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在线-中国互联网品牌50强

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谈风光摄影中刻画美的同时如何把握文化元素

2019-5-22 17:34| 发布者:zhcvl| 查看:2599| 评论:0|原作者:臭哈苏|来自:臭哈苏

摘要:摄影是舶来品,是西方现代科技成果在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是西学中用的标志性产物之一。在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的今日中国,如何更好的记录当下、铸梦未来,发挥它应有的独特视觉传播作用,正是所有摄影 ...
    摄影是舶来品,是西方现代科技成果在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是西学中用的标志性产物之一。在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的今日中国,如何更好的记录当下、铸梦未来,发挥它应有的独特视觉传播作用,正是所有摄影参与者积极关注和无可回避的话题。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性带来的地质地貌多样性异彩纷呈,这为中国的风光摄影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也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风光摄影创作提供了相应的历史厚度。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程中,曾有多次辉煌,也历经磨难,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多次磨难依然屹立不倒,就在于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调适,在每个关键历史时刻,都能从当时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不断的调适修正,以适应当时的环境,完成社会秩序的重构。对中华文明塑造起关键作用的则主要是由农耕的华夏民族和游牧的草原民族之间,因为历史气候突变或者其它政治经济原因,不断冲撞并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展开的,这个过程经历了多次冲撞和冲撞过后彼此适应的大融合大繁荣。在融合中主动进取,又在守成中走向内敛。再在下一次冲撞和融合中进取,再次在守成中走向保守和内敛。于是中华文明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内敛保守-开放进取-内敛保守的多次反复。
    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艺术却始终是包容开放的。从商周时代的祭祀礼仪艺术和艺术品到汉唐时期的纪念艺术和艺术品,其中包含中国第一次大分裂时期通过佛教的传播,吸收了罗马帝国雕塑艺术成就的人物图腾也随着草原游牧势力的入侵而来到中原,本土艺术和外来艺术经历了一次彻底的融合。这一时期就诞生了王羲之这样的大书法家,也诞生了宫廷画派和人文画派等风格别样的艺术创作手法,而顾恺之和吴道子等具有历史开创性的艺术家也在中国艺术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性,历史上每个时期的艺术也都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同样的,作为现代科技的摄影术进入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也是一个落地生根并逐渐发扬光大的过程。在用照相机记录描绘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承的中国故事和美丽山川、记录历史文明成就的过程中,也只有充分去了解被拍摄对象的历史成因、流传变迁的发展轨迹,才能把握住重点,刻画出要点,摄影作品才能在形式和内涵上达到统一。如何让摄影人提升文化底蕴并热衷于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始终是摄影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把追求卓越作为风光摄影的核心价值观

    哲学在于思辨,科学在于怀疑。如果不允许质疑,思想就会停滞不前;离开了怀疑,科学也将止步于此。悖论的是,任何思想,有其科学性和先进性,也有其反动性和保守性。质疑和怀疑是人类思想和科学进步的灵感,也是动力。摄影也如此。摄影必须用光,而光的自然规则在于照射和投影,于是学摄影就必须要了解光的原理,这就是摄影光学。摄影光学包括摄影镜头的设计原理和拍摄时灵活运用光线的技巧,拍摄是对摄影镜头工业特性发挥的过程,如何发挥到其光学的极致也是拍摄者需要寻思的,而对于自然的阳光和现代人造光所能制造的照射效果和投影效果到底会为你带来什么样的画面结果,则是必须要熟练把握的。
    摄影的用光规则不在于拍摄什么必须用顺光、逆光、侧顺光、侧逆光,还有顶光和复合光。而在于对于你想拍摄的客体,你认为用什么样的光照才能达到你想要获得的拍摄效果。只要你认为你的拍摄方法能实现你的理想、达到你的目的,那你所采取的措施就是得当的,合理的,科学的。
    摄影构图,在于确立摄影画面中那些你认为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客体,并把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客体在取景器里安排相应位置。安排位置的方式通过你对合理的选择镜头、拍摄位置、拍摄角度来确立。你的机位无非是前后左右高低的移动,或者把主要客体和非主要客体重新布局。在突出什么和选择什么陪衬的同时,也会考虑对干扰物的排除。这通过取景的取舍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光圈的虚化来完成。但谁是主要的客体,全由你决定,只要不违背客观规律即可。
    所谓的客观规律在于,如果你拍摄的主体是手表而不是模特,模特是手表的载体。此时,你把模特的微笑拍摄的再优雅却看不到手表的标志和特征,也不能算合格的手表照片。这时的手表不过是你人像摄影中模特的装饰物而已,手表虽不是画蛇添足,但已经主次不分远离主题。对于拍摄具有历史纪念物的风光照片,哪些才是主体标志,哪些才是陪衬,却不是由你决定的。那都是定型的历史,你需要的是再现,而不是篡改,更不可能重写。
    所谓的摄影规则,就是曾经的摄影家成功的范例。但凡范例,都可作为学习和进阶的借鉴,也是奋斗的榜样。榜样可以学习,但无需复制。你的思想属于你,他的思想属于他。你可以效仿他的画面,却无法复制他的灵魂。更何况你也不会想复制他的灵魂,你想的肯定是超越和如何超越。
    追求卓越,并愿意和同样追求卓越的人共勉,和同样追求卓越的人在一起,才会有追求卓越的激情。当你身陷一群甘愿一辈子原地踏步的群体,他们非但不愿追求卓越也不可能追求卓越,反过来却会劝说你放弃追求卓越。因为追求卓越是一件苦差事,不但要求心力的付出、体力的付出。情商是控制自己情绪和把握对方情绪的能力,情商由智商部分决定,而你的情绪由你自己控制,你选择堕落还是随波逐流,你是选择逆势奋起还是乘势前进,都由你决定。要切记:追求卓越的路上有更多卓越的人在行走,他们都会成为你的同路人。不要担心孤单和寂寞,你现在的寂寞和孤独在于你还没有真正上路。一旦你踏出家门走向奔赴卓越之路,你就会发现,有太多追求卓越的人在向你招手,给你加油,为你打气。因为他们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也不想孤独,你们会成为新的朋友,新的同好,新的同路人。
    摄影的创作在于追求卓越,在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此时的规则,既是你学习基础知识和丰富创作力的基石,也是积淀,但你必须要清醒的意识到,如果你为那些规则所困,你将止步不前,变成一个循规蹈矩的庸才。当你熟练了摄影用光和构图的基本功和科学原理之后,你要做的是找到你自己,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拍摄。把那些制约你的摄影规则统统扔掉,要执着的向着制造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前方奋进。
    摄影的价值在于视觉语言,没有任何语言胜过摄影图片具有可见性的丰富话语。但摄影画面传达的信息能不能吸引观者的注意,引起共鸣,产生震撼,全由你决定。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会影响你的观察力、判断力。但是性格最终决定成败,犹豫不决的人对于稍纵即逝的瞬间往往会踌躇不前,胆大心细者才会不错失良机。
    摄影绝不是拍摄三千张选出三十张这样简单,如果你沉溺在三千张里选出三十张的繁复的劳作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辛苦烦躁之后,你也许会失去对摄影的兴趣,激情也会被消磨殆尽。不知道如何拍摄的时候,还是要学会耐心的思考,想一想为何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反思永远是进步的桥梁。反思的越多,进步的越快。
    摄影是以照相机作为工具记录影像的过程,只有充分挖掘镜头和成像材料的潜力才能更好地获得作品的成功。摄影作品的得奖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通过有限的摄影奖项来判断一个摄影人水平高低是不公允的。只要学会聚焦和按快门就会照相,不论摄影人的文化功底与艺术造诣高低十分钟就能诞生一个摄影家的片面说法就是这个现象的普遍写照。而优秀的摄影人应该具有扎实的摄影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拍摄镜头的快速捕捉能力。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摄影人把目光集中在风景风光和对美丽大自然的拍摄上,这本身是件好事,为什么我国的摄影人会如此追求对这些唯美体裁的积极挖掘呢?有中国历史的原因,倾向于在山水之间寄托情思是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文人情怀,也表现为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学者自我寻找心灵寄托的人格特点。世界上不论哪个种族和民族,除了肤色不同以外就是信仰和习俗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的生存环境而不是天生所具有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种族和民族只要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具有同样的经济基础和受教育条件,经过几代人的磨合,他们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不会有太大太大的差别,审美趋向也不会相差太悬殊。真正构成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不同的是社会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当然也包括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伦理传统观念。个人信仰与民族信仰相统一,宗教信仰是社会聚合与稳定的粘接剂,信仰的多样性中存在文化的共性,而希腊罗马与美国也都是民族对抗与冲突过程中逐渐融合发展的成功典型。因此开放的中国如何把握机会,充分地吸收世界上各种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应用在包括文化艺术在内的国家建设上是非常重要的。西方的以人为本和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内涵是各自在从事艺术创作中表现手法不同的根源之一。
    任何一个地方的风光风景,不是天天会出现最佳的观赏点和观赏光线。特定的地理特点只有几种特定的光线和季节以及特殊的天气现象条件全部或者部分具备时才会有更完美的拍摄机会。对于大多数并非当地的外地摄影家,很难能够充分把握这些机会。时间金钱或许都不允许,这样匆匆来匆匆去,很难拍摄回自己非常满意的照片。如果侧重过程,注重感受和体验,无疑会得到收获,满意而归。如果更加关注拍摄结果,就需要对你拍摄的体裁进行周密的研究、对你的拍摄计划和路线进行周密的部署,需要早出晚归,面临野外生存困难,这些是需要克服的,当然也锻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


    举个简单的例子,风光摄影中经常有人文景观的点缀,也就是建筑物。我在拍摄布达拉宫时就遇到了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理解和认识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作为藏传佛教的神圣建筑,作为摄影创作者面对的对象是一种神化的物,而她作为物化的神是虔诚者面对的对象。但不论是物化的神还是神化的物,在拍摄时务必要考虑画面中具象物之间的关系,画面左下角形状类似佛塔的充当电缆线的支撑物其实是一种佛塔形状的电线杆,即便是因为拍摄时无法选择更理想的位置在构图时将他们排除在外,我也尽量不让它们在画面中占据更大比例。无论如何都要体现出藏传佛教圣殿的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群的神圣和庄严这一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核心主题。远看规模,近观细节。尽管物化的神的神性和神化的物的灵气,分别是观赏者和创造者面对的问题。拍摄者则必须要设法把神化的物变成照片中的物化的神。如何用一张简单的图片就能让观者获得最关键的信息,做出最直接的判断,考验的是拍摄者举起镜头对准哪里,和如何取舍的问题。摄影创作就应该拍摄出其中的文化和哲学内涵,否则仅仅是画面热闹和色彩耀眼而已。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不代表是绝对真理,更不是金科玉律,毕竟拍摄是很感性的个人行为,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去记录自己认为美的画面,只要能给自己带来愉悦也都无可厚非,但也要让未曾到过现场的人通过图片传达的信息了解你所拍摄的场景为好。其他题材摄影创作活动同样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 


    当今世界是个崇尚个性张扬的社会,但是张扬个性并不是要表现另类,另类不是好的个性发挥。摄影人也需要社会认同,希望创造人生最大的价值,探索自己能力的极限,实现自己的终极梦想。摄影作品吗,本来就存在你喜欢他未必喜欢的缘故,只是自己心态要平和些,争取发现不足、争取更好、一次一个台阶,让人感觉你一直进步、发展。逐渐的,不喜欢你的开始喜欢你,不认可你的开始崇敬你。只要自己抱有正常的平和的心态并具有常人达不到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聪明的头脑,处世冷静果断、知识渊博具有涵养、文化底蕴深厚、甚至组织驾御和社会协调能力突出、具有热心,为人做事大度大气,谁能不认可你都是怪事,除非他完全出自无奈的嫉妒。 
    摄影需要投入,不论是金钱还是精力,广大摄影人应该鼓足勇气,拿起相机,去记录你周围的一切有意义的场景,纪录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也是一种别样的风光摄影创作。坚持摄影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向着推进人类和平、共同文明、共同发展、共同幸福的主题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题材挖掘。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用我们震慑人心的作品感动人类、启发人们,在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和美丽景观的过程中,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审美需求和愉悦的同时,也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使人类朝向更加文明的明天迈进,也应该是我们摄影人最为崇高的理想,更是永恒的创作主题。 
    在我国全民族素质大大提高和各种相机得到普及的今天,坚持正确的文艺方针,在新时代文艺思想指引下,更多得到专业艺术美学熏陶、拥有完整的正常人格、具有自由创作激情和更高审美价值趋向的各种风格独特的优秀摄影家会脱颖而出,丰富人类艺术生活,展示新的开放的中国的艺术魅力,这种欣欣向荣的艺术氛围也正是我们共同期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学术氛围和艺术创作空间将会引领摄影艺术走向新的辉煌。


有的放矢的拍摄是成功的关键更是基本功

    没有任何文明是突然间从天而降的。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每个地区的人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在每一次的文明冲撞和融合中,都会或多或少的保留下自己祖先的烙印。作为中国摄影人,我们在挖掘中国题材的过程中,摄影画面要传递出文化特征和地方的风土人情。这只有通过积累渊博的知识,练就拥有深邃的思考力的洞察力,掌握好手中摄影器材的成像特点,挖掘器材性能,只有熟练掌握了器材技术的特点才能发挥其极致效能,才会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拍摄行为的稳准很,作品才会有思想高度,构图才会严谨和谐,透视关系才能突出重点,内容才会有内涵深度。
    有的放矢就是要在拍摄行为发生之前,迅速而又准确的确定好构图中的要素,对准被拍摄对象迅速完成拍摄。要想有的放矢,就必须要知彼知己。知己,就是要了解手中摄影器材的功能和特点;知彼,就是要了解被拍摄对象,能一步到位的挖掘到被拍摄对象的灵魂所在,并在合理的拍摄角度以理想的光照条件下获取完美的画面。其实这些都是摄影的基本功。
    摄影的实现信息传播和满足赏心悦目的两大作用永远不会过时,摄影画面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凭借尽可能清晰的画面携带更丰富的信息量。对于美的无止境的欲求也对相应摄影器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照相机具有视频拍摄功能和电影电视摄影机具有照片拍照功能让二者的功能相互接近,所有这些要求也对各类型的摄影器材提出了更高更丰富甚至越来越苛刻的功能性要求。摄影是通过照相机的影像记录功能实现拍照的,而如何才能拍摄到精彩的照片取决于优秀摄影器材的技术基础和摄影者的洞察力、抉择力。前者确保我们能不能获得扎实精准的清晰画面,后者决定我们选择什么被拍摄。一幅构图严谨、用光精妙的照片是技术基准,而意涵丰富、信息传达准确的内容是照片的灵魂。对被拍摄对象充分理解的能力和对手中器材性能充分掌握的能力,也算另一层追求鱼与熊掌尽量兼得的基础历练吧。


    好的摄影作品非但要构图严谨,还要能传达出准确的信息。也不能仅仅为了追求构图和谐而把次要的陪衬变成了华丽的主体,而把最神圣的主体矮化为次要的陪衬。这不是摄影构图本身的错,是拍摄者的历史无知导致的必然。所以要讲,要反复强调的则是知识储备的重要性,知识就是力量。同样的,即便是在天安门前留影拍摄纪念照,也尽量不要让主体人物的高度高于天安门城楼。因为天安门城楼作为国门的标识性意义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她本身又是宏大的壮丽的,也是神圣的,庄严的。在这样庄严性的建筑物面前留影一定要注意比例关系,尽量避免用超广角镜头把人物呈现出比天安门还伟大的形象。以此类推,在国外的神圣宗教建筑物前留影也好还是拍摄建筑物或者建筑群也好,都要注意主次比例关系的融洽和和谐,不可反客为主或者主次颠倒。这是拍摄者对历史宗教的尊重,和是否信仰其宗教教义无关。
    对于风光摄影而言,选择拍摄时的拍摄位置也至关重要。一旦你选定的拍摄机位确定了,无论你更换什么样的镜头,拍摄几组照片,哪怕是更换了所有镜头并采取了全视角拍摄,但由于位置的局限性,透视效果的核心点是不会变化的。为此为了获得更多不同的画面,也就是通过改变前景的方式改变画面,那就要多选择不同的位置尽可能的多拍摄多角度的同一场景和同一主体,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勤快一点,迅速一点,就会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更多不同画面的机会。
    太阳的自转速度和地球的自转速度没有改变,地球的公转速度也没有变,为何太阳的日出过程要远远快于日落过程?这其实是个简单的物理自然常识。日出的太阳迎面而来,日落的太阳背面而去。对于走向自己的太阳和远离自己的太阳,速度一样的前提下,切向角的变化速度是不同。同样的,越短的波长的光经过大气层时,经过越长的距离,被大气层吸收折射漫射而阻挡掉的就越多。所以日出日落时分,你所处的位置正处在经过大气层的红光比蓝光比例高的多的时刻,照片中的特定区域也才会呈现出暖暖的红色或者橘红色。
    摄影画面能不能达到精彩的程度,取决于拍摄角度和构思技巧。能不能选择好拍摄角度取决于地理限制和你的主观作为,尽可能在不受地理环境约束条件下寻找到最佳拍摄角度是能不能拍摄到好照片的第一步。在最佳的拍摄点也就是所谓的最佳用光取景点如何构图取舍,取决于你的知识结构构筑的审美价值观。最终也正是你的审美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引导你寻找适当的拍摄位置确定合理的拍摄角度,选取合理照度下的构图取舍。

摄影艺术的高度取决于创作者的文化高度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对应着那个时代的艺术也必然都是时代的缩影,带有时代的烙印,包括风光摄影在内的摄影也不例外。脱离时代的艺术是不真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和不知所云的。
    描绘秦汉或者盛唐时期的艺术,不论是影视还是图片,都要清楚那个时代的特征,礼仪规矩、服饰特点、建筑形态。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出行方式和等级规则,那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否则总会出现历史穿越,历史穿越对于观众和读者构建历史的认知会产生误导,引发曲解,诞生误会。譬如,竹林七贤是一个群体,但不是一个时代,有些人之间更无交际。如果你在视频风光纪录片的解说词里口口声声他们之间是何种致密好友的说辞,只能凸现你对历史的无知,你在历史无知中创作的艺术作品更是对历史的玷污和亵渎。
    每个时期每个地域的人们在适应气候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和气候、地理密不可分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形态,自然风貌的形成是气候、地理、历史和人类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何种景观最具代表性和为何这种景观最具代表性,都有其不可分割的历史密码,而各地域的服饰特点和审美取向也就都必然是和历史与地理高度契合密不可分的。同样的,北方草原的牛和南方泽国的牛及西藏高原的牛,在形态和体征上也都是截然不同的。你若能把南国的水牛安置进内蒙大草原的背景中,这样的风光摄影作品岂不被人当作历史无知的具体体现?
    任何民族和种群,不论其生活条件多么艰难或者物质财富多么丰厚,都不会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于食物和住宿等的生命维持和延续上,也就是说温饱之后都会有一定的时间通过一定的活动以某种形式享受美,这就使人类审美和愉悦的艺术的出现成为可能。理想的艺术形式主要来自于最原始的那些具有高超技术的匠人在实践中提炼和提高了创作标准,使得它们有可能以一种原始的美的标准形式用一种赋予想象力的表达方式发展着。只要有想成为艺术家的理想的人所努力追求的美的理想存在,艺术家的行为就存在着,追求美的努力就存在着。有无成就无关紧要,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或者其他悟性原因,创作者或许无法实现这种艺术理想的成就。毫无疑问,他们所追求的东西依然存在着,很多人想实现表达美的冲动依然存在着,但是其中一些人却由于缺乏对于美的理解的知识和表达技巧,他没有最终成为艺术家,但是人们成为艺术家的梦想一直没有中断过,艺术探讨的人类行为就一直没有也永远不可能止步。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上出现过几个文明中心,而且都走过了几乎相似的从无到有、从初创到强盛又转到衰落的过程,每个中心都有其整套严谨的社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很容易的产生已经发现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真理和人类发展的总体规律的幻觉。现在的真理不过是过去对世界认识的总结,未来的真理也不过是在今天的认识基础上的总结和发展。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每当人们宣布发现某个规律的时候,艺术也伴随着发生巨大进步。而当艺术家们急于宣布找到一种艺术真理时,真理本身即将阻碍艺术的继续发展。
    当一切的以摄影为手段的包括电影、电视剧、微视频和平面照片为载体的视觉艺术因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成熟,以及以互联网为纽带的自媒体时代来临,所有人几乎都有变成媒体发布者的可能,只要你有参与者的热情,也有参与者的技术基础,每个人就变成了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和发布者。而真正优秀的摄影艺术家一定是洞悉社会的犀利观察者,历史感悟者。要做到这些,如果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基础,有渊博的历史文化积淀,加上娴熟的艺术再现技巧,那一定会为成为独树一帜的优秀艺术家助一臂之力的。
    缺乏文化底蕴的艺术是瘸脚驴,为了功利而功利的艺术创作是对自己人格的羞辱,破绽百出的艺术作品是对艺术的玷污和亵渎。但愿背离历史背景的艺术作品能够越来越少,符合历史常识的艺术作品越来越丰富多彩。艺术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代人的灵魂高度。

    臭哈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为第七届中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和首届中国国际摄影理论高级论坛撰写过文章。先后为《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摄影之友》、《照相机》、《感光材料》等摄影期刊撰写摄影专栏文章几十万字。

      喜欢臭哈苏的朋友,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选择识别二维码后加关注,你将会第一时间获得臭哈苏此后发布的所有精彩内容。

微信公众号:臭哈苏

图文:经臭哈苏先生授权,同意中国摄影在线发布。转发,须经作者授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