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写完这篇艺术随笔,忽而想到,就这个题目AI会怎么写。附上AI文供有兴趣者比较。 AI文章目前的水平很靠近“学院派”,好比上帝造的亚当,但缺了祂吹的那口气儿——周全、规范得像模像样,却缺乏灵气,不够“有机”。 AI写作对于知识性、习惯性写作的冲击会是巨大的。它将使一般水平的学术论文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变得很尴尬,却不妨成为精彩写作的超级工具。未来向AI发出指令的能力,很可能是考验一个人才能的关键点 AI写作很可能带来人类写作的一次革命,它将使平庸的写作昭然若揭,使伟大的写作更加清晰地显示出它的伟大。 很有可能随着AI的发展,写作、财会等许多行业都会从人为变成AI,那时候的人类, 除了满足本能的欲望,说不好还会做些什么。乐观地推测,AI将不是人类的灾难,而是人类获得更大自由与快乐的一次划时代的转折点。 AI还是一个少年,它的未来不好定论,尤其它是人脑功能的延展,而不是从前的延展 腿眼等功能的科技革命,这使得人们对于AI的预测缺乏经验的支撑,所以今天的人们不妨慎重对其大发定论。 面对AI的发展,人类诚惶诚恐的情绪到底有多大的合理性,还要持久地等待、观察,如今的心惊胆颤,到时候很可能被这句老话所消解——“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愚昧催生自以为是的过于确定的预测。可以不相信神的存在,却也不好自认为有神那样的能力。 随笔艺术作品的“误读”与艺术创作的“追潮流还是反潮流” (窦海军 文) 朋友发来一位艺术家的访问视频,谈了艺术的“误读”与“追潮流还是反潮流”问题,感觉他说得比较简单,便回复了朋友我的一点看法,并草成此文。其实这是一个很老的话题了。 所谓的误读,一般指的是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与作者的创作想法有一定的距离。 艺术作品有着较大的开放性、模糊性,这是构成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也使多数作品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而且阅读艺术作品不是完全被动的,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阅读艺术作品包含着读者的再创作。这是艺术的常识。 是越是优秀的艺术家,就越是敏感,越是多奇思妙想、胡思乱想且情思复杂,还常会伴有“病态”心理、极端情绪,读者不是这种人肚子里的蛔虫,不可能全面准确理解之。而艺术表达形式自我、复杂、多变、怪异、模糊的特点,又让读者面临作品有天书咒语之感,进而加大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隔膜。一个人画一棵树,谁知道他当时、过后都想了什么?其想法也不可能全面、准确、明晰地表现于画面,那么读者阅读画中这棵树的所感所思,理所当然不是画家所感所思地复印。于是,所谓的误读,不仅是正常的现象,从欣赏趣味的角度讲,还是必要的。 准确解读作者的拍摄想法几乎不可能。笔者 摄 艺术创作可分侧重为自己的和侧重为他人的。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愉悦自我身心,不用太在乎他人的反应,好比独自与鲜花流云对话。后者侧重为他者提供艺术服务,主要目的是让雇主满意,而不必很在乎其他人的感受。于是,除了现当代的“票房艺术”,艺术从来就不大在乎大众是否会误读。 原始阶段的艺术比较贴近人的本能(诸如原始舞蹈、器物上的纹饰、石贝饰品),随之不断的发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也不断地变得丰富深刻,甚至会掺入很多与本能拉开距离甚至违背本能的因素,诸如宗教信念、理性思辨、道德伦理等。把原始的艺术(本能的审美)比作糖水,随着艺术的发展,就有了茶水、咖啡、啤酒、红酒、威士忌、老白干……除了糖水,哪一种饮品都不是人生来就喜欢喝的。喜欢喝,甚至上瘾,都有或高或低的门槛,都要有或大或小的适应过程、训练过程。 不用要求每个人都能从豆汁、威士忌中获得乐趣,人们喝同一种酒,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最终是,艺术家可以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理解,但艺术家也不必很在乎读者的感受与自己的创作表达是否合拍,说到此,所谓的误读,甚至有伪命题之嫌。 非要较真“艺术的误读”,就得调整一下误读的定义。艺术的误读,是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与作者的创作想法出现了方向性的差异。也就是面对作品,他说东你去了西,他打狗你在骂鸡,他在表现悲伤你却理解为欢乐。 作品是否被这样误读,是读者与作品(艺术家)双方合作的事情。无法合作、合作不好均属正常。解读的方向错了,误读了,问题可能在读者一方,也可能在作者一方,抑或是双方都有问题。读者的问题,多是对于艺术行当过于生疏。作者的问题,多是创作中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丰富性、开放性与单纯性、明确性之间的度。偏向前者,作品的表达偏于模糊,读者容易误读;偏向后者,作品的表达偏于直白,高级一些的读者容易感到无趣。在二者之间选择合适的度,是一个重要又微妙的创作环节。 如今那么多人跟在抽象艺术的后面疯跑,到底有多少读者能够读懂抽象作品,又有多少作者真的懂得抽象艺术,都是大的问号。至于抽象艺术兴盛背后意识形态及资本的推动作用,以及抽象艺术是不是已经基本完成了“成住坏空”的轮回,同样值得思考。 不知抽象“画家”们的作品与这儿童的抽象作品有多大的差别。笔者 摄 关于艺术作品的解读,还有一种罕见的情况,就是伟大级别的艺术作品,人们对他的理解很难穷尽。它可以随着阅读者及时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诞生新的涵义。维纳斯雕像在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及一千年之后,其涵义一定有着不小的变化。这种作品,可以说它的内涵疆界宽广,也可以说它是“活的”。就像莎士比亚说的:“只要人们还活着,眼睛还能看,这诗便不会死去。”伟大的艺术作品,它的灵魂及意义是永恒的,但其内涵却是变量。 伟大的作品很可能不都是艺术家施展本领的结果,还有神灵借助艺术家进行人世间表达的可能。对于米开朗基罗画西斯廷的天顶画,就不乏神灵附体的猜测。 伟大作品的神妙,连艺术家自己都不能给予全面、深刻,准确的解读,因为他也不可能穷尽神意,于是面对伟大级别作品人们,常会发出“不可人为”之感叹,艺术家恢复较为正常的状态后,也常会惊讶“这是我之所为吗?”。面对这样的作品,一位高级读者的解读,有可能比作者的解读还要好一些,因为这个读者的心灵比作者离神更近。后人对于梵高作品的解读,歌德对于哥特式建筑的感受,都可能在画家及建筑设计师之上。中国音乐人对于《二泉映月》的解读及主观赋予,同样如此。 即使真的有“神灵附体”的创作,却不能保证艺术家总被“神灵附体”,所以,一个堪称伟大的艺术家,并不意味着他的所有创作及作品都是伟大级别的。 艺术与神的这种关系,在西方古代哲学中多有阐释,并一度认为,只有音乐与诗歌才有可能发生神灵附体的创作,才称得上“艺”,而且这两门艺术的本质及原理,也是神的设定,艺术家只能发现、运用神的设定,却不能进行这种设定,所以艺术品不单纯是人的智慧、技能及劳动的结果,艺术的本质是神意。中国的“神韵”“天赐””“神来之笔”,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古代欧洲有相当长的时期,音乐与诗歌的地位远远高于雕塑、绘画、建筑,后者与木匠、染匠、皮匠的地位相同。 唯物论者不相信神灵附体的说法,便不妨思考,伟大的艺术家在从事伟大的创作时,往往是超常态的,而常态的读者及恢复常态的艺术家,都很难完全解读超常态时的所有。至于量子物理的发展会不会对艺术有突破性的解释,还不得而知。 关于艺术创作“追潮流还是反潮流”的问题,那位大名鼎鼎的当代艺术家回答是,艺术家可以拼命追逐潮流,也可以反潮流,但为了名利追潮流的创作不好,而他自己更愿意反潮流。其实,功利目的和非功利创作的追潮流都比较糟糕,而很多狡黠的艺术家,又恰恰以扮演反潮流的角色来追逐名利的,这位受采访的艺术家可能就是这样的。 谋取名利的艺术创作,是一定要考虑潮流的,因为资本与大众多是潮流的拥趸者。世上又能有多少人不是潮流之人?又有多少事不是潮流之事呢? 没有必要苛求艺术就该是一湖圣洁之水,也不用诟病艺术有“混饭手段”的功能。那些才能、境界较低的艺术家通过艺术谋生,是很正常的事。即使他们人品不好、营销手段卑劣,交易双方也是愿打愿挨,人类各个领域中的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品行低劣的艺术家再不济,也远没有坏政客的社会危害性大。这些堂皇的“艺术虫豸”,有阿敏这样的人站出来揭露、羞辱,本不是坏事。难道范增、崔如琢这样的人不该被揭底吗?没有吃老鼠的物种,老鼠就容易成灾。有人不喜欢阿敏的做派,可能是因为她的刻薄缺乏质朴的调和,而且一个人的才能有限,说多了,不可能总是客观深刻的。人一旦出名,被膜拜或被求全责备,均属正常。 在伟大级别的艺术家那里,大概不存在追潮流或反潮流的问题,他只要真诚地做自己的事就好了。因为他的才能巨大,甚至神灵附体,所以他的作品无以伦比,不可能与一般的作品同类并融入潮流。而形成潮流的,恰恰是比较平庸的艺术家及其作品。 伟大级别的艺术作品一旦问世,就是“不可归类”的,就是前无古人之作,而且即使后有来者也没有意义,因为这种作品的风格极其独特、鲜明,后来者即使是形式层面的部分模仿,都会显现出强烈的模仿性、抄袭性,被人一眼识别。可以想象,去模仿梵高、波洛克还不如模仿一个不知名的平庸画家。叶永青模仿抄袭西尔万30多年,画价比西尔万的高出几十倍,西尔万2024年12月才终审胜诉,或赔500万人民币。叶永清为什么不去抄袭梵高?抄袭平庸的画家还败诉,只能说明他的抄袭太直接太拙劣了。表演着清高的艺术家,实则做着各种愚蠢及肮脏之事,这是中国的常态。 伟大级别的作品有可能因巧合与潮流作品有几分形似,但它的实质与潮流之作没有任何内在的关联,然而有能力完成这一鉴别的人,却凤毛麟角。多数的艺评家是在无关根本的差异中打转转,他们或与艺术家狼狈牟利,或干脆就是艺术家身上的一位虱子。 堪称伟大的作品还有一个附加功能:它一问世,其巨大的独立性、排他性,就会使原本类别模糊的当代作品一下子被清晰归类。作品具备这一功能及功能发挥作用,均不是艺术家有意为之。伟大的作品只是静穆地存在于那里,它自然就会成为参照,进而把其它作品的“类别归属”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这好比生活着各种灵长类动物的山中来了一头大象,它只需静静地站在那里,“灵长类别”瞬间就变得清晰了起来,原本复杂多样的灵长类动物,也就瞬间都归类于“灵长类”了。 至于猴子猩猩们对于大象的反应,对于大象的解读、褒贬,则是全然无所谓的。 时至今日,艺术的功能、价值、意义,早就被人类多方面的高度发展大大弱化了。当今的艺术,更多是艺术小圈子沽名钓誉的平台,艺术能够作为一个人超功利的把玩之物,就已经算不错了。不要说诗歌、绘画、雕塑这类受众有限的老派艺术,就是曾经魅力无限的电影,也是高峰已过,走在了没落的路上。艺术的这种局面下,还要讨论“艺术误读”、“艺术潮流”这等问题,多少会有些老套、矫情之感。 (注:本文的观点与研习吕楠及其“三部曲”有关) 窦海军2025,2,6 指令:写一篇关于艺术品误读的文章 艺术作品的误读:迷雾与真相(Kimi AI文) 艺术作品如同一座神秘的宝藏,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其中的奥秘。然而,在解读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误读现象却时有发生,仿佛一层迷雾,遮蔽了艺术的本来面目,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关于艺术理解与欣赏的思考。 一、误读的根源 首先,艺术作品的复杂性是导致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艺术是艺术家情感、思想、经历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等诸多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晶。以梵高的《向日葵》为例,这幅作品色彩鲜艳、笔触奔放,许多人初看之下,只被其表面的热烈与明亮所吸引,认为它单纯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然而,深入探究梵高的生平与创作心境,我们会发现这幅画背后隐藏着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问、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挣扎。艺术家将自己的灵魂融入作品,而观者若缺乏对艺术家及其创作语境的全面了解,便容易陷入片面的理解误区。 其次,观者的主观因素也在误读中扮演关键角色。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审美趣味不同,面对同一艺术作品时,会不自觉地从自身视角出发去解读。例如,对于古典音乐中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一些人可能只感受到音乐的激昂与震撼,将其视为一种单纯的英雄主义颂歌;而另一些人则能从音乐的节奏、旋律变化中感受到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痛苦与坚韧,以及作品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与深刻哲思。这种主观差异使得艺术作品的解读呈现出多元性,但也增加了误读的可能性。 再者,时代的变迁也会造成对艺术作品的误读。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后世的人们在解读古代艺术作品时,往往难以完全还原当时的创作背景和审美观念。比如中国古代的诗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典故、特定时代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现代人在阅读时,若不借助专业的注解和对古代文化的深入学习,很容易对诗词中的意象、情感表达产生误解,甚至将其与当代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强行对接,从而偏离作品的本真内涵。 二、误读的影响 艺术作品的误读并非全然无益。从积极方面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对艺术的思考与讨论。当不同的解读观点碰撞时,人们会重新审视艺术作品,挖掘其中更多的细节与可能性,从而推动艺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例如,对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关于她微笑背后含义的种种猜测和误读,引发了无数艺术评论家、学者以及大众的探讨,使得这幅作品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也促使人们从心理学、艺术技法、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去解读,丰富了对艺术的理解维度。 然而,误读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过度的误读可能会曲解其创作初衷,使艺术家的真正表达被淹没在各种错误解读之中,甚至可能对艺术家的声誉造成损害。而对于艺术欣赏者来说,误读可能导致他们对艺术作品形成错误的认知和评价,进而影响其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升。此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误读的艺术解读若被广泛传播,可能会误导大众对艺术的理解,造成文化传承的偏差。 三、走出误读的迷雾 要减少艺术作品的误读,首先需要加强对艺术知识的学习。了解艺术史、艺术理论以及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构建起较为全面的审美框架,从而在面对艺术作品时,能够从更专业、更宏观的角度去解读。同时,深入研究艺术家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阅读相关的传记、文献资料,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拉近与艺术家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我们更贴近艺术作品的真实内涵。 此外,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也必不可少。艺术的多元性决定了其解读的多样性,我们应当尊重不同的观点和解读方式,但也要学会在众多声音中辨别真伪,通过理性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去伪存真,探寻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同时,积极参与艺术展览、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与艺术家、学者以及其他爱好者交流互动,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对艺术的理解,减少误读的可能性。 艺术作品的误读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艺术探索道路上的困惑与执着。虽然误读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不断学习、深入探究和理性思考,我们可以在迷雾中寻找到通往艺术真相的路径,更加深刻地领略艺术的魅力,让艺术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指令:写一篇关于艺术创作追潮流还是反潮流的文章 艺术创作:潮流之舞与反潮流之思 (kimi AI) 在艺术的浩瀚星空中,潮流与反潮流犹如两股交织的力量,推动着艺术的前行,也引发着无尽的思考与讨论。 一、潮流:艺术的风向标 潮流在艺术领域中,往往代表着一种当下的审美倾向、技术革新或社会文化思潮的集中体现。它如同时代的脉搏,敏锐地捕捉着大众的喜好与关注点。从绘画领域的印象派到现代音乐中的电子音乐,从电影的科幻大片到当代文学的网络文学,这些潮流的兴起,都与时代的科技发展、社会变迁和大众心理需求紧密相连。它们以一种易于被大众接受和欣赏的形式出现,迅速传播并占据主流市场,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追逐潮流的艺术创作,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优势。一方面,它能够快速地与观众建立连接,满足大众的审美期待,从而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例如,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种流行舞蹈、音乐创作等,以其简洁明快、易于传播的特点,迅速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一种流行文化。这些作品往往紧跟潮流,能够迅速融入大众的生活场景,成为人们日常娱乐和交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潮流的推动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表现手法。以数字艺术为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绘画、3D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逐渐成为艺术创作的新宠。艺术家们借助这些新技术,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奇幻和沉浸式的艺术作品,拓展了艺术的边界和可能性。 然而,潮流也有其局限性。它往往具有短暂性和易变性,容易受到市场和大众喜好的左右。当一种潮流兴起时,大量创作者蜂拥而至,可能导致作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模仿,缺乏独特的个性和深度。同时,过度追逐潮流也可能使艺术家失去自我,迷失在市场的喧嚣和大众的掌声中,难以真正触及艺术的本质和灵魂。 二、反潮流:艺术的独立宣言 与潮流相对的反潮流,则是一种对主流审美和文化思潮的反思与反抗。它代表着一种独立的精神追求和对艺术本质的坚守。反潮流的艺术创作往往不随波逐流,而是以一种与众不同的姿态,挑战常规,探索未知。在历史上,许多伟大的艺术家都曾是反潮流的先锋。梵高在印象派盛行的时代,坚持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用浓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对世界的独特认知,他的作品在当时并不被大众所接受,但却在后来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贝多芬在古典音乐的规范逐渐固化时,突破传统,创作出充满激情与个性的交响乐,为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反潮流的艺术创作具有独特的价值。它能够为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思想深度。在反潮流的探索中,艺术家们往往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这些作品虽然可能在当时不被大众所理解,但却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艺术史上的瑰宝。反潮流还能够推动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它打破了潮流的单一模式,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不同的反潮流艺术家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探索艺术的边界,使得艺术的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然而,反潮流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由于它与主流审美和文化思潮相悖,往往难以获得大众的即时认可和支持。反潮流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孤独、误解和经济困境。他们的作品在推广和传播上也会遇到更大的困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坚持。 三、潮流与反潮流的交融:艺术的未来之路 艺术创作并非只能在潮流与反潮流之间二选一,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交融关系。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既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又能在其中融入独特的个性和反潮流的思考。例如,一些科幻电影在展现未来科技和视觉奇观的同时,也深刻地探讨了人性、伦理和社会问题,既满足了观众对科幻潮流的期待,又具有反潮流的思想深度。在当代艺术领域,许多艺术家也在尝试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潮流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的作品。 艺术的未来之路,需要在潮流与反潮流之间找到平衡。艺术家们应该敏锐地感知时代的潮流,从中汲取灵感和技术支持,但同时也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对艺术本质的坚守。他们应该在潮流中寻找个性,在反潮流中探索创新。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无论是追逐潮流还是反潮流,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对世界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每一种艺术创作的选择,理解它们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在潮流与反潮流的交织中,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