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贺洪火山《仰光环城小火车》展览开幕! 作为专题摄影的策展人,今天在这里向大家介绍这个专题摄影的过程。 2011年洪火山先生带队,一行十几人前往缅甸,进行采风,半个月的时间里,知道了洪火山先生准备拍摄缅甸的摄影专题。将近十年的交情,我欣然表示愿意协助,认同他提出的家乡“小火车”专题,在各个环节进行协助。2014年至2019年洪先生十余次前往缅甸仰光进行拍摄,每次十多天至一个月不等,拍摄影像文件近2万幅,才有了今天呈现在这里的展览和画册。 洪火山,缅甸仰光出生的澳门人 熟悉缅语 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副理事长 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 澳门沙龙影艺会 历任理事长、会员大会主席等职 中国第18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 评委 参加中国摄影在线与陈长芬艺术中心的《山水行云》研讨论坛系列活动 下面我来介绍《仰光环城小火车》拍摄、展览、画册等情况: 洪火山先生2004年拍摄的的缅甸曼德勒人文风光,2014年的拍摄的建于1849年澳门关闸。 根据洪先生自身的优势,开始制定拍摄方案: 选择纪实摄影,就要进行创作理念、技术实践和社会观察等多方面转型。关键步骤和建议如下: 1. 理解纪实摄影的核心价值 2. 培养社会观察与深度调研能力 3. 技术调整:从“控制”到“捕捉” 4. 建立纪实摄影的叙事结构 5. 确定展示形式与展示媒介 6. 伦理与法律意识 7. 形成纪实摄影生态 从沙龙到纪实的转型,本质是从“技术至上”到“人文关怀”的跨越。需要洪火山先生跳出舒适区,以更敏锐的洞察力和责任感,介入现实。这种转变,不仅能丰富摄影文化,也能为家乡留下珍贵的历史切片。 选择环城小火车作为拍摄对象的深层缘由 洪火山以仰光环城小火车为创作核心,既是个人情感的外化,亦是对文化根源的凝视。这一选择背后,交织着多重动因: 1. 身份认同的双向拉扯 2. 慢速载体中的时间哲学 3. 社会图景的微观切片 4. 文化遗产的抢救性存留 5. 私密记忆的公共化转译 洪火山的创作,本质是以影像为针线,将个人迁移经验、文化乡愁与社会观察编织成一部“铁轨上的民族志”。环城小火车不仅是拍摄对象,更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化时代个体如何通过艺术凝视,在断裂中寻找归属,在消逝中抵抗遗忘。 下面介绍一下专题的结构 主题:仰光环状铁路的站域生态与未来展望(预留下一部分创作)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七部分: 作品内容分十个部分:定稿改为七个部分(1.站里站外 2.站台上下 3.车里窗外4.百年旅途5.生活轨迹6.等待变迁 7.静候时光),段落用:红橙黄绿青蓝紫和文字标示,以示生活和五彩缤纷。 展览、画册均采用这样的结构进行。
以镜头缝合乡愁的仰光之子 洪火山镜头聚焦缅甸环状铁路上的小火车。这趟时速仅15公里的慢车,对他而言,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承载记忆的容器。在他的照片里,有卖芒果饭的老妇,有扒窗张望的孩童,还有站台上擦肩而过的僧侣和上班族。每一张照片,都饱含着他对故土的深情。 洪火山说:“离乡愈远,铁轨的震颤声愈清晰。”沿着列车的“轨迹”,满载着他对缅甸市井烟火的眷恋,也连接着澳门的霓虹与仰光的晨雾。在他的影像世界里,小火车就像时代的隐喻,在喧嚣与禅意之间,他用光影缝补着身份认同的裂隙,让故乡的脉搏在照片中永恒跳动。 《仰光环城小火车》摄影展,就像一扇窗,带我们走进仰光充满烟火气的小火车世界。展览用细腻的视角、独特的构图和丰富的情感,为我们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期待仰光环城小火车改造后,洪火山能继续延展这一专题维度,展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