气息”装点上去,以为这就是贴近现实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究其要者应该有两个。一个是长期以来对现实主义的曲解,另一个就是看不懂今天这种复杂的现实。对现实主义的曲解,是从把文学当成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时开始的。因为文学只是宣传的工具,所以文学对现实就不需要发现,而只需要用文学形象去证明某种政治理念的正确就可以了。于是所谓的“体验生活”就成了信息采集,是为政治宣传储备“生活气息”的,至于现实到底是怎么回事,反而不去思考,渐渐地也就不会思考了。改革开放以后,不再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了,但这种思维定势却并没有消除,而是内化成了一种类似于“心理防卫”似的“写作防卫”,一种写作策略上的“潜规则”。作家真正的内心世界总是在这种防卫的纠结中无法敞开……于是作家对现实的观察,也就成了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而不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公共视野在不知不觉中替代了个人视野,于是作品中的“现实”也就只能是既定的,而不是发现的。


另一方面,今天的现实也确实是非常复杂的,没有相当的修养和悟性,还真看不明白。作家们看不懂现实了,又要去写现实,就只能根据以往的思维定势,以往的经验和想象去写,而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就很不“现实”。今天的现实早已不同于以往的现实,不只是社会的形态不同于以往,就连现实的存在方式都已经高度的符号化、虚拟化和文本化了。文学早已不再是“反映”现实那样简单,今天的现实不再是作家们静态写生似的描摹物,而是一个众声喧哗的话语集合体。话语的力量可以规划现实,彻底改变一个城市;话语的力量也可以人肉搜索,从而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话语甚至可以虚构现实,甚至能够掌控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往要经过千百万才得以完成的沧海桑田,今天也许只需一个晚上……就连时间和空间都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了……从理论上讲,这是消费文化对现实重新编码的结果,就连人本身,都已经被消费编码了:消费什么就是什么。你开个普通日本车,你就是白领,你开辆大奔,你就“成功人士”了。人们为什么炫富?还不是想借助消费文化的编码,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消费文化正在对现实的每一寸空间进行重新的定义和编码,就连穷乡僻壤,也被打造成了旅游中的一种另类景观……然而,中国的现实又不只是消费文化那么简单,在消费文化的背后,其实是权力对欲望的开发和塑造,以往对人的本能的压抑,变成了对本能的透支。压抑本能的时代,已经变成了压抑良知的时代。这是一个既不同于传统,更不同于西方的社会格局。今天的作家显然还没有找到与这样的社会现实相应的文学话语。

 
那么改革开放这些年以来,当代文学有没有进步呢?当然有,但主要是在文本方面的进步。比如当年的先锋文学,对文学话语和文体形式的探索实验,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文学观察现实的视野,但毕竟还太依赖对西方思潮的模仿,于是与中国的现实就不免有点“隔”。随着叙事学的引进,小说编故事的能力也越来越圆熟了。但叙述学最主要的功能,是一种分析小说的工具,并不能替代作家对现实的发现。于是作家们的文字打磨得越来越光滑,故事编得越来越圆熟,但却也越来越成为了与现实擦肩而过的叙述空转。现在的小说,更多的是以日常的因果关系编排故事,却很少以内心中的微妙关联组织故事,失去了心灵与现实的映射,于是小说就只剩下了一个外表华丽的故事空壳。我觉得现在的小说之所以缺乏心灵的震撼力,缺乏对现实的独特发现,原因就在于此。只有作家的心灵真正澄明了,自由了,破除了那个束缚内心的“防卫”硬壳,才能真正地寻得观察现实的发现之路,从而抵达现实的彼岸。今天的文学需要的是一种与今天的现实互动的文学话语,而不仅仅是一个漂浮在现实之上的符号泡沫。

 


研讨时间:2011年10月16日

          王  彬  鲁迅文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肖  鹰  清华大学教授、美学研究员

          王兆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编审

          李建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邵燕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藏  策  评论家

          秦  岭  作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