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纪录摄影:原始·真实·诚信

zhcvl 发表于 2010-5-26 14:51:00|来自:广东珠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strong>纪录摄影:原始·真实·诚信</strong></p><p align="center">宋晓刚</p><div>&nbsp;</div><div>&nbsp;</div><div>  摄影100多年前诞生时对绘画造成的冲击,除了它完成作品的时间较绘画大大缩短外,更重要的在于其真实纪录性。它不能像绘画一样在画框里做景物的取舍,必须完全保持场景与事物的本来面目。<br/>  历史变迁,物是人非,摄影亦演化出不同的门类。纪录摄影,或曰纪实摄影,它的生命即在于其真实纪录性,不能有任何的人为篡改,否则就归于艺术创作的范畴。<br/>  当我们回首历史,确实不难发现很多被“改动”过的新闻摄影作品。当初它们之所以发生、存在,有其历史的原因。如今,它们被插上了“第二历史”的标签,无法让我们及后人看到原始历史的真面目。但是,我们岂可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一错再错?<br/>  摄影的真实性,事关摄影的信誉与诚信。当今世界,诚信是生存的根本之一。而摄影的诚信,是无数热爱摄影者辛苦建立起来的,其中甚至包括了腥风血雨、生死离别的考验。正是有这种付出,读者在观赏摄影作品时,才有对历史真实而深刻的思考,才会发出“千年一叹”。我们一旦失去了真实的基础,作品无疑就会变成一件历史的“赝品”,终会受到历史和读者的唾弃。纪录摄影失去了真实,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br/>  数码技术的出现与普及,让每个人都成了摄影者。而电脑图片软件处理的操作之简便,让过去在暗房工作几十年的老师傅也望尘莫及。摄影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用电脑软件将照片删删剪剪、拼拼贴贴,会让人产生惊奇的效果。这种惊奇,既包括旁人的赞叹,亦包括他人明白就里后的口诛笔伐。有人为此丢了饭碗,亦有人为此坐监下狱。<br/>  如何保持纪录摄影的真实性?行业里有不成文的规矩,国外的一些媒体亦有白纸黑字的准则:可以将图片做适当(在不改变图片景物本身色彩的情况下)影调的调整,目的在于印刷时图像不会过于平板,没有层次;镜头上的花毛、灰尘造成画面污点,可以修掉;图片可以剪裁,但剪裁框内留下的任何细节不可更改。<br/>  笔者以前曾在一篇文章中写下这段话:摄影可以玩得很潇洒,摄影亦可以玩得很辛苦,但摄影绝不能玩得不负责任。<br/>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不可冒任何风险,一失足,而成众矢之的。也正如影视作品中广为流传的那句江湖之语: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作者系香港南华早报图片编辑)</div><div>&nbsp;</div><p align="left"><strong><font color="#808080">现象观潮</font></strong></p><p align="center"><strong>不能一锅炒</strong></p><p align="center">蒋铎  </p><div>  现在有了电脑,修改图片的软件越来越好用(PS都升级到CS5了),移花接木,把夏天的绿叶变成秋天的金黄都轻而易举,手到擒来。过去底片曝光不准,得用1到4号相纸调;现在用色阶一调,立马解决。我对软件发明人打心眼儿里佩服,那绝对是先进生产力。若比赛命题为“看谁用电脑修改照片有创造力”,作者可尽情发挥,比比谁的手段新奇、想象力丰富。但作为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就是另一回事了。<br/>  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并非与软件无关。照片一般拍成后,也必须经电脑调整,但这个调整仅限于剪裁、亮度、饱和度、反差,这些调整也不是无限的。原来的美国国务卿赖斯是黑人,她有一张面部特写照片,在反差加大后,对比性更强,目光显得很凶。应用这张照片的媒体接到质疑后,不得不致歉。更关键的是画面里的元素不能增加、减少(剪裁另当别论)、移动,也不能通过“自由变换”改变照片比例,像哈哈镜那样使物像变形。实际上,电脑普遍使用后,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违规操作的现象太多了。风光照片有时也有纪实的性质,比如具体标明是某个地方的照片。我参观过一个城市的一家大型图片制作中心,看到摄影作品的作者分别坐在制作中心的操作员旁边,换天空的、把山头搬家的、加树添草的很多,简直是在用电脑画画,要知道,那些大多是去参展参评的“作品”。自那以后,我看到刊物上的风光片心里不免打问号——是真的吗?这几年,在新闻摄影界,不仅咱们中国,包括外国,照片造假屡见不鲜、接连不断。在发现后的处理上,国外似乎比咱们严,毫不手软。<br/>  照片允不允许加工,加工到什么程度,与类别关系极大。分类是前提。近年不少比赛分类比较细了,是进步。但还有没有一锅炒的?一锅炒,就是不分艺术、新闻、纪实、商业,一块儿评。这就容易有空子可钻。记得前几年,有一幅救火的照片获了奖,被网友揭露有“克隆”问题,属假照片。后来活动组委会判定说,照片不违反征稿规定,保留获奖资格。“救火”属于艺术还是纪实?这幅照片虽然没有标明时间、地点,但“救火”这种内容,应该是以纪实的手法表现为好。这样的评选属不属于一锅炒?我确实不大清楚,但我觉得,这样的摄影人心里肯定没有更多地关注纪录摄影的真实性问题。后来,《当街理云鬓》违规参评的问题(见中国摄影报2009年1月6日1版)的处理就很及时、果断。这次金像奖取消两位照片作假作者的获奖资格,对维护金像奖的严肃性具有积极意义。<br/>  大家都在学习,出错也是学习。希望大家,包括被取消获奖资格的这两位作者,通过这件事,都能提高自己,力戒浮躁。自己的作品,到底属于纪实,还是艺术,自己首先要动动脑子,弄清楚。(作者系知名摄影家、人民日报高级记者)</div>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管理员
  • 主题

  • 回复

  • 积分

    11097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