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摄影展览指南

2015-1-14 08:46| 发布者:zhcvl| 查看:1923| 评论:0

摘要:书名:摄影展览指南 著者:谢丽·瑞德(Shirley Read) 译者:毛卫东 书号:978-7-5100-6006-9 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开本:190*260mm 印张:14 插页:4 字数:275千 版次:2013年7月第1版 印次:2013年7月第1次印 ...

书名:摄影展览指南

著者:谢丽·瑞德(Shirley Read) 译者:毛卫东 

书号:978-7-5100-6006-9 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开本:190*260mm 印张:14 

插页:4 字数:275千

版次:2013年7月第1版 

印次:2013年7月第1次印刷 

定价:39.80元

推荐语
  
一个展览应该、可以专业到什么程度,一定有一个标准在。现在,我们可以在《摄影展览指南》一书中找到这样的标准并且实践之。华文世界第一部展览策划的理论指南和实用手册。
       ——顾铮,批评家、摄影策展人
  
这本书不仅是建立摄影行业标准与策展“门槛”的工具书,还是引导青年摄影师和艺术家如何“出道”的教科书,更是一本写给普通观众的展览“阅读”指南。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技不如人,而是知不如人。我相信这本书可以较大程度填补我们对摄影、艺术、展览和市场操作背后的知识空白。
       ——蔡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M)学术部策展人、雅昌摄影网艺术总监
  
对摄影师来说,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经济时代,展览是自己的作品得到展示的最佳途径。我本以为我们对展览已经知无不尽,但是本书中的展览经验和最新案例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更加新颖开阔的思路。助你踏上职业生涯的上选读物!
  ——M2 媒体工作室  

本书特点

最实用、最全面、最值得入手的备展手册、观展指南

从计划的制定、空间的选择到展览的筹备、实施、推广以及展后的评估总结,拥有广泛实战经验的策展人教你全方位把握展览的流程

大量设计图解、文档模板,实用流程清单和备忘列表,事无巨细,关注细节

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展示展览界的最新动态,最新鲜、最立体的展览方式为你的展览设计提供更多启发

  图1.1 “这些图片取自一个我拍摄了大约一年的系列。当时我对都市生活不稳定和一瞬即逝的特性很感兴趣。之后我将它们编辑成一组,对醒目的红色所具有的含义进行展示。在都市环境中,红色有指示和保护的概念。有时候,编辑图片的过程是回顾并重新开始拍照的过程或者坚定最初想法的过程。”——蒂姆•尤尔斯(Tim Youles),图片版权 © 蒂姆•尤尔斯

  图1.1 “这些图片取自一个我拍摄了大约一年的系列。当时我对都市生活不稳定和一瞬即逝的特性很感兴趣。之后我将它们编辑成一组,对醒目的红色所具有的含义进行展示。在都市环境中,红色有指示和保护的概念。有时候,编辑图片的过程是回顾并重新开始拍照的过程或者坚定最初想法的过程。”——蒂姆•尤尔斯(Tim Youles),图片版权 © 蒂姆•尤尔斯

作者简介

谢丽·瑞德(Shirley Read),现居伦敦,独立策展人、展览教育工作者。现为伦敦传媒学院(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摄影与档案研究中心的研究专员,从事英国摄影展览的发展研究工作。她曾在国家风景摄影会议(National Photography Conferences on
Landscapes)策划组织了《变幻的风景》(the Changing Views)。此外,她还定期采访摄影师,进行英国摄影口述史工作(大英图书馆“国家有声档案馆”项目的一部分)。

毛卫东,出生于1968 年,现任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译著主要包括:《艺术制造》《东村》《占卜者之屋》《针孔摄影》(2012年,后浪公司策划出版)《卡什肖像经典》(2012年,后浪公司策划出版)以及大量当代艺术文献资料。 

  图1.2 “2005 年,何伯英在黑斯廷斯(Hastings)海边小镇成立了一家华人照相馆,并邀请路过的居民和游客来拍摄肖像。她有约400 幅生动的‘21 世纪类型’的影像成果。何伯英对中国人影像档案的研究,就像中国人透过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照相馆拍摄的照片看西方一样,这使她对颠倒这一过程产生了兴趣,即让‘英国人’置身于想象中的19 世纪后期的华人照相馆里。从策展的角度出发,大量不同的主题从这一作品中浮现出来——多元文化、青年文化、阶级及英国人的古怪举动,所以如果还要保留她最初的想法,为展览而精心选择便至关重要。”——引自“21 世纪类型:摄影研究”(21st Century Types: A Photographic Study)所有图片版权 © 何伯英(Grace Lau)

  图1.2 “2005 年,何伯英在黑斯廷斯(Hastings)海边小镇成立了一家华人照相馆,并邀请路过的居民和游客来拍摄肖像。她有约400 幅生动的‘21 世纪类型’的影像成果。何伯英对中国人影像档案的研究,就像中国人透过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照相馆拍摄的照片看西方一样,这使她对颠倒这一过程产生了兴趣,即让‘英国人’置身于想象中的19 世纪后期的华人照相馆里。从策展的角度出发,大量不同的主题从这一作品中浮现出来——多元文化、青年文化、阶级及英国人的古怪举动,所以如果还要保留她最初的想法,为展览而精心选择便至关重要。”——引自“21 世纪类型:摄影研究”(21st Century Types: A Photographic Study)所有图片版权 © 何伯英(Grace Lau)

内容简介

一场成功的摄影展览,需要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本书从计划的制定、空间的选择到展览的筹备、实施、推广以及展后的评估总结,为你提供按部就班式的指导。作者还结合自己在展览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精心为读者提供了与画廊的沟通技巧、照片的装裱悬挂等大量知识,书中配有清晰的设计图解、贴心的文档模板、实用的流程清单和备忘列表,并以研究案例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展览界的最新动态,助你完成展览梦,踏上摄影事业的生涯。

上架建议 摄影、艺术、大众读物
读者定位 摄影师、摄影爱好者 策展人 展览爱好者

  图2.1 《 “返航”之无题》,2006 年,30×40 英寸c-type照片。图片版权 © 埃斯泰•泰克曼(Esther Teichmann)

目录

简目
第一章 背景 第二章 寻找展览空间第三章 计划与研究第四章 文字、印刷和宣传资料第五章 准备布展第六章 布展及后续工作延伸阅读
重要词汇
致谢
出版后记


细目
致中国读者 1
第一章 背景 1
1.1 何谓展览?  4
1.2 关于展览的无稽之谈 5
1.3 举办展览的八个理由 6
1.4 何时不要举办展览 8
1.5 制定展览计划 12
1.5.1 制定短期展览计划 13
1.5.2 制定个人展览计划 14
1.5.3 推广工具 14
名片 14
明信片 15
光盘 16
作品集 17
网站 19
1.5.4 支持体系:联络网、工作组、志愿者和顾问 20
  工作组 21
  志愿者 23
  社会关系网 23
  顾问 24
1.5.5 了解画廊的运作方式 25
策展人的角色 25
参展人、画廊总监和策展人的不同工作内容 31
1.5.6 观看展示和策展过程 32
案例研究(一):毕业作品展 38

第二章 寻找展览空间  45
2.1 收藏级照片的保存问题 47
2.1.1 存放 48
2.1.2 触摸 49
2.1.3 损坏 49
2.1.4 图片说明 49
2.1.5 总结 50
2.2 从哪里开始寻找展览机会 50
2.3 编辑作品 51
2.4 展示方式 54
2.4.1 展览中作品展示的流行方式 56
2.4.2 形成和打破展示的规则 57
2.5 与画廊接洽 59
2.6 可选方案:寻找独立的展览场地 63
2.6.1 寻找场地 65
2.6.2 租用画廊 66
2.6.3 咖啡馆、酒吧和餐馆 66
2.6.4 使用非画廊场地 67
2.6.5 展销会、艺术集市和节日 67
2.6.6 网站画廊 67
2.7 展览空间能提供什么,不能提供什么 68
案例研究(二):“摄影首展”:作为独立合作展览的集体场地 75

第三章 计划与研究 77
3.1 容易犯的错误 79
3.2 合约 83
3.3 时间表 84
3.4 预算 88
3.5 筹集资金与赞助 89
3.6 运输和保险 91
3.6.1 运输 91
3.6.2 保险 92
3.7 使用展览场地:预先计划 93
3.8 展览设计第一步 95
3.9 展览设计第二步 99
3.10 预估布展时间 105
案例研究(三)“踪迹”:艺术家的创新 107

第四章 文字、印刷和宣传资料 113
4.1 文字 115
4.1.1 艺术家阐述 118
4.1.2 标题 120
4.1.3 图片说明 121
4.2 宣传 122
4.2.1 宣传代理 124
4.2.2 新闻稿 125
4.2.3 媒体图片 128
4.2.4 开幕式请柬 129
4.2.5 媒体包 130
4.2.6 图录和小册子 132
4.3 邮件发送清单 134
 4.3.1 组织邮件投递 135
4.4 观众 135
4.4.1 获得评论 138
4.4.2 吸引当地观众 139
4.4.3 邀请艺术界人士 140
4.5 定价、销售和保险工作 140
4.6 赠送与借展 144
案例研究(四):数码艺廊 146

第五章 准备布展 153
5.1 展示方式和装裱的选择 155
 5.1.1 展示方式和相框的类型 156
5.2 密封作品 158
5.3 相框 158
5.3.1 与相框厂商合作 159
5.3.2 购买现成的相框 159
5.3.3 自己制作相框 160
5.3.4 相框的养护问题 160
5.3.5 玻璃和反光 160
5.3.6 嵌条或隔离物 160
5.4 装裱作品 160
5.4.1 带窗口的卡纸 161
5.4.2 挂件和装裱工具 165
5.5 悬挂作品 169
5.6 设计或重新设计展览 174
5.7 简单的单线悬挂方式的不同变化 176
5.8 保存记录 176
案例研究五:在网上展出作品 178

第六章 布展及后续工作 183
6.1 实际布展 186
6.2 找到悬挂作品的方法 188
6.3 粘贴图片说明和文字 191
6.4 检查灯光 192
6.5 清扫 192
6.6 预展 193
6.7 销售 198
6.8 预展之后 201
6.9 记录和评估 202
6.10 结论 206
延伸阅读 208
重要词汇 210
致谢 214
出版后记 216

 

  

致中国读者

第一次来到中国,与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合作教育项目,对我来说真是莫大的荣幸。这次项目是一个开始,希望未来有更加卓有成效的合作。我也希望,随着摄影艺术在策展实践方面越发国际化,本书将会对摄影师和策展人在这一全新的对话中起到帮助。

本书根植于很多年前我在伦敦的教学实践。我的目的是写一本增强读者信心和能力的书,把展览的过程与实践和盘托出——就像过去一样,不局限于画廊的背景。一旦潜在的参展人理解了画廊工作和决策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涉及很多细节,就能够更多地掌控自己的展览实践。我坚信,只有当艺术家理解了这些内容,他们才能真正开始找到展出自己作品的方法,适合自己的作品、生活习惯和工作偏好。

在写到这些实际问题的时候,我的目的始终是提醒人们,要用一种“正确”的方法去展览或者获得展览履历。方法的选择有很多,而本书也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争论和矛盾,这恰恰证明:艺术家可以做出选择,找出适合他们自己和自己作品的方式,而不是被所谓的成功展览所构成的抽象概念所驱使。在飞速变化的摄影展览领域里,我希望本书能够为中国现在和未来的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谢丽·瑞德
2012 年9 月20 日于北京


第一章 背景
  
  展览已成为一种使大多数艺术作品为人所知的媒介。近几年,不仅展览的数量和规模急剧增加,就连伦敦泰特(Tate)和纽约惠特尼(Whitney)这样的美术馆和画廊,也以短期系列展览的形式展出它们的永久藏品。在艺术的内涵得以构建、维系并且偶尔被解构的政治经济体系里,展览成为交流的主要场所。展览一些是壮观的场面,一些是社会历史活动,一些是业务手段。展览,特别是当代艺术展,界定并主导着艺术的文化内涵。
——摘自《对展览的思考》(Thinking about Exhibitions,格林伯格[Greenberg]主编,1996 年)

  20 世纪70 年代,摄影艺术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大型美术馆举办展览、开展摄影史教学、摄影走进艺术史课本和大众艺术期刊、摄影作品在国际拍卖行大获成功……这些都提高和促进了人们对收藏摄影作品的兴趣。
——摘自《摄影内幕》(Inside the Photograph,邦奈尔[Bunnell],2006 年)

  1950 年,从设计到印刷厂,最终出现在杂志上的一张标准的专业黑白照片是8×10 英寸(20×25 厘米)。随后照片就被丢弃、归档或遗忘了。1980 年,一张专业照片可以制作成一幅漂亮的视觉艺术作品,通常是之前尺寸的2 倍,也可经手工制作成在美术馆展示和保存用的艺术作品。通常作品被制作成后者:照片必须达到收藏存档的标准。作品往往是以签名并严格控制印量的方式发行的。
——摘自马克•哈沃兹-伯斯(Mark Haworth-Booth),《摄影:一门独立的艺术》(Photography: An Independent Art)

  我对展览从来没什么兴趣,因为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艺术家往往是在向已经信教的人传教。实际上,我始终对印刷品更感兴趣,因为用这种方法你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你想要说的话,而我所做的那类摄影,就是设法把一些人的事告诉另外一些人,这可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我不是在设法改变世界,尽管我的这一做法也许会影响人们思考的方式。而现在杂志市场低迷,如果你希望自己为人所知,并能够得到拍摄任务,现在几种能让人看到你的作品的方法之一就是办展览了,有谁还看杂志呢?
——伊恩•贝瑞(Ian Berry),玛格南摄影师,国家声音档案馆访谈
  
  我能提出的最好建议就是拍你想拍的照片。不要考虑市场,不要考虑什么作品卖得出去,也不要考虑编辑会怎么说。不要考虑别人的风格,这都是肤浅的。风格是拍出来的。
——大卫•拉夏贝尔(David LaChapelle),摄影师
 

1.1 何谓展览?

很多展示摄影作品的场合都可以称做“展览”。

展览这个术语包括以下内容:
• 一切传统的展览场所(包括商业、公共和私人性质的画廊和美术馆)
• 其他各种不定期展出作品的空间(例如社区中心、开放的工作室、咖啡厅、酒吧、
餐厅、图书馆、电影院和剧院休息室、中小学、大学和教堂)
• 临时的空间或活动现场(例如摄影博览会、摄影节、讲座、工作坊和讨论会)
• 线上画廊和网站(例如Flickr、YouTube、MySpace 和Facebook)
• 他人家中(通过销售或租借)
• 街头和公共艺术(包括巨幅广告牌、投影、表演、医院及其他公共建筑)
• 最终举办展览的摄影比赛
• 展览图录、出版物及媒体图片
• 光盘

这份清单囊括了从讲座到发行印刷品和光盘的多种渠道,这也许很让人吃惊,但如果认识到它们都是独特的展览机会,这些渠道就非常有用了。这些展览活动是这样的一个时刻,就像在画廊里,摄影师的作品暂时脱离了他们的直接控制,直接供人观赏而无需摄影师本人在场讲解、提供背景信息或回答关于作品的问题。摄影师需要确保能很好地将作品呈现出来,使其中的信息得以传达,使作品得到尊重。媒体图片和光盘应该附有详细资料,资料中应包括摄影师的姓名、联系方式、作品名称和日期。如果摄影师出售、赠送或与朋友和同事交换作品,也应该附有同样的资料。达不到标准的照片,就算是用作媒体图片,也不应该拿出工作室。

1.2 关于展览的无稽之谈

我完成了一件大型作品,然后给策展人和编辑们递送了一些常用的推广资料。令我沮丧的是,一年里我没有得到任何回音——后来出乎意料的是,两周时间里我接到两位策展人的展览邀请。我对摄影师的建议是,不要放弃,不要对作品失去信心,不要把它放在一边,弃之不理!
——何伯英(Grace Lau),摄影师

我们期待从一次展览上得到什么呢?思考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第一次参展的人,往往对这个展出自己作品的过程有一些误解。这可能会对艺术家形成误导,使他们对展览产生不切实际的预期,然后又因为现实而感到失望。在这些误解中,第一个就是将展览看得过于简单容易,或是把它想象成一个难以理解,让人不知所措的过程。二者都不正确。组织一次展览的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耗费时间,需要注意的细节也多,但组织展览是任何一位摄影师都可以理解并学会的一种技能。另一方面,比起一位参展经验丰富的摄影师来,经验丰富的策展人能够给展览带来详尽而全面的技能和知识。

第二个误解,展览会立即得到激动人心的反响。摄影师往往相信,他们的首次展览会让他们一夜成名,至少会有批评界的大量关注。预展或开幕酒会结束后,仿佛就到了剧院的首演之夜,摄影师们期盼着能有类似的掌声和反响。不幸的是,虽然宣传力度和紧张程度类似,但反响却有可能来得很慢。新剧目往往当天就会有评论,但对一个新展览的评论可能会在数周之后,甚至是在展览结束之后才出现。

因此,摄影师可能因为自己的作品得到这样不愠不火的反应而倍感失望。如果能对预期抱着现实的态度,那会很有帮助。它将使我们认识到,从很多不同的方面来讲,一次展览是一个收获的过程,只是可能需要花些时间。这个过程可能让人兴奋不已,对第一次参加展览的人来说,了解整个过程会很有帮助。参展者也许会觉得几天甚至几周里都非常疲惫和气馁,之后创作活力才会再次恢复。而经验丰富的参展者也许习惯了这种创作低潮,或者他们会养成一种习惯,在展览开幕之后从工作中抽身,安排一次短期度假。

第三个误解就是展览时的销售决定了作品的内在价值。一位同事对我说:“我很难不去在意那些红点(作品标签上贴着红点表明作品已售出——编者注)的存在与否。我会有一种为求胜而焦虑的感觉。”过去十年以来,随着摄影变得越发普及,画廊和拍卖行的销售额激增,销售逐渐成为摄影作品是否出类拔萃的标志,学生们也一直被鼓励培养起标志性的风格,以便使作品在市场上有销路。这同一种明星文化密切相关,在这种文化中,媒体感兴趣的是艺术家而不是作品。当然,实际上人们购买摄影作品的原因有很多,从摄影作品的投资价值,到它们的色彩与餐厅窗帘的协调程度。但艺术家们对市场评价需保持超然的态度。成就感或失败感只能来自艺术家本人,来自一群可信赖的同事、批评家和策展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