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在线-中国互联网品牌50强

非洲苍穹下:点燃自己,或治愈自己

2022-12-19 12:51| 发布者:cphoto| 查看:1043| 评论:0|原作者:程萌

摘要:《非洲苍穹下》(On Africa Time) 是一部结构繁复的摄影笔记,也可视为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算是国内首部关于非洲营地的作品,由近四百幅非洲摄影作品和十五余万文字组成。深入东非和南非腹地,亲自体验20多间野奢 ...
《非洲苍穹下》(On Africa Time) 是一部结构繁复的摄影笔记,也可视为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算是国内首部关于非洲营地的作品,由近四百幅非洲摄影作品和十五余万文字组成。

深入东非和南非腹地,亲自体验20多间野奢营地的探奇故事。从《走出非洲》中丹尼斯·芬奇·哈顿(Denys Finch Hatton)和波尔·布利克森男爵(Baron Bror Blixen)那个殖民时代开始,就已有了野奢营地的雏形。现代意义上的这些营地,散落在非洲探险历史的延长线上,融合了当代影视和文学作品的传播效应而更加令人神往。



那一个个各具特色的营地,就像探索非洲的一道道神奇之门,既为异乡人提供安全且贴合当下生活方式的观测点,同时也对应着当地的历史传奇和环境共生等各个侧面。

《非洲苍穹下》无疑带着强烈的异域神秘性和视觉冲击力,展现着非洲莽原上许多生灵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情态,并带着悲悯的情怀,不时地反观人类自身。在不倦的行旅之外,我完成了自我发现、自我治愈和自我救赎的过程,来对抗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空虚和荒芜。离别之后,即会发现那些远方的点点烛光,依然闪烁在记忆的原野之中。那是比阳光更静的火焰,只有时间能击垮它们。

在展现非洲生活的经典文学作品中,从《走出非洲》到《乞力马扎罗的雪》,都充溢着自由精神和对非洲旷野无尽的眷恋,也观照着急遽变化中的非洲生态环境。对于那些在非洲狩猎潮中的“白色猎人”而言,这是一个失落的世界;而我们来说,生态旅游(Ecotourism)盛行,亲近自然,更多的是为了感知自然天意与野性,完善内心深处的文明。

许多时候,非洲并不是一个远离我们的隔膜存在:当我们深陷于光怪陆离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困顿和无力感的时候,非洲那片亘古的大陆,以自然永恒不变的法则,昭示着谋生与谋爱的秘诀。





在目击和想象之外,非洲时常会带给人一场场猝不及防的感动。读那些野生动物的故事,就像读我们自己。敬畏自然与生命,寰宇一家悲欢同。

我们在光与影之间穿行,同时向往着天空和大地。俯瞰苍茫原野,怀想在黎明时抵达的航班,还有那远方的篝火。那样的丛林和秘境,那样的影像记忆,令人永志不忘。

苍穹下的生灵

《非洲苍穹下》所描绘的这些野生动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或者不意味着什么?如何能更深入地了解自然世界的生活? 

在粗粝炙热的非洲草原触摸地球的生命感,凝望星空,寻觅动物,静静聆听翠鸟的歌唱……这不仅是身体的旅行,更是精神的舒展体操。

很久之前读过我的专著《华丽巅峰》和《时尚候鸟》的一些读者都会知道,我是最早拍摄巴黎时装周(Prêt-à-Porter)和伦敦时装周(London Fashion Week)的华裔摄影师之一,记录下那个时尚鼎盛时代的无数魅影。为何我在这些年会如此热衷于拍摄非洲和极地呢?

原因在于,多年前我深入非洲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心灵震撼。有一次在万基国家公园,气温异常炎热,植被稀疏,不少羚羊吃不到草,就踮起脚来吃树叶,但树上的叶子也不多。




我意识到由于全球环境的变化,全球仅剩的这些野生动物也处于食物的短缺之中,如果不给予更多的关注的话,事态可能会更为严重。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我认为“没有这些野生动物,也将会没有人类自身”这句话绝不是危言耸听。

我常年深入非洲的一些自然保护区。每次踏足那块神奇大陆,我都会忆起凯伦·布里克森(Karen Blixen)在《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中写的那段话——“在这样的空气中,你轻松地呼吸着,信心满满,心灵轻盈,幻入画中。在高地的清晨一觉醒来,心中就会想到:我在这里,来到了我应该来的地方。” 

在非洲,我不仅接触了包括“非洲五大”在内的各种动物,更重要的是,试着去学习到怎么尊重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它们和我们一样有着高贵的权利:被尊重和不被打扰的权利。尊重生命,意味着尊重所有庞大的或幼小的生灵。




我忆起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和他的《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 and Other Writings),这是一本关于环境保护的自然随笔集,同时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发轫之作和环境运动的开创性作品之一。奥尔多·利奥波德首次推出“土地伦理”这一概念,认为“土地共同体”包括土壤、水源和野生动植物,而“土地伦理”则是要把人类从征服者的角色,转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任何对于土地和野生动植物的破坏行为,都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沙乡年鉴》于1949年首次出版。《纽约时报书评》称赞其为“一本观点鲜明、充满生机之书”,后人也将其视为自梭罗《瓦尔登湖》(Walden)之后最好的一本自然著作。这部经典作品在现在看来依然深具现实意义。最初的伦理学观念是用以调节人际之间的关系,后来扩展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更多的人意识到,当代日益恶化的环境现状,迫切需要建立起关于人与土地之间的伦理观。

在非洲的漫旅中,这种感受变得比较强烈。在一家私人保护区参观时,天色越来越暗,司机打开了车灯,四周寂静一片,只能听到嗡嗡的马达声。气温很低,每个人围上了一条随车带来的毯子。突然,一群跳羚出现在前方的道路上,司机立刻下意识地把远光灯换成了近光灯,等跳羚消失在路旁的丛林后,才又重新开启远光灯。我问司机:“你刚才为什么要换灯光呢?” 司机回答道:“因为远光灯有可能会晃到动物,使它们受到惊吓,像跳羚这种动物受到惊吓后会慌乱地跳开,容易造成骨折或者其他的皮肉损伤。”

这样的故事在非洲保护区里不胜枚举。如果我们都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像尊重人类自己一样尊重野生动物”时,自然保护的前景就会完全不同。




我遇到的“非洲旅人”,其中不少是来自英国,有的是夫妇同行,也有相当多的独行者。他们大多是中年人,头发花白,双眸明亮。这个昔日的帝国有着悠久的地理探索传统,在非洲最早的一批探险家中,戴维·利文斯敦医生兼传教士就来自英国,此后有更多的人不断前来。而在法语中,有专门一个单词“Mal d’ Afrique”(非洲瘾),就是指到访非洲后所产生的怀旧情结,并渴望再次回到那里。

我们从生命的原野上和急流中汲取灵魂的滋养,同时也渴望成为见证人,见证着这片谧静而野性的土地的变迁和正在面临的危机。




如同非洲最大的塞洛斯自然保护区给我留下的一些记忆,就像一张略为烧焦的老照片,四周有一圈黑色的边,暗示着灼热过,曾被燃烧,又被熄灭了火焰。这个自然保护区,现在就像有了这样一圈黑边的照片。

塞洛斯那个绝美的野性世界,在没有更多人知晓的情况下,黑犀牛已不见踪影,大象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在坦桑尼亚最大河流鲁菲吉河的上游,建造水电站的动议,一直就没有消失过。还有在南非原始秀美的“狂野海岸”开采钛矿的计划,也一直没有被放弃过。这些动议让一些环保人士情何以堪?

总有一束暖光,让人目眩神迷

在本书中,从私密舒适的野奢生活到蛮荒之地的野生动物,这足以构成一幅当代社会的广阔画卷——奢华与贫困、环保与发展、多极化的社会意识交织在一起,相互对立而又试图融合起来。

在影片《走出非洲》中,有着这样的一句台词:“我总是两手空空,因为我触摸过所有。我总是一再起程,因为哪里都陋于非洲。”这句精妙之言给旅行者营造了丰富的想象——我们平时所居住的地方,究竟在哪些地方陋于非洲?非洲到底在哪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呢?

对于那些尚未抵达的人士来说,他们希望看到非洲的令人惊喜之处;而对于那些反复到访的资深旅行者而言,他们则希望有着更多的可能性,来领略这片自然乐园中的神奇和壮丽。




我曾一次次地飞抵非洲,在一个纷杂而宏大的框架中,来了解非洲文化的深厚。如同我在飞机上,注视着原野斑杂的地貌,回想着,自己又一次探寻了非洲的深邃秘密。这是在自然与历史之间的一次宁静探险。

这不仅仅是一场场华丽的冒险,更是让非洲凝入血液的旅程,并潜入内心深处,珍藏。这是一种纯净而深情的美。

年复一年,我在苍茫的原野上,回想着“Safari”的历史。在今天,“Safari”通过传媒已广为普及,人们通过电影和文学作品,熟知了一些冒险和浪漫的往事,但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Safari”还像100年前的一样吗?对于非洲的自然世界,我们还有多么漫长或多么短暂的未来?




按照一位西方记者的说法,“灵魂翱翔的景色,让你的脊柱刺痛,然后展现一种只有在非洲才能让你感觉到的景观。”这就是非洲的“美丽之痛”。

这样的野生世界自由、残酷而快乐。这样的旅行生活狂放、轻松而自在。这些野生的生灵,身上有着自然而高贵的气质,与它们的亲近,每每都会唤醒自己原始的激情,但这样的接近,已变得越来越奢华,因为在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每一次亲近,都已变得弥足珍贵。

从整体上来看,签证限制、边境关闭和活动隔离等措施,已经严重限制了年旅游收入约为1660亿美元(占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8.5%)的非洲旅游业。本来已经面临物种濒危和偷猎威胁的野生动物群落,现在又被这场人类大流行病所祸及,令人感慨万分、唏嘘不已。这是一个被伤害的自然世界。

此时,人类和那些野生动物似乎处于某种共通的困境中,同罹深切而复杂的病痛。人们在遭受到惯常的伤痛之外,还增加了旁观他人痛苦之痛,由人及野生动物之痛。这是一种“寰宇一家”的哀痛。 

2020年7月,在博茨瓦纳的卡万戈三角洲和北部地区,发现已经有超过350头大象离奇地死亡,横尸片野,其中有 70%的大象尸体集中在水潭附近。这些大象死前曾一直疯狂地绕圈踱步,接着脸朝地倒下迅速地死去。更为诡异的是,连食腐的秃鹫都对这些大象的尸体绕而远之。




2021年6月中旬。在马赛马拉的朋友传来消息,雄狮疤面已于6月11日去世,走完了它14年的狮生岁月。在网传的照片上,那个曾经威风凛凛的疤面瘦骨嶙峋,虚弱地趴在草丛中,令人顿生感慨。一代传奇就此落幕,但这片繁茂的野性之地,依然繁茂如初。

非洲炙热的岁月,时常幻化成记忆与回声。



(本文辑自《非洲苍穹下》后记,小标题由作者添加,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授权发布。)


著者:程 萌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责任编辑:崔 萌

装帧设计:薛 宇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内容简介: 

“我年复一年地来到非洲,其实是在寻找一种深入心魄的感动的力量。野性的自然永在,温情的心灵永存。” 

“在我的眸光之外,自由的生灵和远处的地平线同在。塞伦盖蒂那些清亮的眼睛,它们在记忆深处,凝视着我……”


——程 萌

本书为摄影家程萌的非洲野游笔记,以大量迷人的图片讲述非洲的故事。程萌在非洲20多个野奢营地进行考察,看到了许多难见的场景,捕捉到很多令人感动的瞬间:浩渺的天地、表情各异的动物、人与动物的相处……程萌用镜头记录下来了这些,勾勒出了一个纯朴的野性的仿佛亘古不变的非洲世界,但其中跳跃的鲜活的力量,会使我们深陷光怪陆离的日常生活中的内心沉静下来,也会让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嘉宾简介】


程 萌

作家,摄影家。

他横跨人文地理和国际时尚两大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常年深入非洲、北极和南极等地,持续关注全球的环境现状,在野生动物摄影领域独树一帜。

曾两度荣获中国新闻奖,其摄影作品被多家国际影像博物馆永久收藏。出版有《西欧时装之旅》《华丽巅峰》《心灵居所》《橱窗里的彼岸》《水恋欧洲》《时尚候鸟》《水岸九歌》《琴岛低语》《极地天穹》等作品。


刘 燕

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导,博士,生命美学研究者。

师从“生命美学”理论的创立者、国内著名美学家潘知常教授,致力于生命美学的研究,从事情感艺术、艺术创作和美学经济等领域的研究,擅长心理分析,在情感艺术和创造力的开发上独有研究。出版有理论专著《爱与存在》《创造力与情感艺术》和诗集《世界上只有一朵花》等。


金晓旭

非洲之傲列车(Rovos Rail)和东非Bushtops野奢营地中国市场负责人。

曾供职于南非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和南非国家旅游局。随后从事非洲目的地及高端产品的推广营销,前后超过20年,前往非洲旅行30余次。

他热爱非洲,将多个非洲顶级营地、酒店集团及非洲之傲列车品牌成功引入中国,并使其成为国内众多旅游者的心愿。在多年的从业经历中,与众多业界伙伴一起推出“非洲野性奢华旅行”的全新理念,并倡导生态旅行、家庭旅行和负责任旅行的模式。


杨 光

新西兰旅游局大中华区公关经理,资深旅行行业从业者。

大学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法制新闻学系,从事新闻工作,后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进修全球社会政策学,曾撰写以“援助非洲”为主题的论文。她对旅行、摄影、艺术及音乐都有浓厚兴趣,对世界上瘾。旅行,不止是对外延的探索,更是向内的追寻。


璩瑞琪

教师、摄影师。

2017年,获南京艺术学院摄影专业学士学位。2020年,获南京艺术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硕士学位。影像展览与策划经历的包括2019年美国克瑞顿大学 “Seeing the countryside through young city eyes”影像展,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对话高校国际影像展,2017年林端美术馆“浮影·迷踪”毕业特展,2016年平遥国际摄影节南京艺术学院影像展,2016年传媒M+大师工作坊当代人像展等。


艾 佳

辽宁广播电视台 FM89.5《我爱悦读》节目主持人,多年从事一线采访和主持工作。曾荣获“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采写的多部作品曾获得省级新闻奖。她毕业于辽宁大学新闻系,喜欢旅行,游历过法国、意大利、瑞士、希腊等国家,相信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礼品赞助

本场线上分享会将设立5次抽奖机会,一共送出5份由南非旅游局特别提供的南非旅游纪念品,有DVD折页、笔记本、U盘、餐盒和10只独立包装的口罩。

在最后,请欣赏由辽宁广播电视台《我爱悦读》节目主持人艾佳朗读的《非洲苍穹下》片段,选自第21-29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